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频交易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模式,代表着未来交易的发展方向。短短几年内占据了期货市场的巨大份额,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上也有了较多的交易者进行量化交易。高频交易在为市场创造超常流动性并平滑证券价格的同时,也对市场交易秩序产生消极影响。通过对美股“5.6闪电崩盘”过程的梳理,总结分析美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措施,从技术层面提出了加强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频交易商已成为市场运作的中心.高频交易在为市场创造超常流动性并平滑证券价格的同时,也对市场交易秩序产生消极影响.本文通过对美股“5.6闪电崩盘”过程的梳理,总结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阐述了其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高频交易是近年来国内期货市场兴起的新型交易方式,该方式有利于期货市场功能发挥,但过度的高频交易则会误导市场,损害投资者利益。加强对高频交易的规范和监管对提高期货市场运行效率、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美国和欧盟为例,梳理了境外监管机构对高频交易的监管要求,并从监管的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出发,对监管制度进行了评价。其中,经济手段主要包括高频交易量比率、订单成交比、加权交易量比率等及其分类收费制度等;技术手段则包括增加减速带、要求订单驻留时间等措施。在此基础上,对国内监管机构针对高频交易的规范和监管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程序化交易及高频交易的监管是近年来境内外期货市场的热点.欧洲对于程序化及高频交易的监管走在全球的前列,其中,德国是全球首个实施《高频交易法》的国家.为了积极有序地防范和应对风险,本文着重研究了欧盟高频交易以及程序化交易在法规和技术层面的监管措施,并分析了其实际监管效果、案例以及最新的监管趋势.对于欧洲期货市场高频交易监...  相似文献   

5.
陶灵芝 《时代金融》2014,(5X):137-138
高频交易在国外成熟证券市场非常活跃,但在我国尚属于新兴事物。从制度层面,我国发展高频交易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与监管上的瑕疵,光大证券"8-16乌龙指"事件将这一点暴露无遗。本文在分析高频交易风险的基础上,结合光大"乌龙指"与美国"闪电暴跌"的案例从多方面探讨其监管之策,以及加强高频交易背景下的中小投资者保护。  相似文献   

6.
高频交易在国外成熟证券市场非常活跃,但在我国尚属于新兴事物。从制度层面,我国发展高频交易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与监管上的瑕疵,光大证券"8-16乌龙指"事件将这一点暴露无遗。本文在分析高频交易风险的基础上,结合光大"乌龙指"与美国"闪电暴跌"的案例从多方面探讨其监管之策,以及加强高频交易背景下的中小投资者保护。  相似文献   

7.
王焕然 《深交所》2010,(6):48-52
当地时间2010年5月6日下午2:30至3:00,美国证券市场突然发生了"深V型"剧烈震荡,三大股指闪电崩盘后又快速反弹,期间多只个股出现盘中成交价接近于零的情况。虽然事件的真实原因仍在调查之中,但是事件过程中暴露出NMS法案实施后新市场环境下的制度风险和高频交易引发的技术风险值得警惕,美国交易所和监管机构的应急处理方式也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高频交易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模式,短短几年内占据了金融市场的巨大份额,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上也有了较多的交易者进行量化交易.高频交易在为市场创造超常流动性并平滑证券价格的同时,也对市场交易秩序产生了消极影响.通过对美股“5·6闪电崩盘”过程的梳理,总结分析美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措施,从技术层面提出了加强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包括:制定高频交易技术规范,健全有效的市场冷却机制,健全跨市场联动风险预警制度及风险控制预案.  相似文献   

