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关于天津经济发展中的创意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实践,我国一些省市也正在加紧发展创意产业的步伐。创意产业对天津经济的发展,具有提升文化产业规模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作用。天津市在未来创意产业发展中,应当加强政府引导,进一步明确其在天津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分工、协作的原则做好创业产业发展布局;以产业链的方式塑造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并做好人才培养等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
李少育 《珠江经济》2007,192(8):54-60
产业链的区段化和全球扩散带来IC产业向中国的转移和集聚。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典型的IC设计产业发展中,前者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规模,但后者的企业与整机产业、本土产业链衔接紧密,企业发展较快、效益较好。在产业升级过程,二者虽然技术均有所进步,但与国际先进企业差距拉大,竞争力较弱,仍被锁定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企业自主创新和国家产业政策向高端环节的转移是该产业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陈嘉欢 《上海经济》2011,(11):25-27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问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创意产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发展的理念,更是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和的现实表现。以文化和创意为核心的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竞争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互融与互促,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外创意产业发达地区创意产业规模、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产业发展目标及人才,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杭州创意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了支柱产业之一。当前四川省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之一。"十二五"期间,四川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初步形成了集聚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四川省文化创意产业仍存在着一些瓶颈和问题。本文将在分析四川省文化创意产业现状的基础上,从集聚的视角出发,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瓶颈,提出了科学规划园区、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培育创新创意人才、完善融资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海滨 《特区经济》2014,(9):107-110
地方政府不同的政策水平和政策执行力是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取得成功的关键,必须充分理解和认识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创意产业的功能,加快铜文化创意产业管理者素质的改进和入住厂商的经营水平,发挥创意产业的规模和集群效应,建立和完善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政府相关政策和铜文化创意产业是铜文化创意产业链的两个元素的主要贡献者,只有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接受完全理性思维的指导,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园区整体环境的优化,在充分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6年以来,西湖区依托辖区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数字娱乐、教育培训、现代传媒、工业设计等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打造"全省文创产业第一区"的目标。2011年,西湖区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161.67亿元,同比增长25.41%,高于全区GDP增速15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8.5%,位居全省前列。从优势产业看,西湖区在设计服务业、教育培训业、现代传媒业已经形成竞争力极强的产业链规模,2011年三大产业实现增加值已超90亿元。目前西湖区拥有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之江文化创意产业园、西溪文化创意产业园三大市级创意园,黄龙体育文化创意园等六大区级创意园,天目琴行等五大镇街文创点。这些创意产业园区呈现不同的发展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贵州大兴工业园区新型储能产业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园区新型储能产业存在集聚程度低、产业技术研发较弱、产业政策不完善、相关产业企业少、未形成规模、企业集聚优势未凸显等问题.鉴于此,本文从园区和产业实际入手,提出了园区采用“政府扶持条件下生态与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的跳跃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实施“政府协调+管委会管理+企业运营”的整体运行机制、打造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联盟、构建产业链与技术链协同、完善新型储能配套产业等策略.  相似文献   

9.
伍鹏 《北方经济》2011,(18):78-79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对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宁波在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方面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应当不断创新体制,将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拉长产业链,加快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重点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和产业园区,以促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13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共计花费近半年的时间,对上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实地调研,覆盖了当时上海大部分由市经信委和市委宣传部挂牌的市级文化及创意园区,累计达到96个。在这次调研的过程中,一方面实地走访了园区,获得了大量园区发展状况的一手资料;另一方面也在与园区经营者、区域管理机构代表、文化创意企业代表的座谈交流中,了解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各参与方对于园区建设发展的基本观点。通过这次的全面调研,基本掌握了上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与困难。  相似文献   

11.
在旅游业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部门乃至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理想的形式,已在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成为许多地方和部门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开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形式,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对于避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珠三角地区为例,研究了该地区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区域间梯度转移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趋势,广东省经济异常活跃,但其产业梯度明显,珠三角更是重要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地带,产业转移作为客观经济现象,珠三角向粤东西北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是实现广东省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产业转移必然要进行转移产业的选择,选取广东省工业部门为分析对象,引入产业梯度系数和产业动态聚集指数分析珠三角转出产业与粤东西北承接产业的选择,对比政府产业转移政策,从中得到相关启示,为政府的产业转移与承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杨英 《亚太经济》2012,(2):145-148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澳门便提出经济应"适度多元化"的思路,但至今仍未得到有效的推进。本文认为,澳门的经济"适度多元化"应建立在大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以"区域锲入"和"产业融合"为基本定向,科学地推进彰显型、共建型和平台型三个不同层面产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张晓立  许宁 《特区经济》2007,(2):198-200
“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构建,为广西提供了与发达地区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广西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发展自己。本文分析了广西在“泛珠三角”经济区中独特的优势,包括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同时,广西必须认识到在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区时的制约因素,积极寻找合作的突破口,以点带面,实现多方面、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真正融入到“泛珠三角”经济区之中。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把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可推动形成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是减少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治理成本的有力措施,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非常迫切的共同课题,应通盘考虑,加强合作,突出重点,大力推进。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提高区域竞争力,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本文以珠三角为例分析了以产业链为纽带构筑产业集群的经济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对外服务功能量指标,利用2000、2005和2010三个年份的数据,对比分析三大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对外服务功能.研究发现,就对外服务功能总量而言,珠三角提升快速,长三角稳定增长,然而海西则持续减弱,这显示各地劳动力专业化程度的高低差距.三地区内部,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等级结构也呈现不同的特征,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对外服务功能总量的地区悬殊.在此十年期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对外服务功能的重心位移,既反映出海西地区陷落“各地”的原因,又预示其仍将面临南北“挤压”的困局.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剖析: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珠三角可分为三个阶段,环渤海可分为四个阶段;区域一体化不可逆转并正在加速;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最快,然后是珠三角和环渤海;要推动区域一体化,适应市场要求、正确理论指导和政府宏观引导三者不可或缺;一体化进程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基础设施一体化最易实施也进展最快,产业结构一体化最难以协调;一体化还处于探索阶段,其目标模式还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农村,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国家的优惠政策迅速地发展起来,但是,目前它们大都遇到了继续发展的瓶颈。针对最近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文对珠三角地区在新形势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赵祥 《南方经济》2016,35(10):109-120
作者利用动态空间偏离/份额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发现:在2001-2013年间,珠三角城市群城市间经济互动显著增强,但其空间格局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珠三角城市群大部分城市都形成了正向的产业结构效应,除了广州和深圳以外,各市在第二产业发展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弥补了第一、第三产业的劣势。珠三角城市群内多数城市未形成空间竞争力净效应和空间区位效应,尚不能充分利用其他城市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城市群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有待提高,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调整有待深化。基于上述发现的政策建议是推进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构建错位发展、高效互动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