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贲 《开放时代》2004,(6):113-123
国家政权在国际间的合法性与它在国内的权力正当性并不是一回事。全球化的发展对公民政治尚不健全的国家的主权、权力正当性和权力效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影响甚至削弱了这些国家权力合法性的许多方面,如权力的范围、强度、形式、制度基础和意识形态观念。在限制国家权力的力量中,最重要的就是存在于世界公民社会中的全球正义。  相似文献   

2.
国家治理逻辑与中国官僚体制:一个韦伯理论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官僚体制是国家权力与民众间的稳定纽带,提供了国家治理的组织基础。韦伯意义上的国家支配方式塑造了国家权力、官僚体制、民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蕴含着国家治理逻辑的密码。本文借用韦伯"权威类型—支配方式—合法性基础"三位一体的理论思路和概念工具,在中国大历史的背景下,探究国家支配方式及其合法性基础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并着重分析中国官僚体制在这一支配方式中的位置角色、制度设施、历史渊源和由此产生的行为特征。依这一理论逻辑解读国家支配方式所塑造的国家权力、官僚体制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和内在张力,以及在转型时期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追求需要公民的集体判断,公民参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为避免“公地悲剧”尴尬局面的必然选择。从话语民主理论的角度来看,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存在着公民参与可持续发展的不完善性和公民淡漠的问题,以及官僚式的独白现象。因此,要构建公共能量场确保可持续发展政策执行过程公民话语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实行一些人的对话参与可持续发展,通过“重复性实践”使可持续发展中的公民参与制度化。  相似文献   

4.
政治合法性、政治正当性与政治义务,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政治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政治合法性与政治义务相对;政治合法性与政治正当性相互区别;如果把政治合法性当作了政治正当性,就会否认政治合法性与政治义务的相关性;政治正当性和政治义务是无关联的.单纯归纳理论会比较抽象,结合现实例子能够更好解释三者的关系.本文在分析住房"限购令"的基础上,对合法性、正当性和政治义务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和阐释三者之间的关系.用政治哲学的基本理论,结合实际,通过分析住房"限购令"所体现出的合法性、正当性与政治义务的政治哲学内涵,把这三者的关系更加清晰地阐述出来.  相似文献   

5.
国家赔偿制度的确立和实施,赋予了公民向国家追究责任的权利,限制了政治权力的滥用,对国家权力的行使起到了警策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在赔偿范围、赔偿标准上,还存在着范围窄、标准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梁峻峰 《时代经贸》2006,4(7):20-20
经济法是增量利益的生产与分配法,调整的是人们在社会化生产中的增量利益关系。经济法法权正当性的认识与把握,亦需从此前提入手。文章从企业的本质、经济权利的正当性和经济权力的正当性三个方面探讨了经济法权的正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梁峻峰 《时代经贸》2006,4(8):51-52
经济法是增量利益的生产与分配法,调整的是人们在社会化生产中的增量利益关系。经济法法权正当性的认识与把握,亦需从此前提入手。文章从企业的本质、经济权利的正当性和经济权力的正当性三个方面探讨了经济法权的正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侦查机关享有几乎全部把握侦查合法性与正当性的权力,使得中国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在刑事侦查领域中角色模糊,其制约控制作用有限,必须遵循司法体制改革的共同价值,依照司法改革的基本原则,既需要在立法上加以改进,又需要在实践中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9.
从维权到谋利——农民上访行为逻辑变迁的一个解释框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受国家发展战略转型、意识形态的约制和压力型信访治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在当前乡村社会中。谋利型上访开始凸显并呈现出蔓延趋势。在此基础上,还涌现了一批上访专业户群体,对基层信访治理工作构成了极大威胁,上访产业渐趋雏形。基层信访治理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上访钉子户治理问题,而裹挟着更为浓厚的治理谋利型上访尤其是上访专业户的色彩。解决信访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调整国家的信访维稳战略,还原专断权力行使的正当性与合法性,让国家权力能够在正常的治理轨道上运作。由此,通过谋利型上访这一概念的建构,不仅可以更为真切地理解农民上访行为逻辑的变迁,而且能够深化对信访制度的理解,进而来检讨中国国家政权建设和国家治理转型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国中,新民主制度的确立要依赖于先建设国家能力。本文通过使用民主、治理以及大众观念调查等实证数据,指出国家能力建设中哪些方面最为重要。本文的研究发现,国家基础设施的多少和社会福利的提供对民主化影响很小。但是,法治的建立(体现在个人安全感的提高和公民普遍相信政府领导尊重宪法)对民主化很关键。不过,因为政府的合法性本身也要在民主化过程中形成,所以,目前学术界将非洲各国家能力建设和民主政治分开进行的研究应当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1.
随着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启动,市场力量得到空前释放。与此相适应,国家权力的谨慎转移为民间组织的发育提供了合法性空间。行政机构改革伴生了一批半官方性质的社团。借助国家法团主义理论对K省建材行业协会进行实证分析,试图展示当代中国半官方社团的生存困境与演变路径。  相似文献   

