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王芬  袁奇林 《经济师》2023,(9):13-14
高职院校作为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摇篮,有必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充分调动多方资源,融入“工匠精神”,创新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德技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基于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应把握改革创新原则,持续推进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促进理论指导实践作用的发挥,让高职学生成长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是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核心驱动力。调查高职院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程度以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现状,剖析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困境及产生原因,通过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明确校园网络媒体的功能定位;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大力推动校本特色文化和专业特色文化进课堂;加强行为文化建设,以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引领文化活动开展;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构建校企双赢的合作制度体系四方面优化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为后期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模式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贺智慧 《经济师》2023,(8):150-151
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内涵式发展,必然要求高职学生具备工匠精神。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当然是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具体实施者理应是高职教师。然而,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诸多现实困境。文章针对这些现实困境,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首先,在思想理念上确立培育工匠精神的根本地位;其次,在实践管理上完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最后,在师资培养上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4.
“楚怡工匠”精神强调“经世致用,敢为人先”,这对职业教育培育高素质人才而言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以“楚怡工匠”精神为指导展开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铸就学生的强健体魄,并提升学生的见识与担当。“楚怡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建构应当突显劳动教育价值导向、有机融合多元教育载体、拓宽劳动教育覆盖面,以此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增进高职院校的育人能效。  相似文献   

5.
思政课实践教学在高校铸魂育人方面意义重大,要积极探索黑龙江优秀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路径,在深刻把握黑龙江优秀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弘扬新时代意蕴,结合时代发展挖掘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通过完善课内实践、校园实践、校外实践等举措,打造黑龙江优秀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整体育人机制和育人平台,实现黑龙江优秀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科学构建。  相似文献   

6.
侯玉  刘焕明 《江南论坛》2021,(12):54-55
将党史学习教育实时融入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任务的高职院校思政课, 既能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也能在广大青年学子心中传承党的历史经验、弘扬奋斗精神、厚植爱党爱国的情怀.在实际教学中,因党史内容的丰富性、思政课教学的复杂性、高职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等问题, 这一融入过程并不是十分顺畅,出现碎片化、填入式特点.这就需要多主体、多层级和多要素有效配合、协同推进,从关键点、核心点、切入点等方面整体考虑,抓住党史教育融入思政教学的着力点,以提高融入思政课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21,(1)
如今,我国各大高校以及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由现在的时代环境决定的。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国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也推动着思政教学的改革,主张思政教育在所有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渗透。为此,文章针对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政与专业课相融合的意义以及路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王欣 《经济师》2023,(8):178-179
教育部印发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全面推进高等院校的指导纲领,提出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积极搭建招聘与配置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对该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的思政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学教辩做导结思”教学模式,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22,(1)
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重视职业技能训练,轻视职业素养培养,忽视工匠精神培育的现象。文章针对这一突出现象进行原因分析,探求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的内在契合关系,探索以学校营造环境,教师指导示范、学生主体践行相结合的高职汽车类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高职学生在崇尚劳动、崇尚技能、崇尚工匠的环境中成长,在教师以身示范,指导引领下成才,在学生自觉践行,精湛技能过程中成匠,以满足企业对高职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诉求,达到培育汽车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22,(1)
随着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建设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目前经济法课程开设现状来看,无论在课程价值聚焦、课程思政与实践元素的结合、任课教师的常态化德育培育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文章认为在经济法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进行系统建设,需要深刻剖析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力求最大限度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小到一张纸,还是大到航天飞机、海底隧道,现代技术人员就如同传统工匠一般,用自己精湛的技术,为那些伟大的成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未来的现代工匠——高职学生,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主体,如何汲取中国泱泱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高职教育中培育现代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下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职业院校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大国工匠”的重任。构建智能化工匠人才考核评价平台,这对于全面推动高职院校工匠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围绕高职院校智能化工匠人才成长考核评价平台的系统设计、安全设计,提出技术可行、面向实际需要的设计方案,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将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对创新高职思政教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着手研究非遗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基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途径、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思政教育需创新的现代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既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为高职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必须积极转换思路,注重职业导向意识、树立服务意识、融入现代科技信息意识、强化环境意识,才能适应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需要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9,(5)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如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成为时代课题。工匠精神是应用技术大学文化特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通过转变核心理念、深化课程教学、推进产教融合、加强双师建设、营造文化氛围、推进创新创业等多渠道并举的途径,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到工程教育各个环节,打造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特色。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既要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工匠",也要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笔者根据所在工作单位的一些经验做法,探索当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为主线,通过高职院校在深化思政课教改,重视学生实践教学、公开示范思政课堂、重视学生成绩评价等方面,提出了结合实际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特色化,实践化和人本化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8.
《经济师》2021,(1)
在高职院校"五育并举""三全育人"中劳动教育回归的背景下,从高职专业技能教育人才培养角度,分析当下高职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在专业技能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耦合性。以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提出相应对策,将劳动教育、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技能教育人才培养中,融合协同育人,树立劳动意识,筑牢高职人才培养的底色。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环境是关系到大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问题,什么是思政课的环境呢?所谓思政课的环境,是指与思政课紧密相连的客观事物和外部条件的有机统一体.它包括人们的心态与社会舆论导向、教材、方法、思政教师的素质及高职院校本身的特殊性等.凡教育工作都离不开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否则,就没有时代感,就成了无的放矢.因此,思政课必须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对青春年华的高职生就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9,(1)
地铁行业大量一线技能型人才需求主要通过订单培养予以解决,特色在于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有机结合,教育与就业高度关联。为解决地铁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不适应,就地铁行业而言,要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发挥骨干企业引领作用;就高职院校而言,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育全过程,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