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论农村土地集体产权资本化流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韬 《农村经济》2008,(3):19-22
由于土地权利的不确定性和法律的诸多限制,农民的土地权利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转这种土地的市场价值不能充分实现.应当在物权法框架下,按照产权资本化的要求,对农村土地产权进行市场经济条件的适应性构造,进一步完善承包经营土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资本化流转机制,以充分发挥农村集体土地的资产效益,促进农业化和农村工业化.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目前土地资本化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格局中,房地产开发商获益最大,政府次之,居民仅能获得微小的份额。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国目前的土地产权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形成,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尚未结束,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打破,开发商垄断的利益分配格局还将长期存在。因此,解决目前土地资本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应是:进行土地经营权向土地收益权转化,体现所有者的利益;地方政府转换角色,充当调解者,建立间接利益分配机制,以谋求利益分配的公平。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动态无效率问题引发关注,本文从土地资本化视角对资本过度积累进行解释,以期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经济动态无效率的新视角。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2000—2017年多数省份乃至全国资本过度积累情况日益严重,整体经济进入动态无效率状态;土地资本化对资本积累的动态效率存在结构效应,适度情况下,土地资本化程度每提高1%,动态效率将提高0.101%,过度情况下,土地资本化程度每提高1%,经济动态效率将下降0.112%;政府RD支出的提高有助于缓解土地过度资本化对经济效率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结论:土地资本化的过度发展是中国经济动态无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需要在发展模式、用地结构和不动产税制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寻求土地过度资本化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揭示土地资本化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与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土地资本化对投资水平、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都具有预测能力,土地资本化对经济增长先正后负的影响是由于投资和技术进步的中介作用;短期看,土地资本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投资,推动了经济增长;长期看,土地过度资本化形成了投资锁定,挤出了技术进步,制约了经济增长。研究结论:在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土地产权制度安排下,土地资本化造就了政府主导的投资依赖型经济增长模式,经济整体陷入外延增长,制约了技术进步与创新活动,不利于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解决土地过度资本化问题,是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中国土地城镇化道路最重要的特征是土地国有化.我国土地国有化带来诸多重大问题:私有产权保护不力损害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土地国有化与市场化的冲突;强制征收和廉价补偿妨碍和谐社会建设;导致土地过度城镇化,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完善中国特色的土地城镇化道路就是要采取"市场化十国有化"的土地城镇化道路:政府要转变观念与职能,确立科学发展观主导地位;国有与私有土地产权平等保护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征收和城镇国有土地出让中利益分配作用;健全公平和谐征收法律制度;发挥土地产权自我保护耕地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资本化改革既是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长期农业产业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有效手段。然而,现行政策法规对"三权"的权能及边界缺乏清晰的界定,导致制度构建难以响应农地资本化的现实需求。本文首先界定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权能;其次分析了不同土地资本化路径下"三权"权能的约束边界,特别是经营权的交易价格、期限、权利的保障条件等约束框架;据此,建议修订政策法规、完善农村土地资本化约束机制和健全土地产权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7.
土地征用中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前,土地征用中农民土地权益受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而,合理测算土地征用中农民权益受损程度将为我国未来征地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采用理论模型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分析土地征用中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程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政府垄断、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以及市场失灵的存在,扭曲了土地收益分配格局,使得土地征用中农民土地权益受损严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消除上述各因素影响之后,农民分享土地收益的比例大幅度提升,由原来的6.7%增加到59.5%.因此,要有效保护土地征用中农民土地权益,必须在现有征地补偿的基础上,修正因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导致农民利益损失的部分,显现农地的社会保障价值和生态价值,并考虑结束单一的土地征用制度,打破政府价格垄断,推动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结合广州郊区化的实际情况,发现广州郊区土地开发由于受到对土地财政过于依赖、土地管理粗放、土地产权混乱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在土地开发总量、用地结构、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失衡状况。因此加强郊区土地集约化管理是当前政府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进一步强化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控制功能,完善土地行政管理制度,加强土地供给管理,化解土地产权矛盾等等。  相似文献   

9.
李怀 《农村经济》2020,(7):31-38
在当前农地转用开发进程中,由于农地产权权利束界定不清,引发激烈的利益博弈。基于此,本文将农地转用开发进程纳入"产权残缺-产权重构"的分析框架中加以考察,重点关注产权重构与制度变迁的互动。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农地转用开发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农地产权边界模糊,从而导致农地产权残缺,处在"公共领域"中,导致了效率与公平的双重缺失。因此,这就在客观上要求进行产权重构,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通过赋予不同产权主体平等的土地产权保护,从而使得我国农地转用开发的演进遵循从禁止、放开到保障的核心逻辑。这一演进逻辑使得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朝着市场经济决定产权规则的方向演进,从而使得深化土地市场化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产权、定价机制与农村土地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产权制度是土地流转的制度前提,而定价机制则是农地流转利益的实现机制.在当前的土地产权制度下,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是政府征地和批租.由于土地产权制度不健全,土地流转补偿定价机制不合理,导致土地流转不健全、农民的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因此,构建农民家庭土地产权制度,塑造农民家庭产权主体地位,是促进土地流转和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产权制度前提.在此基础上,改革"向后看"的按历史均值单方面定价的补偿制度,确立"向前看"的按未来值的现值的补偿定价制度,是土地流转收益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1.