12.
孙沛东 《开放时代》2012,(4):92-113
西方学界主要从社会、市场和文化三个维度,阐释市场化条件下时尚的产生和传播机制,本研究引入国家新变量,从民众的日常着装入手,着重探讨“文革”期间广东民众着装时尚的类型,总体性社会中国家及其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对个体着装时尚的影响,以及非市场化条件下时尚的产生与传播机制。研究发现:国家在时尚建构中的作用显著,它型塑了合法性时尚,并自上而下地建立起一整套政治化的日常着装秩序。它遵从权力和资源的垄断逻辑,力图借助特殊的着装制度将普通民众的思想彻底革命化,其产生和传播的背景是列宁式政党、军队和国家政权。总体主义的社会控制系统、密不透风的国家意识形态和计划经济三者共同造就了“文革”着装时尚。  相似文献   

13.
“政权合法性”是任何政权无法回避的问题,概因每一种政权合法性的论证方式莫不暗示其执政基础和施政方略,对于政权合法性的探讨可以洞察为宏大叙事所遮蔽、被意识形态所左右的具有本源意义的问题。通过对合法性概念源流的梳理与解读、对合法性论证方式的探讨与分类、兼及对威权政体合法性的个案论证,试图正本清源解决统治的正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代暴力执法的法治困境,源自于以“行政执法化”为基本特点的法治进程.行政执法化实践的思想基础,在于“科层主义法治理念”.其核心原则,是法律至上的合法性原则、分权制衡的竞争性原则和专职分化的专业性原则.但是,以法律取代情理、以权力制衡权力、以程序正当暴力的法治理念,反而易于导致绝对权力和相对腐败,造成“政法冲突”和“情法矛盾”.行政法治应当重新思考和奠定其正当性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中国历史上是否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什么是资本主义?这些都是让人感兴趣的问题。资本主义就是国家权力不得侵犯公民个人的权利,就是运用国家权力的力量保护和增进公民个人的自由、财产和福利。就是保障公民权利至上的一种政治制度。这种资本主义在中国萌芽过吗?从来没有。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机关等行政主体要想公平、高效地行使行政处罚权,保障国家、集体、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制的统一,实施行政处罚必须坚持合法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普通人的“国家”理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项飚 《开放时代》2010,(10):117-13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和政府提倡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分化,视“社会”的发育为改善民生的结构性条件。但在普通人看来,“国家”依然是最受认同的范畴,而“社会上的”人和事则意味着不正规和不可靠。同时,在普通人眼里,国家总体上的正当性不可置疑,具有高度的道德性,但是地方国家机构则不可信任,与它们的交往倾向于利益化、无规则。这一“普通人的国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前中国社会“总体稳定”和“具体失范”并存的现象。本文由此认为,追求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分化在现阶段缺乏基础,更重要的是重构彼此之间在多个层面上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展开了一场争论:一派认为,应该用公民社会概念来研究中国团体;另一派通过调查研究认为,中国几乎所有团体的生活在本质上是国家组合主义。公民社会和组合主义都关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社团和其他机构。但不同的是:公民社会站在社会的角度,发展自治社团,维护“公共领域”的能力,以界定和制约国家权力;组合主义则相反,从国家的角度,为实现政府自己的目的,与选定的社团发展一种特殊的关系。在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学者们考察了中国不同类型社团的活动,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同时他们也超越了国家、社会和组合主义以及公民社会的框架,阐明了别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蔡禾 《开放时代》2012,(2):135-143
任何国家治理都必须解决治理的有效性与治理的合法性问题,周雪光的文章指出了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困境,冯仕政的文章指出了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困境。本文试图从有效性与合法性的关系去解读当下国家治理的逻辑和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公民是国家的主体,公民意识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础,在我国的法治建设过程中,虽然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法律规范,但公民意识的缺失却阻碍我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本文在分析和研究公民意识结构基础上,对公民意识对现代法治国家的作用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培育我国公民意识的具体举措,以期丰富和发展我国建设法治国家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