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的有效传导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06年至2021年月度时间序列构建了TVP_SV_SVAR模型,研究发现中国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在利率传导中具有时变特征:一方面,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的背景下,价格型货币政策向中长期限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的传导效率自2013年开始显著增强;结构性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影响自2017年以来有所提升。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向不同市场利率传导存在不同的时变特征,其中对信贷市场利率的影响程度远低于其他市场,且近年来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完善利率传导机制与健全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利率仍然被管制,并且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使得我国的利率传导途径并不畅通,国家、企业及银行利率结构层面出现了传导问题。本文探寻当前传导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及建议,希望能够提升货币政策的操作力,从而能够调控社会利率的变化效果,促使整个金融体系的良好运行及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3.
郭豫媚  戴赜  彭俞超 《金融研究》2018,462(12):37-54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的发展,中国货币政策利率的传导效率也不断提高。基于2008年1月-2017年6月的宏观时间序列数据和微观调研数据,本文检验了中国货币政策利率对银行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总体而言,基准利率是影响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主要因素。分时间段看,贷款利率浮动限制放开之后,货币市场利率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显著提升;基准利率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影响略有下降,但仍然占主导。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的微观机制进行探讨后,本文发现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的变化是中国利率传导效率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资金来源和市场利率波动均是影响货币市场利率传导效率的重要因素。最后,本文就如何提高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对完善价格型货币政策体系以及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正处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中央银行有完善的价格调控手段,并体现在基准利率体系的完善和利率传导机制的畅通上。本文对我国主要利率品种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央票利率、贷款利率等相关性不断增强。据此,本文对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席波 《中国金融》2020,(4):37-39
从历史的角度看,2019年我国LPR机制改革及其后续的存量贷款定价锚切换至LPR,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关键一环,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向价格型转变。展望未来.这次LPR改革只是新的开始,顺利完成利率并轨“最后一公里”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加强LPR与市场利率的联动效应?如何进一步完善LPR向贷款利率的传导路径?商业银行该如何优化贷款定价?这些既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要务,也是摆在政策制定者和商业银行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期特别策划专题,就LPR新机制的政策传导路径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自201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以来,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2020年3月,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如期启动,8月末顺利完成,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下行,金融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向贷款利率传导的效率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7.
2019年8月以来,人民银行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并通过LPR引导贷款市场化定价,从LPR改革效果看,贷款定价机制发生巨大变化,疏通了“政策利率-LPR-贷款利率”的利率传导渠道,贷款定价市场化水平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8.
始自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放开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直接调整利率的水平、结构到尝试转变利率形成机制,经历了一条渐进的、可控的变革路径.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角度而言,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是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调控手段从数量型向价格型逐步转变的过程,而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健全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利率市场化的先决条件,也是畅通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基础和前提.鉴于此,以利率市场化改革为背景,从健全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角度探讨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有关问题具有理论和政策操作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宝诚 《新疆金融》2006,(11):41-42
一、现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障碍分析随着货币政策体系的改革,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以稳定货币为最终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的间接调控体系,初步形成从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微观经济个体的传导体系,建立从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而在传导链条中的每个环节都存在着传导不畅的问题。(一)中央银行层面1.利率未完全市场化。虽然我国放开了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债券市场利率和票据贴现利率,逐步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但是由于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  相似文献   

