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目的:梳理城市地下空间研究与实践的进展,构建城市地下空间研究范式框架及其演进路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演绎归纳法。研究结果:(1)地下空间研究范式已经从建筑附属物范式转移到资源利用范式,并将进一步扩张到时空发展范式;(2)地下空间研究范式演进既有不同学科之间的范式转移,也有同一学科体系下循序渐进的范式扩张;(3)新的研究范式没有完全推翻原有范式,而是体现了与原有范式的包含、继承与交叉。研究结论:地下空间研究范式符合土地科学学科的演进规律,受土地科学学科范式的指导和约束,可以采用土地科学学科理论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构建“三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冲突融合研究框架,基于适度边界化解“三线”冲突,为调控城市扩张、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空间叠加分析识别“三线”冲突、价值测算模型、空间插值法提取适度边界。研究结果:(1)理论分析表明,“三线”冲突可划分为农田—建设型、生态—建设型和生态—农田型,基于价值均衡原理推荐适度边界作为化解“三线”冲突的空间界线;(2)在徐州市城镇开发边界内,农田—建设型冲突面积为34.06 km2,生态—建设型冲突面积为25.56 km2,生态—农田型冲突面积为4.60 km2,适度边界内的冲突区域(38.39 km2)应保留建设用地,其余冲突区域(21.33 km2)建议保留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3)冲突融合得到2025年徐州市城镇开发边界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分别为55.21 km2、76.63 km2和378.54 km2。研究结论:本文基于价值均衡原理,采用适度边界解决“三线”冲突的新思路和研究结果,能够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定量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范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分析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实现途径,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综述、案例研究等质性分析方法,从自然定位、修复途径、预期功能三个角度对已有观点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1)自然途径有6种不同范式:自然范式、本土范式、过程范式、文化范式、实验范式、绿色范式。(2)不同范式各有优劣,需要根据社会需求情况、自然重要性、自然破坏程度的高低进行综合选择,才能实现生态保护修复国际最优。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要充分认识自然定位和价值认知的多元性,充分发挥自然途径6种范式的优势,探索生态保护修复的组合方案,促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构建城市增长边界预测模型,以北京市为例,研究该模型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尝试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结合GIS和RS技术,并选定绿地、建筑物、行政中心、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坡度、坡向和海拔8个对城市边界扩张影响较大的因子,建立城市增长边界模型(UGBM),并应用该模型预测了北京市2020年城市增长边界,同时用面积匹配值法评估了模型的精度。研究结果:使用UGBM模型预测城市增长边界,总的面积匹配值为106%,稍微高估了城市扩张面积。研究结论:基于BP神经网络的UGB划定方法对确定城市未来扩张方向有指导作用,可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产生的城市蔓延等问题对区域土地的有效开发,空间的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有效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城镇空间扩张是苏州空间规划改革的重点任务,有利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以及弥补当前城镇开发边界的研究空白。本文以常熟市辛庄镇为例,在阐释城镇开发边界概念内涵及借鉴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的基础上,基于"多规融合"的规划理念新视角,按照"多规合一、划管结合"的思路探讨镇域层面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方法与流程,最后在此基础上针对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提出管理制度建议。因此,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是多项规划统筹的过程,也是平衡城镇发展限制和发展潜力,平衡空间和土地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采用分解分析法,以徐州市为实证,从源头、过程、末端等不同生产环节分析了2005-2017年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不同生产环节的绿色发展效率演化趋势各异,且呈现源头循环效率末端治理效率清洁生产效率的异质性特征;绿色发展效率经历"M"型变化过程,且总体上低于绿色发展水平和质量;空间上,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呈现中心低而外围高的"碟"型空间格局特征,制造业集聚发展是造成绿色发展效率降低及其空间范围扩张的主要原因,加大绿色技术创新是促进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7.
“两山理论”的本质与现实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经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步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快车道。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和根本大计。国家主席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系列论述已经成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新时代发展的根本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系列论述可以说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两山理论"的实践行动也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鉴于不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禀赋、发展范式、社会经济异质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等问题,"两山理论"的本质与现实意义仍需深入探寻。文章在系统梳理"两山理论"发展的主要节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两山理论"的本质,阐述了"两山理论"的重要体现:发展合一、天人合一和三图合一,探讨了"两山理论"的价值与推动指导我国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的现实意义,并从增加绿色空间、绿色行动、绿色财富三个维度为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富强中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刻领会"两山理论"的内涵,深入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要理念和进一步深刻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指导我国新时代发展实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MCR和CA模型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技术方法体系,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夜间灯光与遥感指数融合法、MCR模型、CA-Markov模型。研究结果:(1)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徐州市建成区规模分别为213.15 km2、322.18 km2和443.25 km2,并呈现向东部和东南方向扩张的特征。(2)基于MCR模型从现实供给视角划定的徐州市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城市开发边界规模分别为544.54 km2、635.35 km2和716.63 km2;基于CA-Markov模型从理想需求视角划定的徐州市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城市开发边界规模分别为555.26 km2、655.94 km2和736.23 km2。(3)本文权衡推荐两种方法的融合结果,即规模为529.69 km2、589.36 km2和698.98 km2的空间范围作为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徐州市城市开发边界。研究结论:根据供需平衡原理,从现实供给和理想需求不同视角构建MCR模型与CA模型融合划定的城市开发边界,符合以徐州市为代表的成长发育型城市空间扩张的规律,能够科学优化城市开发格局,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与农地保护矛盾,为规划实践提供方法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探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内涵,揭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方法:SBM模型、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结果:2016年全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整体偏低,优化提升空间较大;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值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地区递减,其差异主要由省内差异引起;城市土地绿色利用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状态可以分为4种:高值集聚区(东部沿海地区)、高值异质区域(晋蒙、京津冀和东北地区)、低值异质区域(湘鄂以及两广地区)、低值集聚区(陕甘云川贵和中部地区)。研究结论:应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土地利用当中,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社会"的耦合,并因地制宜的采取差别化的管理措施,促进不同区域的城市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美丽国土"建设是新时代国土资源工作的总体目标和重要抓手。文章从安全国土、绿色国土、高效国土、法治国土与和谐国土5个层面,选取了40个核心指标构建了"美丽国土"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5年我国"美丽国土"建设水平呈"S"型上升,处于中等水平,各组成尚未形成良性互动,仅2014年达到较好水平;(2)安全国土保持稳定,绿色国土缓慢增长,高效国土与和谐国土增长迅速,法治国土缓慢下滑;(3)资源保障与法制建设是当前"美丽国土"建设的弱点,应成为下阶段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1.
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一项关键措施 ,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就兵团农牧团场的现状而言 ,笔者以为 :扎扎实实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是农牧团场经济体制适应市场、充分挖掘发展潜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一、农牧团场在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两年来 ,农牧团场虽然在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过程中做了一些探索 ,但由于农牧团场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 ,市场的参与度很低 ,再加上农牧团场目前的基础产业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自然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处于过渡时期 ,…  相似文献   

