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目标:估计中国的增加值出口比率,并从增加值贸易角度讨论中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研究方法:基于企业销售目的地和贸易方式的异质性,使用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研究发现:不考虑企业销售目的和贸易方式的异质性,会高估中国的增加值出口比率;传统的总值贸易统计低估了中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出口竞争力,高估了中国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导致明显的比较优势逆转问题;传统的总值贸易统计将中国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规模分别高估了60%和85%左右。研究创新:构建了新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研究价值:为中国的国际贸易谈判和反击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倾销调查等,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标:把握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方法:基于MRIO模型的贸易增加值核算及结构分解分析。研究发现:如果考虑中国贸易的二元结构,则制造业服务化悖论并不存在,1995~2011年期间,中国制造业出口中的服务增加值占比由33.54%上升至33.74%,上升幅度很小,但国内服务增加值对于制造业出口增加值创造的重要性在快速提高,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呈现出“以国内服务替代国外服务”的趋势;从不同贸易方式来看,制造业加工出口的国内服务化水平较低但其提升幅度大大超过了一般贸易出口;市场分割弱化了国内产业关联、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服务部门增加值系数下降,以及来自于亚太地区出口市场的低端俘获,这些都是抑制一般贸易出口的国内服务化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研究创新:利用OECD-ICIO区分加工贸易的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中的服务增加值进行再测算,并比较分析两种不同贸易方式下国内服务化转型的变动趋势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研究价值:为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出口利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聚焦中国优势制造业,通过使用基于贸易增加值数据分解的框架测算连续20年的中国数据,分析和评估我国优势制造业的竞争力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在优势制造业方面,中国制造业整体具有明显优势,其中的中、高技术行业相对于低技术和新兴制造业,更具显著竞争力;以核电、航空和高铁为代表的高技术行业、新兴制造业的中间品出口主要是依靠国内增加值的中间品出口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而代表低技术行业的纺织业依靠融入全球价值链保持全球同行业的竞争优势;在全球垂直专业化深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优势制造业中普遍存在参与国际分工的依赖程度弱化的趋势,而竞争力提升和价值链攀升具有依靠国内增加值质量提升的内化特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全球价值链分解方法,构建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GDP出口分解框架,分析中国出口对GDP及GDP增长的贡献和变化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出口对GDP及GDP增长的贡献均呈现先增后减的倒“U”形特征。制造业贡献起主导作用,需要巩固传统优势,培育新优势;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较大的服务业贡献相对较小,需要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贡献的变化主要是基于产业增加值出口比重的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增加背景下,增强高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是一国拓展国际市场份额、挖掘国际竞争潜力的重要举措。选取2008—2021年全球67个经济体面板数据,实证考察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高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会显著降低高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技术创新能有效抑制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高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的负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智能化转型水平较高组中,技术创新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与高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的调节作用更强。因此,提出营造稳定有序营商环境、加快产业智能化转型、强化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期冀为增强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竞争优势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构建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创新性地融合多种方法深入分析了中国与欧洲国家制造业及细分部门的贸易价值构成、显性比较优势、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分工地位和价值网络结构。研究发现:(1)总体上,中国对欧洲制造业间接出口国内增加值的规模及其年均增长率均大于出口国外增加值,德国占中国对欧洲出口增加值总额的比重高达25.59%;中国为增加值贸易顺差,技术密集型部门增加值出口的年均增长率高于增加值进口。