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江苏省沿江产业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选取江苏省沿江产业带作为研究区,构建了沿江产业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了不同等级评价指标的取值区间,采用沿江产业带1996、2000年的数据,运用模糊判断矩阵法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沿江产业带的土地资源基本保持一般可持续利用的水平,但是,生产稳定性呈下降态势,土地资源保护则处于弱可持续状态,研究结果为沿江产业带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主体功能区划是功能属性更为突出的综合性区域规划,用来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运用指数评价法,选取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等8个可度量指标,以及调控指标项战略选择,形成覆盖全县域国土空间综合评价的指数,同时对一些重要的参数进行测算,根据反馈结果对区划过程和方案进行优化,划分主体功能类型,提出区划方案。  相似文献   

3.
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可为制定差别化的国土空间优化策略提供一定依据。文章以长江经济带作为典型研究案例,以市域作为研究尺度,从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及生态承载力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2000—2018年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综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讨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表现为一定的提升态势,且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区域差异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2)全局上,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局部上表现为“小集聚大分散”空间分异格局,H-H型主要集聚在上海及苏南地区,并不断向杭绍甬空间演化,而L-L型主要集聚在川西高原区及滇西南地区。(3)交互探测结果显示,人均GDP、城市化率及二三产产值比重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且与其他因子交互驱动力强于单因子作用,交互作用类型以双因子增强为主。  相似文献   

4.
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熵值综合评价法和耦合法,研究了2002—2011年西北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和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总体上,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水平不够高,处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西北民族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城镇化超前,土地集约利用滞后的勉强协调发展特征;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度存在区域差距,但呈趋同趋势;就土地利用而言,发展大中型城市有助于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政策建议:若要集约土地利用,则应大力发展大中型城市;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广泛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5.
根据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任务、利用方式及区域资源特征,构建了区域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的空间层次结构。在此基础上,以京津冀地区为例,通过建立不同利用方式、不同层次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层次系统进行了评价。利用评价结果,系统分析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空间尺度效应,相应提出了不同层次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镇化和土地利用非农化关系分析及协调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量远大于人均总建设用地量,存在“两栖占地”现象.文章构建了土地利用非农化指数(LUNI)和土地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度(LPUH)两个指标,刻画我国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利用非农化的关系;采用2000和2009年各省人口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测算省际人口城镇化率(PUI)和土地利用非农化指数(LUNI);利用SPSS软件分析LUNI和PUI之间的相关性,对省际2009年PUI、LUNI、LPUH数据进行了多因素快速聚类分析;运用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系数进行各省土地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度(LPUH)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和2009年LUNI与PU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8和0.686,相关性下降;5个聚类类型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形成5个地域类型区;空间自相关分析也显示LPUH热点区的存在.进一步讨论了导致城镇化和土地利用协调度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因素,提出了以健康城镇化为导向的协调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以鄂豫皖赣省际边缘区为研究视角,运用AHP-熵值组合赋权、模糊聚类、ESDA以及GIS可视化等方法对边缘区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鄂豫皖赣省际边缘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相对发展率均较低,区域差异逐渐缩小,经济发展陷入低水平的恶性循环;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有低聚高散的特征,格局相对稳定;低水平县(市)以边界线为轴线向左右扩展,边界效应日益明显;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空间集聚性,但整体空间集聚性较弱,低水平俱乐部趋同效应明显。②在自然区位、经济条件、政府导向、空间作用及边界阻隔的影响作用下,产生的"桥梁效应"远远小于"切变效应",形成了边缘区区域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8.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框架,采用熵权TOPSIS法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对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江苏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乡村转型发展程度及空间集聚情况进行综合测度,解析两者的空间耦合协同特征,并判别空间协同的地域类型。结果表明:(1)江苏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南北差异格局未突破,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和次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县市,并向北演化。经济发展的冷点区范围逐渐缩小,主要在徐宿连和连淮盐交界分布。(2)江苏省乡村转型水平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次冷点区域变动明显,主要分布徐州北部、连云港北部和江苏中部等。(3)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转型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得到提升,61.8%的县市达到协调状态,根据其格局特征划分出"三协同双滞后"五种类型,80%的县市经济与乡村转型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协同性,符合经济发展一般规律,高水平协同型集中在苏南县市,苏中县市和苏北区域的市区主要为中水平协同型,低水平协同类型主要为苏北县市,溧阳、海门、泗阳和灌南等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于乡村转型,淮安市区、泰州市区、建湖、高邮等县市乡村转型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赵艳  濮励杰  张健  朱明  陕永杰  王海燕 《经济地理》2011,31(5):810-815,838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选取反映自然、经济、社会各方面的21项评价指标,构建了以非资源环境合理性指数(NREI)、经济可行性指数(EI)和非社会可接受性指数(NSI)为评价指数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三角模型,对无锡市区2001—2009年土地持续利用状态及趋势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①三角模型在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面具有可行性;②无锡市市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状态由2001年的相对差可持续发展为2009年的强可持续,趋势由一般可持续转变为很强可持续,说明无锡市区土地利用日趋合理。  相似文献   