10.
借助带有随机波动率的TV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渠道传导效应的动态变化。实证研究显示,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货币政策市场利率渠道的传导效应在不断增强,管制利率渠道的传导效应在不断减弱,市场利率传导效应的不断增强主要是我国经济金融环境不断深化的结果。基于以上实证结果,给出了我国进一步完善利率渠道传导机制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单强  吕进中  王伟斌  黄宁 《金融研究》2020,483(9):20-39
我国货币政策正在向价格型调控方式转型,有必要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泰勒规则以确定政策利率目标水平,而如何科学合理地估算潜在产出和自然利率是关键。本文对构建多目标下的中国化泰勒规则时应考虑的因素作了深入探讨,并将金融周期信息纳入我国潜在产出的测算,同时采用基于潜在产出的方法对自然利率进行估算,进而分不同情形尝试估算我国的规则利率水平。结果表明,考虑金融周期信息后的潜在产出在金融扩张期将低于传统方法的估计结果,可为政策制定者有效应对经济运行的过热现象或泡沫化状态提供参考;无论是基于何种潜在产出和自然利率的测算组合,将国内外利差、房价涨幅偏离经济增长程度纳入中国化泰勒规则的构建均是合理的;不同情形下估算的规则利率走势,自2004年以来与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均较为相近,且2013年后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快速推进,差距呈明显缩小态势,但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期间,受国际宏观形势和国内因素影响,估算的规则利率均快速上扬,与货币市场利率走低形成反差。  相似文献   

12.
单强  吕进中  王伟斌  黄宁 《金融研究》2015,483(9):20-39
我国货币政策正在向价格型调控方式转型,有必要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泰勒规则以确定政策利率目标水平,而如何科学合理地估算潜在产出和自然利率是关键。本文对构建多目标下的中国化泰勒规则时应考虑的因素作了深入探讨,并将金融周期信息纳入我国潜在产出的测算,同时采用基于潜在产出的方法对自然利率进行估算,进而分不同情形尝试估算我国的规则利率水平。结果表明,考虑金融周期信息后的潜在产出在金融扩张期将低于传统方法的估计结果,可为政策制定者有效应对经济运行的过热现象或泡沫化状态提供参考;无论是基于何种潜在产出和自然利率的测算组合,将国内外利差、房价涨幅偏离经济增长程度纳入中国化泰勒规则的构建均是合理的;不同情形下估算的规则利率走势,自2004年以来与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均较为相近,且2013年后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快速推进,差距呈明显缩小态势,但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期间,受国际宏观形势和国内因素影响,估算的规则利率均快速上扬,与货币市场利率走低形成反差。  相似文献   