(2)中国劳动密集型部门增加值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较高,但技术密集型部门较低,中欧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多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部门的增加值显性竞争优势指数有所提升。(3)中国制造业的前向参与度总体上大于后向参与度,价值链分工地位普遍提升;中国的计算机、电子、光学设备以及机械设备部门前向参与度低于欧洲五国,但呈现出了先降后升趋势,后向参与度正好相反。(4)中欧制造业价值网络的“中心-外围”结构特征非常显著,德国大多数部门的网络中心度和网络权力指数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仅次于德国;中国正由价值网络中的“从属者”向“主导者”转型,双边增加值贸易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从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再到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重大转型,增加值贸易相较于传统贸易在经济周期传导中的作用得到显著提升。本文首先基于国际经济周期理论,在两国和三国框架下从理论上分析增加值贸易和传统贸易在传导经济周期中的异质性作用,然后基于国家层面采用2000—2014年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值贸易对经济周期联动性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正向影响,而传统贸易的作用并不显著。这一结论印证了理论分析结果,即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的不断深入,增加值贸易逐渐替代传统贸易成为国际经济周期传导的核心贸易渠道。这为中国应对贸易保护和规避国际经济周期波动的传导风险,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经济稳态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用国际竞争力的两个主要测量指标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反映中国与东盟在纺织品服装业上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表明中国虽然在纺织品服装产业上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东盟五国中的印尼和泰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有逐渐加强的趋势。因此,中国与东盟应开展协议分工,在产业内部侧重发展不同的产品,重点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合作代替竞争。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来,江西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所依赖的土地、资源、劳动力等低成本要素优势正逐渐消失,出口产业面临着新的产业安全挑战。LED光电产业是推进江西经济转型、绿色崛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江西省重点打造的蛙跳产业。在论述江西LED光电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2007—2015年LED光电产业的对外贸易统计数据,对江西省LED光电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专业化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深入分析,对其国际竞争力进行量化评价研究,进而根据分析结果和实际存在问题提出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标:研究2011~2014年中国出口增速下降的驱动因素。研究方法:从增加值贸易视角运用分层式结构分解法(HSDA)。研究发现:中国出口增速下降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结构性因素;其中,国外需求下降是决定性因素,贡献度为859%,受需求水平下降和需求结构变化共同影响;生产分工变化是重要影响因素,贡献度为136%,主要受前向产业关联变化和国内生产分工调整影响;增加值系数变化影响较小,仅为05%。研究创新:基于GMRIO模型将多种因素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定量分析各因素对中国出口增速下降的影响。研究价值: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外贸维持出口平稳增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出口价格、出口品质与贸易联系持续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贸易联系持续期对于一国出口贸易的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1996~2013年中国文化贸易HS6位码数据,通过构建出口品质、出口价格以及贸易联系持续期指标,采用多种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发现以下结论。文化产品出口品质有助于文化贸易联系持续期的稳定,而出口价格则抑制了贸易联系持续期,尤其在核心文化产品种类以及较短的贸易联系持续期样本上。本文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对于出口品质较高或贸易联系持续期较为稳定的文化产品样本,出口价格的负向抑制效应得到了极大的缓解,甚至产生正向促进效应。多种稳健性回归结果也均验证了上述结论。本文研究成果不仅为企业出口“价格-品质”争论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经验证据,同时对文化贸易联系持续期的稳定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应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与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对应数据,对企业同时进出口即“双向国际化”相比单向贸易行为更有助于延长生存时间进行实证检验。描述性统计、生存与危险函数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双向国际化”、非加工贸易、东部、外资与港澳台工业企业的生存概率更高;cox、weibull生存分析及二值模型检验结果同样指出“双向国际化”较单向贸易行为更有利于延长经营寿命,其中“双向国际化”相比单向进口企业的生存时间更具优势,且贸易模式、所处地区、企业性质不同给企业生存时间带来的差异影响与前文分析结论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3.