防止片面追求政府地租收入最大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 ,各国存在共性的地方比较多 ,因此 ,西方国家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许多办法我国可以直接借鉴。土地资产管理较多涉及基本经济制度。我国是土地公有制国家 ,因此 ,在我国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 ,都只有土地的使用权 ,而没有土地的所有权。这是我国与西方国家在基本经济制度上的一个根本区别。这个区别决定着我国各有关产权主体获取土地收益的数量、方法及途径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国家的政府很少介入地租的初次分配 ,而我国政府则直接参与地租的初次分配。这种分配如果合理 ,对经济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果不…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剖析金融分权对地方政府土地资本化形式选择的影响机理。研究方法:联立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影响机理为:金融分权通过为相关行业和部门提供融资便利,影响地方政府对土地资本化形式的选择。(2)时间特征为:整体时段,金融分权主要促使地方政府选择土地金融;2012年之后,金融分权促使地方政府选择商住用地生租。(3)空间特征为:东部地区,金融分权促使地方政府选择商住用地生租,中西部地区金融分权则促使了地方政府选择土地金融。研究结论:金融分权不但是地方政府选择土地金融的关键影响因素,还是地方政府选择商住用地生租的重要推手,鉴于此,金融分权亦可被视为土地资本化的重要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广东省Y村地权之争的四个案例,呈现了土地产权"祖业"的乡土逻辑与"物权化"的现代规则。"祖业观"下的农村土地产权具有象征性、继替性和社区性的特征,农民仅仅享有继承使用权,而不具有独立产权。"祖业"观念与村落的社会结构形成相互塑造的自洽逻辑。"物权观"下的农村土地产权具有商品性、私有性、个体性特征,农民认为他们应拥有完整的独立产权。土地是资本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生产要素,物权化的土地产权改革使土地成为商品,这是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农村和农民仍将长期存在,土地物权化改革可能导致村落共同体快速瓦解,从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土地立体利用与三维地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和产业在城市的集聚导致城市人地矛盾日趋紧张,为了集约和节约用地,土地利用的立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使得人们对土地的理解也从二维变为三维,土地三维权利和建筑物区分所有制度也逐步确立.不同的产权单元在空间上叠加,抽象的产权束在空间上的表现形态为复杂的产权簇或产权层.但传统的地籍是以地表权利为核心的,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有必要建立三维地籍.从各国的实践经验看,三维地籍的主要问题是现行法律对三维产权规定的缺位以及一些技术问题.随着我国不动产空间权利设定的进程,三维地籍的建设要从法律和技术两方面人手,逐步过渡到完全的三维形式,以满足国家(政府)层面和普通层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产权结构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体现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逻辑框架。基于产权性质视角,农村土地产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结构,具有经济实体性、可分离性以及可流动性等属性。深入剖析发现,土地承包权财产属性的凸显,使得承包权的分离性与流动性减弱,并长期处于固化的状态且衍生负面效应;而土地租金是加深承包权财产属性的核心变量。鉴于此,形成了"土地租金非理性增长-承包权财产属性凸显-加深承包权凝固状态"的逻辑线索。为了活化土地承包权,需构建一个动态的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逐渐释放其正面效应,进而建立以耕种自己承包地为主的农业经营制度,对于提高农业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政府内部土地收益分配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不断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作为土地收益的所有者,在其内部产生了土地收益分配的矛盾。虽然中央政府一再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其与地方政府间的收益分配关系,但实践中由于巨大经济利益驱动,中央政府一直收不到应得的土地收益。就这一问题,文中应用经济学理论的博弈分析方法,分析得出中央政府在加强财政监督体制、产权约束机制、土地基金专项管理机制等的同时,采用降低土地收益分配比例政策,而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约束机制的制约下,采用扩大土地收益分配比例政策,是解决政府内部土地收益分配矛盾的合理政策策略途径。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从"私有私营"到"公有公营"再到"公有私营"几个历史时期,每一时期的土地改革始终围绕所有权及其派生的经营权、收益权的归属问题展开;从产权角度,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轨迹可以分为"产权各项权能统一"时期、 "两权分离"时期和"两权分离基础上权利进一步分解"时期.不同时期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权利重新界定和相关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对不同时期土地产权结构及绩效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对当前农村土地产权新的结构演进"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耕地问题的症结与治本之策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研究目的:揭示中国当今耕地问题的深层原因,寻求治本之策.研究方法:归纳推理法,现象溯因法.研究结果:不合理占用耕地的问题之所以一再得不到根本解决,是因为对问题的症结缺乏认识,因而相应的政策基本上是治标不治本.问题的症结是土地产权不明晰,农民没有掌握主动权,所以虽然采取"世界上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实际上农地却最容易被征用.产权不明晰又必然导致土地市场化不充分,地方政府很容易滥用征地权,损害农民的利益和全社会的利益.此外,发展城市和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农民和农村为代价的传统计划经济思路仍未扭转,被征用土地的农民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对耕地价值的认识不足,耕地的外部性价值被忽略.对症下药的治本之策是: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将"征地"制度改革为"购地"和"征购"制度;重建耕地资源价值评价体系,把耕地的社会、生态价值和对后代的价值纳入农业效益;逐步全面实行农业补贴.研究结论:中国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的核心是产权问题.明晰土地产权是中国耕地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9.
"城中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中村"是我国长期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土地二元所有制结构下的特有产物,"城中村"土地产权结构复杂、流转极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国家对集体土地权属的管理.针对我国"城中村"土地产权流转结构与特征,以武汉市"城中村"改造为实例,提出了"集体土地国有化转制"、"保权让利"、"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三种模式分别对武汉市A、B、C三类"城中村"土地流转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提出完善"城中村"土地流转配套法规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土地供给政策对房地产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是国家的重要资产,国家通过土地产权垄断先将财富集中起来,然后又通过政府公共支出形式,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和社会福利支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土地供给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的制度安排,通过研究土地供给制度影响房地产的内在机制,对土地一级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