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本研究主要以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需求的可能影响为基础, 基于1985 ~2015 年的相关数据, 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初步分析了 “去产能” 对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影响。 研究表明,“去产能” 在短期就能改善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从而有助于增进能源使用安全; 在长期, 还有助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从而改善能源的供应安全; 但其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是通过能源结构间接发生作用的,因此, 希冀通过 “去产能” 快速改善我国的能源供应安全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2.
我国未来能源结构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结构不仅取决于资源基础,还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在一个开放的能源供需系统中,能源消费结构不完全取决于能源生产结构,随着开放程度的加大,二者的差异也越来越大,与此相应,能源生产结构将被能源供应结构所代替,随着在国际市场上平衡的能源产品数量的逐渐增大。当然,对于我国来讲,还将以国内能源生产结构为基础。从今后的趋势来看,尽管煤炭还将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无论是能源需求结构还是能源供应结构都将向着优质化方向发展。一、未来能源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分析建国以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一直实行自给…  相似文献   

3.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在2011年ABB自动化世界活动主题论坛上表示,"十五"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未来能源需求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能源供应难以保障,环境不堪重负,必须依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来削减总量、减少排放。自从上世纪50年代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国际舆论便开始关注"能源危机"的问题。提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世界能源需求量将继续增加,而且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能源供应成本和结构变化决定了未来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越来越向多元化、清洁化方向发展。我国也应从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的高度来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政策,用强有力的法规和政策措施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未来能源安全引起西方国家关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商主义在当今世界外交界中已经不再是褒义词了,但是,却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用来描述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为保证能源供应所做的努力。西方国家认为我国为保持经济繁荣而在试图尽可能多的控制世界天然气和石油资源,并为之担忧。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6年4月访问美国期间,美国政府与我国对共同开展两国未来能源需求的研究进行了讨论。美国副国务卿Rober Zoellick在胡锦涛访美期间表示我国国有能源公司努力获取能源供应并不能直接反映我国政府的全部意志,但这可能会导致一些紧张。因此,中美两国正在努力寻求共识,共同开拓能源供府来源。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愈发强烈,能源供应的效率和安全受到广泛的关注,石油化工是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基础,石油化工装置的设计与安全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与稳定,本文从石油化工装置设计与安全的角度出发,结合石油化工业生产中的实际,对石油化工装置设计与安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介绍世界有关国家使用液化气的情况入手,对使用液化气的优越性和我国发展液化气的前景进行了分析认为液化气与其他常规燃料能源相比,投资少,热值高且便于运输和储存,使用也很安全,是多元化能源供应的重要来源之一,我国作为经济快速增长、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的大国,应更加关注液化气的使用俄罗斯是世界天然气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液化气生产和供应的潜力很大,我国应加强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尤其应当关注并加强液化气方面的合作。  相似文献   

8.
1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出台《能源2020》,根据该能源战略,未来10年欧盟需要在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1万亿欧元以满足欧盟能源需求,并将从5个重点领域着手确保欧盟能源供应,即提高能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对能源和电力的需求增长迅速.核电作为一种安全清洁、技术成熟、供应能力强的电力,对满足社会经济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保护环境,提升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和工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核电在电力所占的比例虽然只有2%,但是核电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电力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对于能源需求巨大。鉴于互联网的突出优势和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成功实践,互联网与能源的结合逐渐成为传统能源行业改造自我、转型升级的选择。我国的能源互联网将是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相结合、多能源纵横交错全方位的能源供应体系。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欧盟2020年能源战略的制定背景与政策框架,深入分析了欧盟能源战略在节能减排、网络建设、技术升级等方面的要点,从政府与企业2个角度提出几点启示与建议,如我国政府应高度重视能源输送网络在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和全局意义、建立健全适应能源清洁化发展趋势的电力体制机制,我国企业应加快发展能效管理机制、推动能源领域战略性关键技术研发。  相似文献   

12.
能源革命的概念内涵、国际经验及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理解能源革命的概念内涵,以及当前能源革命与前两次能源革命区别是正确把握当前能源革命的特征,是我国如何推动能源革命等问题的前提。本文指出,狭义能源革命是单纯的能源技术的重大变革,广义能源革命是基于能源技术重大变革的社会主导能源系统的转型。当前能源革命与前两次能源革命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动力机制不同、能源经济的运行机制不同,以及对工业的影响程度不同3个方面。论文在深入分析和总结了欧洲国家当前"能源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推进能源革命应注意的3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严峻的能源挑战,但我国绝不能因能源压力而放弃经济增长,放弃“中国梦”。因而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学界针对这一热点问题分别从经济增长的能源瓶颈及效应、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新能源等角度探讨了经济增长的能源支撑状况及其强化途径。最后,对学界关于经济增长的能源支撑文献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搞好政府机构的节能,可以有效地减少政府内部的能源消耗,同时还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且节约财政支出;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发挥政府示范带头作用,促进整个社会节能意识的提高和节能技术的推广。美国联邦政府能源管理项目以降低政府能耗为目标,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分析了美国这一项目的背景、内容、经验和教训,并从中得到对降低我国政府机构能耗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日本能源政策演变的经验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分析了日本不同发展时期的能源政策调整动因以及能源政策对能源结构的影响;介绍了日本能源政策调整的最新动态。日本政府注重制定着眼未来、目标明确的能源总体战略,大力推进节能措施,建立全方位的能源国际合作、加强政府与民间合作及培育强大的能源公司等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近两年来国内少数石化及炼油企业通过参数与美国Solomon管理咨询公司(SAI)的业绩分析评估活动,直接了解到国际上烯烃生产及炼油行业的运行水平及各自企业在所属行业中所居的位次、与先进的标杆水平的差距,从而不仅为本企业提高运行业绩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也为国内石油化工行业管理与国际全面接轨确立了良好的开端。在此“入世”和融和世界经济体系之际,在引进国外先进科技知识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生产、消费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我国能源供需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总结,对比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差异情况,为我国合理进行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和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能源布局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能源资源的日益紧张,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核心。立足于我国能源资源的现状,吸收借鉴世界各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全新的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多维立体思路。认为我国的能源可持续发展应该转变传统的思路,重在从多元化的增加能源供应和多方面的减少能源消耗2个方面研究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重点关注能源的调控管理和能源研发。  相似文献   

19.
能源安全影响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等各个方面,是覆盖科学技术、国际战略、国内生产、地缘政治等领域的综合问题。在构建合理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开发新能源的基础上,保障能源安全是中国能源领域的重要议题。梳理国内顶尖智库机构在电力、油气、核电等重点能源领域的观点,对中国能源安全的现状和发展战略进行了理解与再认识,有关建议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1月10日,国际能源署发布2009年《世界能源展望》,其主要观点可概括为: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增速放缓,能源投资下滑;如不改变现行能源政策,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上升6℃;要将全球温度上升控制在2℃以内,需要进行低碳能源革命;新的投融资机制对实现低碳增长非常重要;天然气开发利用将在实现低碳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廉价能源时代将一去不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