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我国农民消费倾向缘何低于城市居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低收入阶层或地区的消费倾向一般要高于高收入阶层或地区,这也符合相关经济理论的判断。但与此相矛盾的是:改革20多年来,属于相对低收入阶层的农民的消费率基本都低于同期城市居民;即使在二者同等收入的情况下,农民的消费率也低于城市居民。实际上,我国农民的消费率长期低于城市居民存在着必然性,主要原因包括农民货币收入低、收入增长预期低、收入不确定性大、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消费环境差、强制性储蓄以及传统观念制约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2.
收入分配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收入差距与总消费是负相关的,即缩小收入差距的收入分配政策将提高总消费。因此,我们应在不损害效率的前提下,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阶层居民的收入,努力促进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逐步形成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所占比例均较小的“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阶层的角度,构建了总体平均消费倾向形成及变动的城乡核算方程,实证研究了1994-2010年间中国城乡阶层在总体平均消费倾向形成及变动中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总体平均消费倾向形成主要由城镇阶层决定;城镇阶层对总体平均消费倾向变动的总体影响为正,主要原因是城乡收入分配中城镇阶层收入份额的不断上升;农村阶层对总体平均消费倾向变动的总体影响为负,主要是城乡收入分配中农村阶层收入份额的不断下降所致。  相似文献   

4.
收入分化是近几年我国社会面临的热点问题,例如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退休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而现有的养老金"双轨制"将造成企业与机关单位退休人群之间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本文选取对数值方差作为不平等的衡量指标,构建回归方程以测算阶层固化和年龄结构对我国收入分化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年龄结构变化(特别是老龄化)是收入分化增加的主要原因,而阶层效应也是收入分化加剧的主要因素.前者约占加剧收入分化总效应的60%,后者占40%.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镇个人收入流动性研究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7  
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1995年和2002年两次城镇居民住户调查数据,本文对城镇个人收入的流动性进行了经验分析,发现在1998—2002年间中国城镇个人的收入流动性比1991—1995年间显著下降。这种下降是全局性的,即不同特征人群的收入流动性都呈现出同步下降的趋势。1991—1995年间出现的较高的收入流动性,其结果是低文化程度者、退休人员和集体企业职工等人群迅速沉入收入分布的底层,而金融业人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人群迅速升至收入分布的顶层。而1998—2002年期间,收入流动性的降低使得收入阶层的分化趋于稳定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镇内部面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和消费一直不振的双重问题。笔者选取城镇最高20%收入组(高收入群体)和城镇最低20%收入组(低收入群体)作为城镇居民的代表阶层,以这两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来代表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通过建立满足消费最大化的最优收入差距理论模型,利用我国1985年~2009年统计年鉴数据和MATLAB数学软件测算出我国城镇内部最优收入差距路径,为以扩张消费为目的的收入再分配提供有意义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7.
胡红菊 《经济师》2008,(3):253-254
现行收入政策在提高城乡中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刺激其现实消费,扩大内需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及高低收入者消费差距方面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建立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三管齐下的社会保障和投入机制,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进而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习惯形成是居民消费变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收入阶层异质性是居民禀赋差异的主要体现,本文旨在结合两者探究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以探寻扩大居民消费的方法。基于阶层消费函数理论,运用收入阶层面板SUR的结果显示,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习惯形成特征,消费行为呈现异质性,表现为低收入居民的消费习惯较弱、消费倾向较高,中等收入居民的习惯较强、消费较谨慎,高收入居民的习惯较强、地位性消费较活跃。当前“金字塔”形的收入分布、不断扩大但谨慎的中等收入居民、地位性消费的外流抑制了城镇居民消费的扩大,居民消费的相对不足主要是结构性问题。应依据各阶层消费的特点,从供给侧出发构建长效机制,促进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平稳增长,多方面减弱中等收入居民的谨慎性,并提升国内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  相似文献   

9.
王鼎  徐立丽  李扬  崔垚 《当代经济》2016,(25):116-118
本文通过构建职工医保退休人员缴费中的政府与职工博弈模型,得出政府与退休职工所处的“囚徒困境”;其次加入奖惩机制,得出一定的奖励机制可以鼓励退休人员主动缴纳医疗保险费用;最后建立职工医保退休人员缴费中完全而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并进行分析,得出应根据收入情况确立退休职工医疗保险费用弹性缴费制度,促进我国形成保基本、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  相似文献   

10.
数字     
《商周刊》2013,(23):10-10
尽管国家连续9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但与机关事业单位差距仍大。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初发布的《社会保障绿皮书》和《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状况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中,75.4%的职工养老金不高于2000元,92.3%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却都高于4000元。  相似文献   

