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目的:露天煤矿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是主要受控排放源,对于减缓温室气体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采用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确定露天煤矿区碳排放因子,构建露天煤矿区碳排放核算模型,确定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的计量模型。以平朔矿区三座大型露天煤矿为例,核算2011—2015年期间由于燃油、炸药、逸散、电力产生的碳排放。研究结果:2011—2015年期间平朔矿区三座大型露天煤矿土地损毁碳排放量高达591.21万t。燃油、爆破、逸散、电力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分别为302.60万t、16.30万t、203.66万t、68.65万t。研究结论:通过缩短运输运距、优化坑下采剥运输道路设计、提高机械使用效率、优化车铲匹配、减少电铲待装时间等措施,能够减缓大型露天煤矿土地损毁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2.
以2012年中国纸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数据分离两种效应,运用材积源生物量方程与净初级生产力(NPP)法核算造纸原料贸易的碳减排效应,运用IPCC清单指南法核算纸及纸制品贸易的碳排放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纸产品贸易的鲜明特点导致其对国内碳排放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造纸原料的大量进口使中国减少对国内林木的砍伐,具有碳减排效应;另一方面纸及纸制品的净出口又增加了国内的碳排放,具有碳排放效应。中国造纸原料贸易的碳减排效应明显,达1 902.11万t,相当于总蓄积量为1.805 709亿m3林木的年均固碳量;而纸和纸制品贸易的碳排放效应并不显著,只有51.36万t;但总体而言,中国纸产品贸易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  相似文献   

3.
新疆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峰值预测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预测和影响因素能真正为新疆低碳农业发展和减排路径选择作出科学的评判和提供借鉴。[方法]文章基于种植业活动、牲畜养殖、农田土壤、秸秆焚烧4个方面23类碳源,测算了新疆1995~2014年农业碳排放量,并从时间、结构和空间维度分析其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STIRPAT模型,并运用情景分析法对未来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进行相关预测;同时,利用LMDI方法对新疆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新疆农业碳排量呈现"波动上升—持续上升"两阶段变化特征,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1 942.7万t增加到2014年3 921.3万t,增幅1 978.6万t,年均增长3.77%;各地(州,市)区域差异明显,喀什地区属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双高"型地区,阿勒泰等4地区属低碳排放量、高碳排放强度地区,乌鲁木齐等5地区属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双低"型地区,昌吉回族州等4地区属高碳排放量、低碳排放强度地区;若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保持原有增长率不变情况下,新疆农业碳排放不会在2050年内达到峰值,在基准情景和低碳情景下,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出现时间分别为2040年和2029年,碳排量分别为7 457.68万t和4 755.23万t;与1995年相比,效率因素、结构因素分别累计实现0.33亿t(97.47%)、0.008 6亿t(2.53%)的农业碳减排,经济因素是农业碳排放最主要的驱动因素,累计实现了0.41亿t的碳增加,人口因素为农业碳排放另一重要因素,累计实现了0.13亿t的碳增加。[结论]秸秆焚烧是导致新疆农业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碳源;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结构空间差异明显;不同情景下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出现时间差异较大;经济因素是导致新疆农业碳排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据此,根据新疆实际合理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绿色农业现代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转变增长方式,走两型农业之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人口规模、财富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国际贸易水平、能源消费强度等六个方面构建STIRPAT模型,探究影响江苏省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国际贸易水平对江苏省碳排放量的影响不显著,常住总人口、人均GDP、城镇化水平、第二产业占比和能源消费强度每变化1%,碳排放量分别变化2.809%、0.321%、1.669%、1.521%和0.433%。基于对江苏省碳排放量估算、碳排放量驱动因子分析及未来趋势预测的探究结果,针对影响较大的驱动因子,提出“减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业中化肥农药的投入、机械能源的不断消耗,农业逐步成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如何实现垦区农业低碳化以契合两型社会发展的需求显得至关重要。文章结合农业生产消耗化肥、农药、农膜和柴油四类碳排放源的数据,对黑龙江垦区农业2003年~2012年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垦区农业碳排放量逐年递增,年均增速高达9.22%,单位GDP碳排放量下降率为10.32%,并针对性提出完善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改善农业种植方式和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强化农业生产能源结构等措施,实现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山东省统计年鉴》,核算2000~2010年间山东省及17个省辖市能源消费、农田系统碳排放量、森林草地碳汇量。选取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利用基尼系数,结合GIS空间分析法分析山东碳排放的时空规律,并利用库兹涅茨曲线分析经济增长对碳排放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山东省碳排放量随时间变化呈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能源排放比重较大,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呈现出中间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人均GDP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呈倒U型曲线。  相似文献   

7.
[目的]关注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方法]文章以山西省农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法对山西省农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农业系统的碳排放估算方法对2006—2015年的农业投入要素和畜禽养殖数量产生的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结果](1)山西省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先上升后趋于稳定的状态,近年来农业碳排放总量维持在220万t左右,农业投入要素产生的碳排放比重从高到低依次为化肥、农膜、柴油、农药、灌溉和翻耕;(2)种植业碳排放最高的运城市约为36.359万t,排放最低的阳泉市为2.782万t,运城市是阳泉市的13倍;(3)畜禽养殖数量决定畜禽碳排放量的数值, 2015年山西省养殖业CH_4排放量最大的是晋中市,排放量达到4 260.56t,养殖业CH_4排放量最小的是阳泉市,排放量为387.51t,晋中市的排放量是阳泉市的11倍;(4)受自然资源、农业政策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山西省各地市的碳排放分布不均匀。[结论]建议农户采用低碳农业生产方式;政府鼓励适当的农业规模化生产、鼓励低碳生产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效益,合理发展低碳农业。  相似文献   