SUMMARY

In this paper we raise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traditional gravity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existence of trade creation and trade diversion in the context of regional trade arrangements. We demonstrate that existing methods fail to separate multilateral and allocation effects, and are therefore unable to say anything useful about either. Further, we point out that omitted variables-perennially unobservables-further contribute to the contamination of the results. Bearing these criticisms in mind, we provide a new methodology for assessing the effect of preferential trading arrangements on the trade volumes, and hence, the welfare of member and non-member countries. We offer a test that separates these effects, and employ it in an assessment of the EC. We find that the allocation effects of the EC caused 5 of its 11 members to divert trade toward bloc members, and 2 of its members to divert trade away from the EC. We also find that the EC increased multilateral trade for both members and non-members.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标:研究中国出口增长推动力的阶段性演进及地区分布差异。研究方法:基于中国1978~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超越对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经济转型期,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发展是中国出口增长的首要推动力;在“入世”准备期,中国出口增长由制度因素、物质要素投入协同推动;在“入世”增长期,物质要素投入成为中国出口增长的首要来源;在全球引擎期,物质要素投入协同贸易潜力主导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地区间出口贸易差距主要源于贸易潜力、资本与制度因素的三重差异。研究创新:对改革开放以来至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出口增长推动力的阶段性演进进行系统研究。研究价值:针对中国贸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普及,使得电子商务外贸平台在国际贸易中显得日益重要。依托电子商务外贸平台拓展国际市场这一商业模式得到外贸企业推崇和认可,企业对利用电子商务外贸平台从事营销活动的人才培养需求与日俱增,但培养能熟练操作外贸平台的外贸营销人才面临诸多难题。文章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和阿里巴巴公司合作培养国际贸易专业阿里巴巴特色班实践活动为例,针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特点,结合特色班的实践教育,提出国际贸易专业利用阿里巴巴外贸平台进行人才培养实践研究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标:总体贸易成本对一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研究方法:测算30个样本国与其所有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成本和各国的总体贸易成本,并利用行业层面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将贸易成本与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禀赋一起,经验地研究总体贸易成本对一国出口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贸易成本可以和资本与劳动力等要素禀赋一样,成为比较优势的来源,影响一国对外出口行业的选择;一国即便不具有资本禀赋的优势,但只要不断降低总体贸易成本,完全可能选择生产并出口高贸易成本密集度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商品。研究创新:从比较优势的角度经验研究了总体贸易成本对出口结构的影响。研究价值: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建成。它的建成对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关系乃至政治关系,都将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建立CAFTA的法律基础包括五大法律文本,文章在对CAFTA法律文本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与WTO法律制度进行对比,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得出结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inequality. We develop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at generates economy-wide distributions of wealth and income for different levels of trade protection. The model unambiguously determines the effect of liberalization on inequality; and rationalizes why larger inequality can be the outcome of a welfare enhancing policy, as households reduce their buffer savings when liberalization lowers the price of food. The framework reconciles the increase in inequality, the fall in the value of land, and farmers’ opposition to freer trade, that have featured in different liberalization episodes. We also present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 model’s predictions.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标:考察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对贸易边际及结构的影响。研究方法: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普惠金融发展对于贸易的影响,提出普惠制金融发展不仅会从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两个方面影响贸易的规模,而且会因为行业间外部融资依赖度的差异而影响贸易的结构。然后,运用我国10个省份15个制造行业2004~2013年的数据,检验了普惠金融发展对于地区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出口总体上具有促进作用,不过,普惠金融对于出口的影响在行业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总体来说,在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的行业,普惠金融发展对于出口呈现出较多正向影响,而在外部融资依赖度较低的行业,普惠金融发展对于出口越多呈现出较多负向影响。研究创新:理论上研究了普惠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边际的关系,并运用中国的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价值:对于促进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和贸易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Novy(2013)超越对数引力模型基础上把国内民主化程度作为政治因素从出口国和进口国两条路径引入该模型对其进行改进,并利用改进后的模型对中国与金砖国家部分农产品贸易成本弹性分别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中国与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成本弹性均为正,中国与金砖国家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均可提高贸易量。然而中国出口与进口贸易成本弹性差值均为负,中国总体不具有相对优势。从细分产品结构来看,中国可以优先考虑本国优势产品,重点在优势产品领域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中国与金砖国家存在产业内贸易潜力较大产品,中国可以与金砖国家在不同层次加深农业分工与合作,分散中国农产品贸易风险,实现对外贸易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