9.
内部人抛售、信息环境与股价崩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2006年起允许内部人在公开市场交易公司股票,本文分析了其后内部人的抛售行为对股价崩盘风险的作用机理。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内部人中的大股东抛售行为确实引发了股价崩盘,但是股价崩盘并非由于内部人隐藏了坏消息,而是由于大股东的抛售行为加大了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分离,大幅增加了不确定性,导致外部投资者压低股价寻求风险补偿所致。由内部人抛售引发的不确定性上升,并不能被机构投资者和分析师在基本面信息的搜集过程中预知,相反,一致预期的打破和机构投资者应对不确定性上升的持股调整行为反而加大了股价的崩盘风险。本文的研究对加强内部人交易行为监管,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频交易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模式,代表着未来交易的发展方向。短短几年内占据了期货市场的巨大份额,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本文对高频交易发展的必要条件、高频交易的分类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高频交易模式对我国期货市场的影响进行了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1.
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是成熟期货市场的标志。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期货市场的国际化过程对现行的法律制度带来了挑战。如果仍然停留在《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框架下,意味着市场监管机构仍是"自我授权"而不是"法律授权",意味着期货市场的民商事法律关系仍然由政府主导,意味着期货市场的民商事法律关系不占据期货法的主导地位。《期货法》必须回应法律名称、立法目的、调整范围、秉承功能监管还是秉承机构监管的模式选择、立法的价值取向、期货市场的主体是投资者还是交易者、如何应对新兴技术的挑战、应该如何解决期货市场人才培养的悖论,特别是立法者应当将"期货合约"或者"衍生品合约"或者"商品合约"纳入未来的《民法典》,确立期货交易在民事基本法《民法典》中的地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肖凯 《当代金融研究》2016,2016(2):18-27
高频交易是资本市场上金融科技迅速发展的产物,是一种采用托管等低延时通信技术,通过高速信息处理,运用多个算法程序实施日内频繁交易的自动交易系统。尽管高频交易具有提供市场流动性、加深市场深度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放大市场波动、为交易而交易且容易导致滥用市场交易优势的操纵行为。比较目前欧美对高频交易的监管实践,幌骗、试单、扰乱交易行为以及滥用市场成为高频交易操纵市场的主要手段。立足于我国现实,对集中于期货市场的高频交易应加强监管,完善透明、及时、公开的市场报价机制,明确涉及高频交易操纵行为的判断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期货市场是国际大宗商品主要定价中心,谁能左右和影响期货市场,谁就掌握了国际定价的主动权。笔者认为,中国的期货市场发展必须以争取国际定价权作为基本方向。基于此,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策略建议如下:1.扩大交易规模;2.丰富交易品种;3.引入机构投资者;4.创新交易平台;5.提高市场开放度;6、夯实现货市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1—2022年中国A股交易数据,研究了异质性交易策略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个人投资者的当期情绪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前期情绪,能够显著影响风险资产特质收益率的波动:个人交易者倾向于做出骑乘泡沫行为,而机构交易者则倾向于利用市场噪声情绪推高风险资产价格并提前变现离场。同时,在对股价崩盘风险和异质性交易策略之间可能存在的系统性断点进行门限检验后发现,机构投资者的相对力量效应对风险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程度存在门限点。当机构投资者的相对力量效应超过特定的阈值点时,股价长期崩盘风险会随着相对力量效应的提高而降低;而当个体交易者在市场上占据绝对主导、机构交易者相对力量降低时,股价长期崩盘风险会提高。因此,有效引导交易者对风险资产的需求回归价值面本身,避免出现噪声蛊惑和诱导交易,是有效防范化解金融交易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华盛顿金融市场监管机构花了超过六个月的时间对一种能在瞬间极速改变头寸的交易——高频交易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  相似文献   

16.
随着伊世顿公司被起诉滥用高频交易操纵期货市场,滥用高频交易正式进入刑法领域的本文规制范围.由于滥用高频交易的特殊性,对于如何规制此类新型操纵证券、期货市场行为存在较大的分歧.结合伊世顿案的具体案情、滥用高频交易具体特征以及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的实质,探讨滥用高频交易的刑法规制,滥用高频交易能够纳入《刑法》第182条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兜底条款的规制范围内,建议及时完善相应的司法解释明确滥用高频交易的规制范围.  相似文献   

17.
张培培 《济南金融》2013,(10):57-60
随着电子化交易的发展,高频交易在证券市场中的运用越来越多。高频交易在增加流动性的同时,也因技术故障等问题造成证券市场价格剧烈动荡,这引发了人们的争论,即是否需要对高频交易进行限制。高频交易虽然带来了流动性,但是技术故障引发市场波动,量化交易的助涨助跌,更是会引发崩盘的系统性风险。因此,限制高频交易具有正当性。光大"乌龙指"事件,是我国首例因为技术故障引发的极端事件,应该借此机会反思,建立熔断机制、异常交易的处理规则和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高频交易是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产物,是资本市场的创新选择。本文着重论述了高频交易产生的市场风险以及在我国发展和监管中面临的困境,并从主体责任、风险控制、市场监管三方面提出监管建议。通过分析高频交易的现状及对市场的负面效应,本文认为应引入个股动态涨跌幅限制机制和错误撤销机制,避免系统性新风险的发生,修改《证券法》中完善高频操纵的认定,以监管科技应对金融科技,配套建立一套审计追踪系统,完善操纵市场的因果和责任认定。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在多年的政府采购工作中,发现一些地区政府采购监管机构对本地区的集中采购机构的业务有监管越位之嫌。比如直接参与到政府采购的开标现场中,对正在进行的开标程序直接进行干预,使本应由集中采购机构直接决定的程序或实体性问题,变成了由监管机构在幕后"导演"的皮影戏。作者认为此种监管方式有许多不妥之处,本文将对监管机构的监管权限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近期美国期货市场发生的内幕交易案件为着眼点,具体分析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最近查处的期货市场利用客户信息型内幕交易行为,即利用客户大笔交易期货及期权的信息抢先下单并以有利的交易价格进行成交获利。案件中,被告在近五年的时间内2000余次实施类似的交易行为,违反了CFTC反欺诈细则及内幕交易监管规定。通过案例比较,分析境内外期货内幕交易行为特征以及认定,为我国期货市场内幕交易监管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