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玲 《魅力中国》2014,(20):154-154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教师重视学生质疑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相似文献   

2.
李智敏 《中国西部》2012,(30):92-93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我一直特别重视在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合作解疑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毋庸置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是个教学方法、教学技巧问题,而且是个教学原则、教育观念问题。倡导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气氛,支持和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质疑、争论,使学生不但会质疑,敢于质疑,而且善于质疑,习惯于质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王淑光 《魅力中国》2010,(25):306-306
教学贵在质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掌握质疑主动权,创设质疑氛围,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正确释疑。  相似文献   

4.
浅议"两课"教学要坚持灌输与质疑相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论灌输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在“两课”教学中贯彻灌输原则,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对培养大学生成为“四有”新人有着重要意义。质疑是“两课”教学适应大学生特点、培养创新品质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要求。坚持灌输与质疑相结合,才能在教学中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价值信念,又以科学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引导大学生学习理论、提高素养,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赵丽娜 《魅力中国》2014,(3):262-262
质疑能力是小学生重要的数学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问题意识,引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教师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乐于质疑,并且学会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金彪 《魅力中国》2010,(1X):134-134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来培养质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气氛,培养创新意识;质疑,能开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疑是学生思维的棱角,有疑才有思,才有问,才有进步,才有创新。敢于质疑问难,则是积极思维的表现。思是疑的前提,疑是思的发展。只有疑与思结合,才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多思能破疑,更能拓宽思维,推动学生个体学习的进步和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孙庭宝 《魅力中国》2010,(13):116-116
学习贵在质疑,只有心中有疑,思考才会深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在疑问中学会思考,体验成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教师要在教学中学会质疑,使学生在疑中思考、在疑中探索、在疑中学到新知,发散思维.  相似文献   

9.
苏燕 《中国西部》2012,(36):76-77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先教有疑。"当代大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许多教育家都大力倡导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质疑即提出问题,质疑过程就是在学习中不断  相似文献   

10.
张慧蓉 《发展》2011,(5):141-141
“问题情境”是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没有问题的教学”正是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思源于疑,我们应当让课堂存在“问题”,用问题去激活学生的思维,用问题去引领学生探究。新课程理念提倡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徐茹 《魅力中国》2011,(3):131-131
媒体教学就好比语文课堂的“营养品”,不但要谨慎选有,适时适量,还要正确理性地去使用。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2.
陈爱平 《魅力中国》2014,(26):107-108
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里。仅就“激趣”环节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13.
陈朝珍 《魅力中国》2013,(32):121-121
“学贵有疑”,学习最可贵的地方是有疑问。疑问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开端,也是学习知识的动力所在。学问千千万,归结为一问。可见,疑问的重要性。本文结合自己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些方法,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  相似文献   

14.
王开岭 《东宇经纬》2000,(10):20-21
严格地讲,在很大程度上,现行的中学史教育(尤其政治和历史),在绝大多数师生心目中,所谓的“备考”不过是一种竭力促使学生的思维判断如何更好地逼近“标准答案”的操作方式。而在日常教学中,所贯穿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投机”态势:如何培养学生快捷地猜测、会意、迎合“标准答案”的经验能力。迎合的程度愈大,考试成绩自然愈高,于是,“投其所好”“揣摩命题人的心思”就成了学生日常训练的首要目标,而学生自我的真实认知则退居其次。  相似文献   

15.
李悦  金洁 《改革与开放》2023,(12):45-49
大数据以爆炸式速度发展,促进我国财务人员在专业领域对大数据技术进行理解与应用,推动全面实现国家大数据战略。“基础会计”作为跨入财务领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既要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要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基本大数据思维方式的培养。为此,高校财务专业教师应针对大数据时代对财务人才的需求,结合“基础会计”课程有关内容,制定具体且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个性化民主化的氛围等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前提,个性化民主化的氛围是创新思维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姜兰婷 《魅力中国》2010,(9X):46-46
<正>创造思维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智慧核心。小学语文教学要从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创新,以自己创新的意识引领学生,让他们潜移默化,在课堂上敢于设疑,质疑,能大胆想象,培养创造思维,勇于探索,积极创新。  相似文献   

18.
任月敏 《魅力中国》2013,(17):206-206
设疑是有意识的创设疑问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教学艺术。课堂设疑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兴趣.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会“疑”、爱“疑”。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进化、文明的提高、国家的强弱、民族的盛衰,都与创造性思维息息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义重大。其具体做法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设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设计精要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鼓励探疑设疑,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杨兰敏 《魅力中国》2014,(10):116-116
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语文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加减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