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农业试验机构的兴办,掀开了中国近代农业试验和科研史的第一页,是中国农业史上的新生事物及重要研究课题。长期以来,史学界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极少,是一个有待填补的空白领域。清末东北试验机构的兴办,近代农业技术的引进以及农学与技术传播的提倡等一系列活动,对当时的农业改良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主要就以上问题作了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2.
晚清末年湖北农业改良述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凯希 《中国农史》2004,23(1):27-33
晚清末年是湖北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阶段,侧重发展生物技术,大力发展农业教育,成为这一时期湖北农业改良方面的显著特点。在张之洞等人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随着西方农学思想逐步传播和商品性农业较快的发展,湖北农业无论在农作物的良种选育、推广,以及发展农业教育和传播农业知识等方面,都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且在许多方面开风气之先。同时也为近代湖北植棉业和棉纺织业确立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创造了条件。通过张之洞等人的多方努力,使处在人口不断增长和严重水患压力下的湖北农业,仍有缓慢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衣保中 《中国农史》1994,13(1):66-71
研究地区农业史和编写地方农业志,亟需解决历史分期问题。东北作为历史上少数民族聚居和开发较晚的边疆地区,农业发展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根据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我们对该区农史基本线索进行初步勾勒,把东北农业史划分为八个历史阶段:从距今七千年前至春秋时期,是东北地区原始农业的产生及发展阶段;战国中叶至秦汉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开始在东北传播,东北传统农业逐渐兴起;从魏晋南北朝至宋辽金元时期,东北传统农业在破坏与重建中曲折发展;明清时期,东北农业有所发展,但在封禁政策下开发缓慢;1860年营口开港以迄清亡东北传统农业开始向近代化农业转化;1911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农业近代化进一步发展;1931年至1945年“八·一五”光复前,东北农业迅速殖民地化;1945年以迄当前,是东北地区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起步和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4.
沈志忠 《中国农史》2004,23(4):24-31
近代以来,伴随着农业的资本主义化,美国农业出现了两次技术革命。由于农业革命而产生的先进的作物改良技术对近代中国的农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最早成立农科以及第一所在华注册的美国教会大学的金陵大学和当时的全国教育重镇中央大学在近代中关两国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即以两校农学院为中心探讨美国的农作物改良技术在近代中国的引进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期,世界农业传教运动悄然兴起。在采用农业技术和作物育种改良等科学手段来传播福音的思想指导下,受到专业训练的来华农业传教士们,将美国农业现代化经验结合中国本土条件,积极进行推介和实践。他们卓有成效地创建和发展了中国农业现代教育、培育养成农业科技改良的思想和实践、开展国际化农业交流、推广新型农业技术和改良品种等,这些都成为中国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化征程中的又一源头。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渭南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将盐碱地治理蕴涵的农业文化、生态环境教育资源融入其中,为渭南市特色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出可借鉴的思路。[方法]利用渭南市统计年鉴、中国休闲农业年鉴、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通过RMP分析方法,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方面讨论渭南市盐碱地特色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条件和可行性,并提出可实施的盐碱地特色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结果]渭南市农业资源良好,盐碱地改良技术成效显著,在盐碱地改良的基础上发展旅游切实可行。根据渭南市盐碱洼地和盐碱滩地提出水塘养殖体验游和科教文化体验游,在盐碱地改良利用的基础上,为渭南市休闲农业旅游增添农业文化和生态环境教育内涵,从而提升科教型休闲农业旅游的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结论]在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在挖掘农业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内涵,明确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定位,坚持以生态教育为导向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东北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面对东北农业技术发展滞后、人才加速流失等问题,亟待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以促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东北农业现代化发展。从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现路径入手,从政府、当地、高校角度针对政府的组织领导主体责任、政策保障规范化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进行探究,旨在为东北提供高素质人才红利,推动东北农业向高质量农业转变发展,以人才振兴实现东北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王奎 《中国农史》2006,25(3):3-12
清末新政时期,晚清政府在改变传统经济政策,致力发展工商业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农业的改良。在商部和农工商部的主导下,从农政机构建设,农业政策法规制定,农会组织的倡办,农事试验场和农事学堂的建立以及农产品的改良引进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客观上也促进了清末农业向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9.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我国独创的一门新兴学科,至今仍在发展中,随着生产、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近几年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但作为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究竟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尚有不同意见。我认为,它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经济效果理论、价值转移理论和资源利用理论。鉴于大家对前者作为农业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认识以及对其有关概念的解释比较趋于一致,故本文不再赘述。下面仅就价值转移理论和资源利用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提出来向同行的学者请教,并诚恳地希望给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在动植物遗传改良、农业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推动农业快速发展.在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建设现代农业需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又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新发展机遇和挑战.为适应时代要求,就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科技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1.
日本农业改良基金作为日本政策性金融的三大基金之一,在帮助农户改良农业品种、生产方式、销售方式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农业改良基金近年发展迅猛,受到了广大农户的青睐。同时,改良基金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课题,受到了许多金融研究者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农业改良基金的具体事例进行考察,结合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状况,提出了三点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兴化市委市政府向省有关部门申请,将兴化市增列为全省挂县强农富民实施县市.鉴于兴化市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长期合作建立起来的信赖关系,兴化市主动提出要求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作为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技术依托单位.  相似文献   