10.
建立一套比较成熟的评价方法,将一个概念转换成可操作的管理模式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分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从不同的数量尺、空间比例尺、空间维、不同国家发展程度、不同价值观等角度来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来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标准,从土地利用系统的角度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评价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11.
选取2007—2017年24个指标测算民族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运用核密度估计和标准差分级法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省际间差异,运用障碍度模型进一步分析影响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经济与社会发展成为双驱动力,但资源环境优势弱化,资源环境系统成为结构性短板;(2)绿色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与发展较慢的地区形成较大差距,不同年份极化现象有所差异;(3)省际间绿色发展水平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发展进程实现了从低水平到中高水平的跨越,区域优势特征分化,绿色发展结构性差异明显;(4)从影响因素来看,阻碍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阻力主要来源于污染治理能力不足、环保投入偏低、工农业污染问题严峻、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层面。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及特点,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产出水平和土地生态效益四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值法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2005~2009年间江苏省13个地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得出结论:(1)从时间变化特征上看,2005~2009年间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但各地区之间存在差异;(2)从空间变化特征上看,由于受区位因素及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由南向北呈现明显的空间梯度差异,苏南地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最后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为研究视角,选取衡量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15个指标,以2006—2015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结合ESDA以及GIS可视化等手段对边界区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呈现出先发散后收敛的动态变化特征;空间上集聚特征明显,趋同效应显著,但随着时间推移,聚集态势有所减弱;局部特征上看,研究期内随时间变化,区域内部热点区范围有所增加,次热点范围有所减小,而次冷点区和冷点区基本没有变化。边界区各地市在区位交通、经济发展、边界阻隔以及政府导向等方面的基础和条件不同,边界效应中产生的"切变效应"大于"桥梁效应",基于此提出了促进边界区域双赢状态下快速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2012年我国31个省份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各省市的城镇化水平,并结合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分析我国省际综合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综合城镇化水平超前和滞后的省域在东西部之间交错分布,并没有出现东部地区城镇化超前而西部地区城镇化滞后的空间分异格局;②省际尺度上综合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空间依赖性;③空间计量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以及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对省域综合城镇化水平的弹性系数显著为正。模型的系数值为负,表明省域之间综合城镇化水平存在"跷板效应"。因此,在稳步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前提下,政府应适当提高资本和劳动力在区域间的配置能力。  相似文献   

15.
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估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新奇  范纯增 《经济地理》2000,20(4):97-100
本文在阐述了区域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原理的基础上,构筑了区域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利用专家系统构筑了区域农业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理想模型,制定了指标计算标准,运用定性与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度量区域各指标的实现程度,根据模型计算的结果,分析了农业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现状水平下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余中元 《经济地理》2011,31(2):312-316
以国家文物局颁布的1—6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13.0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多因素评价法,计算文物分布的综合指数,分析文物资源在空间(省级行政区)和时间(按朝代)上的分布特征。数据处理后,可将我国文物资源空间分布划分为四个等级:极丰富地区、丰富地区、贫乏地区、极贫乏地区;认为我国文物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区域差异明显,文物出现具有时代特征;并探讨了我国历史文物的出现的原因。最后文章对我国的文物保护和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江苏县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构建评价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对江苏52个县市(不包括地级市市区)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和协调发展函数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得到县域社会和经济综合指数、协调度、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通过分析计算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社会、经济综合指数存在由南向北递减的特征,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52个县市总体的协调水平较低,表现在绝对数值偏低、所属类别较差、相互之间差距较大,在空间上存在由南向北明显的梯度性格局。最后基于52个县市所属的协调发展类型提出江苏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县际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33  
赵莹雪 《经济地理》2003,23(4):467-471
在建立广东省县际经济差异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广东省98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分析了当前广东省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类型及其空间差异特点和对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各类型县域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6—2016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旅游资源诅咒系数及ESDA分析旅游资源诅咒的时空分异特征,首次运用GWR模型探索其驱动力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旅游资源诅咒总体呈"西高东低"空间分布格局,2006—2016年高危区省份逐渐减少,省际差异逐步缩小,均衡发展趋势有所体现。(2)旅游资源诅咒空间关联性与集聚态势逐渐增强,两极分化特征显著。(3)人才规模、交通可达性、城市化水平、服务化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是旅游资源诅咒的主要驱动力,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分别呈"东北高中南低""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西部高东北低"空间分布格局。鉴于此,提出优化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黑龙江省产粮大县——巴彦县为研究区,运用3S技术,采用Matlab编程,建立土地利用格局元胞自动机优化模型,对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经本文改进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具有较好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能力。2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后,研究区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从格局变化的环境效应角度出发,耕地面积应控制性的减少,其他用地类型面积适当增加,特别是林地面积亟待大幅提升。3经优化,研究区林地和草地较为集中,建设用地空间分布较为分散,耕地的空间分布大致和现状保持一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敏感地区主要位于西北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的变化均直接与耕地的变化相关,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