8.
黔中喀斯特地区农业生产碳排放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以贵阳市为例,测算其2007—2016年农业碳排放量,分析时序变化特征、脱钩关系并预测未来10年农业碳排放量,为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减源增汇以及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运用碳排放系数法计算2007—2016年贵阳市农业碳排放量;基于Tapio脱钩模型分析区域农业碳排放量与农业GDP的脱钩关系;利用GM (1.1)模型预测贵阳市未来10年农业碳排放量。[结果] 2007—2016年贵阳市农业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年均递减0.75%;三大类碳源中水稻种植占比例最大,为67.37%,其次为畜禽养殖,为17.08%,最后为农地投入,占比为15.55%;细分碳源,除水稻外,化肥与牛碳排放量较高,但农膜、农用柴油、农地灌溉以及羊碳排放都呈增加趋势;脱钩分析表明,贵阳市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脱钩类型呈现强脱钩、弱脱钩、强负脱钩、扩张负脱钩4种状态,脱钩类型以强脱钩为主,说明近年来农业碳减排取得一定成效;根据GM (1.1)模型预测,贵阳市农业碳排放量逐年下降,由2017年的50.14万t下降至2026年的47.76万t。[结论]贵阳市农业碳减排效果明显,未来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以实现农业减源增汇。  相似文献   

9.
以南京市为例,采用 Divisia 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1995~2009年南京市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南京市碳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碳排放的贡献率都呈倒“U”型;能源效率对南京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正在逐渐减弱.加快工业低碳化转型,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效率是降低南京市工业能源碳排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测算了2004-2015年长沙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同时构建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了长沙市工业碳排放量与工业增加值、平均用工人数、能耗强度和能源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岭回归分析后发现,工业增加值、平均用工人数、能耗强度和能源结构四个影响因素中,能耗强度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最深,能源结构的影响因素最小。在此基础上,设置了8种预测情景,分析长沙市规模以上工业2016-2025年的碳排放趋势。经对比分析发现情景8为最优情景,碳排放量最少。在此情景下,工业增加值和平均用工人数都保持低速增长;能耗强度和能源结构保持高速增长,但由于后两者数值均为负数,说明它们抑制了碳排放的增长;它们高速降低,都会大幅降低碳排放。因此,降低长沙市工业能耗碳排放的路径是:继续降低能耗强度,改善能源结构,适当控制工业增加值和平均用工人数的快速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1.
王杨群 《水利经济》2007,25(1):57-59
水利部综合事业局不仅承担水利事业职能,开展水利事业性业务;同时还拥有较大规模的经营性资产,开展经营性投资活动。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和研究,探讨水利事业单位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相应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林地使用权流转中出现的利益分配过低的案例分析,提出了目前集体林区林地使用权流转中出现的一个现有法律框架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在阐述林地的功能特性和概述法律社会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指出遵循法律社会学的整体原则,充分发挥林地的政治功能,保证社会公平公正,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法律决策准则是流转林地利益调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制定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结合江苏省具体情况,构建了"资源社会经济生态"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十五期间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了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王志坚 《水利经济》2012,30(2):22-24
国际河流水权研究长期被忽略,成果较少.构建完善的国际河流水权理论是解决水冲突的关键.国际河流水权应界定为扣除生态需水量的水体所有权.以水权为基础建立流域国权利义务对等的法律关系不仅具有学术创新意义,对于维护我国国家利益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动力机制分析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可以将政策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减少矛盾冲突,最大限度地激发各方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宅基地的有效流转,实现农村宅基地的有效利用.研究的结果表明:利益障碍是影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深层动因;农村宅基地的有效流转取决于中央政府的导向机制、对地方政府的约束机制和对农民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农地整理可持续评价多目标物元模型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农地整理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土地资源持续性和经济社会生态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建立农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对于保证耕地动态平衡以及农地整理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农地整理可持续评价体系和目标的特点,建设性地改进可拓学物元评价方法为多目标物元评价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此方法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论文利用FAO渔业统计数据及COMTRADE数据并经整理,分析了1996~2010年世界水产品贸易,结果表明:世界水产品的进口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而出口市场则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生鲜水产品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水产深加工品的贸易地位不断上升,而初加工品的地位不断下滑;世界水产品进口市场集中度在不断下降;日本在世界水产品进口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欧盟则不断上升,中国在世界水产品出口市场中的地位在不断上升,但出口的增速则在下降。最后.提出促进中国水产品出口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雷爱中 《水利经济》2012,30(4):27-29
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水利枢纽工程安全是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证;保障国家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是国家经济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工程,必须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发展,推进安全基础建设,建立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才能实现工程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9.
节水型农业体系框架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山东省的实际,以2003年作为水平年,基于大量的统计数据,由比分析了山东省农业的用水现状,并进行了农业节水潜力分析,还通过公式推算出了山东省农业用水的年节水潜力,在此基础上,根据多年工作实践与研究,提出了构建节水型农业的体系框架,从工程系统、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等三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同时,还从完善管理机构、创新节水制度、强化政策法规等方面探讨了构建节水型农业体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开发园区是集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对引进投资项目,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兵团高度重视开发园区的建设,一直把开发园区作为推进兵团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引擎优先发展,文章基于SWOT分析的视角,研究了兵团开发园区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兵团开发园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进一步提出兵团开发园区发展的对策,为开发园区的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