13.
朝鲜移民与近代东北地区的水田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衣保中 《中国农史》2002,21(1):37-46
清末以来,朝鲜移民大批迁入东北地区,他们在东北各地试种水稻,促进了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朝鲜移民在气候比较寒冷的东北地区积极探索实用的水田技术,在兴修水利工程、引进和使用优良水稻品种、改良寒地水稻种植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东北地区形成了以因地制宜引水灌溉,引进和推广国外早熟耐寒品种,早育早播延长水稻的大田生长期为主要特征的北方寒地水稻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们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和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作用显著。鉴于此,本文对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然后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有所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思明 《中国农史》1996,15(1):67-79
本文是一篇比较中美农业发展的论文。文章以发展经济学中诱发技术发明与体制变革理论为指导。重点分析比较了人口与资源、经济转型及科技教育等方面因素对中美农业发展的影响。指出;因资源禀赋的巨大差异,中美在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侧重和选择。从历史上看,美国因人少地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业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劳力,因而技术发展倾向于节约劳力;而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洞地少人多,人地矛盾引导技术发展倾向于节约土地。外部因素的影响虽然存在,但决定技术发展长期趋势的是内源性(endogenous)动力。此外,现代农业之所以不同于传统农业主要在于它们各自所依托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农业现代化建设与经济转型及科技教育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文章在对上述问题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汉代辽东犁和其作亩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德卿 《中国农史》2006,25(4):12-23
本文通过考察东北农业的实体,分析了它的力量源泉。根据《齐民要术》中登场的“辽东犁”,研究古代中国东北地区的耕作方式和作亩法,来看末冷地带东北农业的本质。东北地区的农耕是在农业的原始基础上吸收了游牧民的畜牧技术和中原度韩半岛的农业文化。这种特征在耕作方式上可见一斑,即使用了辽东犁的作亩法。  相似文献   

17.
加快高新技术向农业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高新技术向农业转移浙江农业大学经贸学院蒋和平,申曙光当前,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迅速,许多国家都致力于把高新技术成果迅速地向农业领域转移,形成了一股以遗传工程、生物固氮、动植物生长调节、计算机技术、农用精细化工技术、设施技术、畜禽水产繁殖和作物营养改良...  相似文献   

18.
与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农业一直受到一个基本问题的困扰,即如何才能保证食品的稳定供给。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分解成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增产,二是如何保护农民的收入。在很长时期内,我们比较关注第一个问题,建国以来,在进行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的同时,大兴水利,搞农业机械化,开发良种以及教育农民,在一定水平上把现代技术逐渐推广开来。从1949-1952年,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同时,已经开始兴修水利,修筑公路以及丰年积谷。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北农业史》──填补空白的区域农史著作东北农史研究向称薄弱,我国农史著述中对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反映很少。最近,吉林文史出版社隆重推出了一部大型区域农史专著──《中国东北农业史》,全书60万字,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从7600年前至1949年东北...  相似文献   

20.
《上海农村经济》2008,(3):48-48
日本东北农业研究中心应用常规杂交育种技术,于1985年在世界上首先育成了糯小麦,在2000年育成了胚乳中直链淀粉小麦。此后,东北农业研究中心与日本制粉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常规杂交育种技术与分子标记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于2006年又育成了与甜玉米具有同样甜度的小麦——甜小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