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西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旅游产业,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兼顾自然生态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是生态旅游与文化的有效融合,符合和谐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宗旨。通过对昆明市团结镇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的现有条件,以及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以进一步推动团结镇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特色推进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各地区发展状态不均衡。虽然,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绚丽多彩,但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经营性开发的产业发展比较落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偏低。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演艺业、工艺美术业及会展业发展初具规模,并探索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方式,但产业化的发展却出现了扭曲或忽略民族文化精神价值的经营运作形态,短期的经济利益会使得文化产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总体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处于随意发展状态,缺乏鲜明民族特色的发展重点引导,也没有形成突出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由此,我国文化产业新的发展阶段,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运用文化生态观引导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思路,确定特色推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培育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成长与发展,寻求文化产业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既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分析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内容、特征和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少数民族医药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特需品产业,提出适合该产业创新与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大湘西地区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产业已成为落后地区尤其是落后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已经得到学者的证明,但目前对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的模式研究则较为薄弱。大湘西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但目前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并不顺利。文章以大湘西地区为例,在分析了地区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探讨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关系及影响因素,针对四种资源组合类型提炼出三种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模式:旅游城镇耦合发展模式、旅游产品加工城镇耦合发展模式、旅游服务城镇耦合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大湘西地区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文化产业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中国兴起之后,该产业结合了文化与创意,逐渐成为如今高附加值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的发育水平目前在一定程度之上也能作为反映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指标,在我国民族文化产业还未成型的时候,日本文化产业的腾飞对中国来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对中国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行业,以其无污染,低消耗的特色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潜能的朝阳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不可缺少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占国内经济的比重日益增大,在沿海发达地区发展速度尤为迅猛.曲江园区作为全国最大的两个文化投融资发展平台之一,自2002年以来,以“文化立区、旅游兴区”为理念,着手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注重大文化项目带动作用,使文化旅游产业、城市人文生态建设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同步发展,形成了“文化+旅游+人居+商业”的文化产业运营模式,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武汉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建设的起步发展阶段,武汉市政府已出台的文化发展策略,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武汉文化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借鉴其他城市发展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下,文化产业化运作已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式之一,亦是提升黑龙江省文化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为此必须拓宽以旅游、休闲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化途径,打造特色旅游知名品牌,变"粗放型"开发为"集约型"开发,同时还必须民族文化特质可持续发展等原则。  相似文献   

8.
凉山州旅游文化丰富多彩,彝族民俗、摩梭风情、航天科技、红色经典等特质文化成为凉山旅游文化产业的核心元素。在凉山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应优先发展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全面落实旅游发展规划,科学整合旅游文化资源,传承民族文化,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王亚力 《经济地理》2002,22(4):492-496
本文以湘西凤凰为例,分析了民族交界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形成,并在西部大开发和入世的背景下分析了本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和潜力,提出了以民族文化分合为线索,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0.
重庆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群众基础扎实。随着三峡库区发展建设的逐步深入,渝东南地理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逐渐凸显,在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部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基于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资源,探索渝东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对策,走出以旅游文化产业带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客家文化旅游在"客家热"和文化旅游背景下蓬勃发展。应用文化生态理论,从文化生态角度探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客家文化具有显著的文化生态特性,并在客家文化旅游中凸显。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生态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文化生态视野下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理念:强化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概念和环境意识;树立"大景区"意识构建客家文化旅游"大景区";树立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理念发展客家文化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2.
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于一定的产业规模、发展环境、产业业绩与成长能力。文化旅游是以文化旅游吸引物及休闲娱乐方式为对象,以获得深度参与旅游体验,提升文化内涵为目的的一切自然和人为旅游活动的集合。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及指标层组成了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公式可以衡量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大小,并可根据竞争力得分对竞争力进行等级划分。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提出文化建设对于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具有统领和推动作用的观点,以黄果树旅游区为研究对象,指出应通过加强黄果树旅游区的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和管理与服务文化建设,完善产品和服务体系,使黄果树旅游区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涉及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各类人群。从马克思主体间性的视角看,文化旅游的所有环节体现为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交互过程,但是从整体性的角度看,在旅游所有环节中涉及到的人都是主体,而几乎所有主体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客体———少数民族文化。本文分析了游客、导游、政府与文化企业以及当地少数民族居民这些主要主体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并从游客的文化品位、导游的文化素质、唤起少数民族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等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陈雅忱 《经济地理》2020,40(2):227-232
在梳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利用核密度分析法分别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探讨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路径和对策建议。研究结论表明:①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达到118和258项,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株潭地区、常德市、吉首市和邵阳市等。②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传承和保护困难,政府扶持力度有限和非遗开发主体矛盾等发展问题。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优化非遗旅游发展布局,活化非遗项目,丰富旅游开发模式和打造非遗品牌项目等保护和开发路径;开展非遗主体旅游规划,挖掘非遗潜在价值,分类开发有序推进和注重产权保护等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目前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旅游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氛围受到越来越多的游客重视和青睐。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科学合理的开发建设对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基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区域旅游发展尤为重要。以龙镇《红灯记》文化旅游区为例,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客源市场的分析结果,结合旅游规划AVC三力理论——即吸引力(A)、生命力(V)、承载力(C),分别从开发建设理念、产品体系的打造、意境流规划、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规划的方案和实施建议,为基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区域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邓小艳  刘英 《经济地理》2012,32(9):156-160,171
在符号消费背景下,符号化运作是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地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在对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符号内涵解读的基础上,构建了符号化运作的模式。符号化运作过程一般有六个步骤、三个方面。六个步骤即调查了解遗产旅游者的符号价值→挖掘遗产旅游地的符号价值→耦合旅游者和旅游地的符号价值→选择合适载体展示符号价值→选择合适媒介传播符号价值→实现旅游者与旅游地的符号互动;三个方面即符号生产、符号营销、符号消费。从长远来看,这一符号化运作过程又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选择典型案例地武当山为研究对象,对符号化运作模式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探讨,可为其他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文化以古文化的活化石、神秘的原始宗教、旷达的生活习性、独特的文学艺术著称,这条文化沉积带珍贵而且脆弱。土家族旅游资源开发应以文化保育为核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策略地确保多元文化以活态的形式持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9.
地脉文化也被称为地脉和文脉,是一个地方旅游发展的基石。根据地脉文化与旅游产品关系对比可以将旅游开发分为两类四型:(1)旅游产品扎根于地脉文化发展模式 (根基稳固、主次分明);(2)旅游产品脱离地脉文化发展模式 (左顾右盼、横生枝节)。本文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及旅游产品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地脉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的经验、问题与对策建议。结果显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地脉文化基础有 “海” “滩” “宜” “河” “港” “城” “工” “农” “山” “史”十大方面。 “海” “城” “山”的旅游产品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地当前旅游发展主要方向; “滩” “农” “史”旅游产品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地当前旅游发展主要方向; “滩”“农”“史”正在发展; “宜”(宜人气候、度假资源)表面发展丰富,实际潜力巨大; “河”(河流、湖泊、水库) “港” (港口) “工”(工业旅游)是被忽视或者发展滞后的地脉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