11.
吉宏  杨太康 《经济问题》2007,(10):11-13
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催生着多种财富分配方式,进而形成不同的利益共同体,引致了原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嬗变,使社会阶级结构演变为阶层结构.在新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各个利益集团和阶层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并引发了各自不同的政治诉求,从而构成新的社会矛盾体系.在新的社会矛盾体系中,人民内部矛盾是其基本的属性,"和而不同"是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社会关系再构建和职业阶层与收入这一传统议题时,从两个方面对原有研究框架进行了扩充:一是在职业阶层的划分中纳入自雇经营;二是将社会关系再构建的作用分为了通过职业阶层影响收入的间接作用和对特定职业阶层就业者收入的直接作用两种。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了检验。运用访谈资料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解释并探讨了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3.
Using the Chinese Urban Household Survey data between 1997 and 2006, we find that income inequality has a negative (positive) effect on household consumption net of education expenditures (savings) even after we control for household income. We argue that people save to improve their social status when social status is associated with pecuniary and non-pecuniary benefits. Rising income inequality can strengthen the incentives of status-seeking savings by increasing the benefit of improving status, and by enlarging the wealth level required for status upgrading. We also find that the negative effect of income inequality on consumption is stronger for poorer and younger people and that income inequality stimulates more education investment,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status-seeking hypothesis.  相似文献   

14.
陆铭  张爽 《经济学》2007,6(3):991-1020
由于存在着非市场的互动,市场的均衡结果是人们按不同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而分层,从而出现“群分效应”,在现实中又突出地表现为居住区的分割,这对于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人力资本积累和公共品消费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政府应在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经济和社会政策减少群分效应和居住区分割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收入差距与社会地位寻求:一个高储蓄率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使用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证实:在控制家庭收入之后,收入差距仍然会显著减少家庭除教育以外的消费。我们还发现收入差距对低收入或年轻家庭的消费抑制更加明显,但能刺激教育投资的上升。这很可能来源于为提升社会地位而储蓄的动机。更高的社会地位可以带来各种物质或非物质上的收益。而社会不平等的增加意味着进入社会上层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同时提升地位需要更多的财富。这些都可能加强人们为提高社会地位而储蓄的激励。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GDP总量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之强盛毋庸置疑。然而,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跑不赢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收入分配不公平引发社会不断扩大的贫富两极分,出现了国强民不富的扭曲效应。因初次分配结构不合理、公共财政发挥的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调节效率低下、社会保障及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被锁定在一种极不平衡的状态中。为此,探析并选择民富的路径,实现现阶段中国从国强转向民富的发展战略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人以群分":非市场互动和群分效应的文献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铭  张爽 《经济学(季刊)》2007,(3):991-1020
由于存在着非市场的互动,市场的均衡结果是人们按不同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而分层,从而出现"群分效应",在现实中又突出地表现为居住区的分割,这对于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人力资本积累和公共品消费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政府应在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经济和社会政策减少群分效应和居住区分割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社会职业不仅反映着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处的分工角色,它也带来了人们在收入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差距和不同,在各种职业背后存在着以生产条件的占有关系为依据的社会生产关系。社会不可能通过消除普通生产劳动行业和职业,让人们都进入"中等收入"职业。因此,要缩小社会收入分配领域的巨大差距,必须改变现有的分配结构,在初次分配领域,即物质生产领域,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增加普通劳动者的收入,使普通劳动者能够通过勤奋劳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这才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正确途径。所谓"人力资本"的收益不过是在雇佣劳动制度的生产方式下,部分人能以物质生产乃至资本主义竞争所必需的知识为条件,进入社会生产关系中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地位的职业,在这种职业上他们利用社会生产关系所赋予的对生产与竞争能力的控制,从社会剩余产品中占有一定份额。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并不是所谓"人力资本"的创造,而是由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收入分配形式。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北京市社会养老保险与老年人空巢居住之间的关系。老年人社会养老保险收入越高,越倾向空巢居住,即独居或只与配偶居住。但是,如果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照料,那么他们将倾向与子女居住而不会选择空巢居住,即使社会养老保险收入比较高。  相似文献   

20.
依据中国最新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采用养老保险精算方法构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模型分析参保人的行为模式,研究不同个体特征对参保人行为的可能影响后发现,在现行政策条件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吸引力十分有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参保人参保的积极性也提高;而收入水平与参保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另外,居民教育水平、用工形式、单位性质、制度透明度等因素也是影响参保率的重要因素;而参保人性别与参保概率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