13.
易纲 《金融研究》2021,495(9):1-11
利率对宏观经济均衡和资源配置有重要导向意义。央行确定政策利率要符合经济规律、宏观调控和跨周期设计需要。目前,中国的真实利率略低于经济增速,处于较为合理水平。中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市场化利率体系,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释放政策利率调控信号,在利率走廊的辅助下,引导市场基准利率以政策利率为中枢运行,并通过银行体系传导至贷款利率,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国具备继续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条件,将尽可能地延长正常货币政策的时间,目前不需要实施资产购买操作。在市场化利率体系中,收益率曲线非常重要,它反映利率由短及长的期限结构,可为各类金融产品和市场主体提供定价参考。收益率曲线的短端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直接受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长端则为国债收益率,主要反映市场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预期。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应用日益广泛,整体趋于成熟,而在市场基础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李波  朱太辉 《金融研究》2020,481(7):134-152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向创新驱动转型,一个亟须研究厘清的关键问题是,银行业竞争如何驱动企业创新活动?本文关注银行价格竞争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2013—2018年沪深两市的上市企业为样本,采用“中介效应”因果分析模型,实证检验了银行价格竞争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并识别出以融资约束为中介渠道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银行价格竞争不仅会提高银行的风险容忍度,直接增加R&D投资的信贷供给意愿,而且还会通过降低贷款价格和增加贷款可得性来缓解企业整体的融资约束,间接促进企业创新活动。这一机制在解除贷款利率管制之后以及在民营企业层面体现得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改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果以及实施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明确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邓伟  宋敏  刘敏 《金融研究》2021,497(11):60-78
本文基于手工收集的2009—2017年中国银行业数据,利用我国借贷便利工具创新这一准自然实验,以借贷便利工具的运用需要商业银行提供合格担保品这一要求为切入点,考察了借贷便利工具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借贷便利工具创设后,商业银行持有的合格担保品规模越大,其贷款利率越低,且这一效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强。进一步的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央行的借贷便利操作扩大了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规模和贷款投放规模,从而有效降低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也表明借贷便利工具可通过商业银行合格担保品渠道发挥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调整借贷便利操作规模、操作利率以及合格担保品范围的方式有效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进而发挥对社会融资成本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彭洋  张龙  吴莉昀 《金融研究》2019,469(7):19-37
本文将传统泰勒规则发展为具有时变转换概率的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泰勒规则,基于Kim(2004)以两步MLE方法估计了该货币政策规则,并证明了其稳定器作用。研究发现:(1)货币政策中规则性成分的稳定器作用存在非对称性,在区制一内,规则性成分不存在稳定器作用,在区制二内,规则性成分有较强稳定器作用;(2)货币政策中相机抉择成分可以影响各区制的自我演化概率,在进行相机抉择逆周期调控的同时,又可以引导经济系统转向规则性成分有稳定器作用的区制。文章最后根据该货币政策规则的稳定器作用机制给出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在经济增长放缓时期,中央银行应该以增大基础货币增长和宽松型窗口指导为直接操作工具,以短期名义利率为中间目标;在经济高涨时期,中央银行应该以提高直接标价法的中美汇率水平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为直接操作工具,以短期名义利率为中间目标。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interest rate regulation, and subsequent deregulation, on the efficacy of monetary policy and rigidity of retail bank deposit rates in Hong Kong. Using an error-correction model, we find that interest rate deregulation increases the efficacy of monetary policy by improv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etail bank deposit rates and market interest rates and increasing the degree of long-term pass-through for retail bank deposit rates. Our study also shows that the adjustments in retail bank deposit rates are asymmetric and rigid upwards during the regulated period, but tend to be rigid downwards during the deregulated period. The spreads between retail bank deposit rates and market rates have also tightened sharply after the removal of interest rate controls.  相似文献   

18.
在混频数据信息环境中,精准识别公开市场操作(央行政策利率)和国债收益率曲线(基准利率体系)之间的关联机制至关重要,其影响了货币政策期限结构传导的有效性。本文在混频Nelson-Siegel(N-S)利率期限结构模型框架下,引入央行政策利率,揭示公开市场操作与利率期限结构(水平、斜率、曲度)因子之间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混频数据信息条件下,引入的公开市场操作信息显著改进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拟合效果;斜率因子冲击对公开市场操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利率期限结构因子对政策调控的反应不敏感。进一步研究表明,2015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对斜率因子的影响逐渐扩大,政策利率向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传导效率得到显著提高,我国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日益健全。  相似文献   

19.
基于BIS基准标准和国际借鉴,对中国人民银行LPR新机制的基准特征和未来曲线进行展望,得出结论:LPR报价机制选定MLF为利率锚发挥中期政策利率作用,是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优选方案;按照国际基准评测标准具有显著的特征,新基准曲线构建,有助于实现逆周期政策调控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目标。主要建议:稳预期,正确解读中期政策利率;推进存量贷款新基准的平稳转换,确立LPR贷款定价中基准地位;规划发展衍生产品市场,构建政策传导机制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20.
利率与汇率作为货币资金的对内价格和对外价格,二者具有统一的价值基础,并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在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率作为货币资金的对内价格,影响着居民及企业的支出和投资,利率的变化对整个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生活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汇率作为货币资金的对外价格,是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市场上的核心价格变量,受外汇市场、国际收支、跨国资产组合、外汇储备等因素影响。在一国宏观经济中,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实际上,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尤其是开放型经济,利率与汇率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甚至有时还存在冲突。因此,对于利率与汇率在传导机制、价值基础、政策运用方面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将更有利于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效果。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逐步向纵深方向发展,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也将进入攻坚阶段。当然,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对整个金融体系及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但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利率与汇率的联动关系进而更好的研究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