12.
《中国林业经济》2020,(2):111-113
以主营业务为煤炭销售的P公司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过程及现状为例,通过分析P公司在实现财务转型、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后,产生的财务共享中心结构部门复杂、共享中心简单机械化,以及财务人员难以改变传统观念、无法适应共享中心等问题,提出企业应合理选择配置人员、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及奖励机制、积极促进业务财务融合,建立新型财务管理模式,以及财务人员应注重提高自身素养和综合能力,积极转变传统观念,充分发挥管理职能等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真正地实现女性土地权益保障的法治命题。研究方法:用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女性土地权益易流失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中国集体土地资源的身份化配置、家庭财产的性别化配置和农地流转的再分配配置必然造成女性的土地权益极易被剥夺。研究结论:中国现行的土地立法重行政管理而欠缺民法赋权色彩,为集体和家庭剥夺女性土地权益提供了制度保障,因而需要对其进行私法化改造。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分区技术导则>要求,在大连市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中首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大连市人居环境适应性评价,而影响人居环境适宜性的诸多自然因素中,最为根本且起主导作用的则主要为能综合反映区域自然条件的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特征.本文基于gis手段,利用mapinfo和idris软件,以大连市乡镇街道和公里网格为评价单...  相似文献   

15.
基于DEA的长株潭城市群用地扩展的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扩展用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C2R模型,结合长株潭城市群现阶段土地利用的特点选取一定的输入和输出指标,对该区域2000~2010年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并对该区域DEA无效年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提高长株潭城市群用地扩展的经济效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有针对性地对土地各投入要素进行合理配置,提高第二三产业人员的就业素质以及加强土地市场的信息流通.  相似文献   

16.
基于DEM的森林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Arcgis及其3D和空间分析扩展模块的支持下,计算并探讨武夷山森林主要树种(杉木、松木、阔叶树)在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各梯度级的分布比重,采用三雏立体林相透视图表达森林的地形分布特征,并对其分布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地带性植被阔叶树由于受人为干扰趋向分布于高海拔、坡度陡的山地;杉木林在长年人工经营的过程中,逐渐占据林分的首要地位且主要分布在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松木适生性较广,明显倾向分布于(半)阳坡;人们对森林资源的经营和管理,也对森林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其重要标志 :一是要求再生产的资源必须补偿生产消耗 ,同时还要存在一个增量 ,以使资源可持续利用 ,并使生态环境得到不断的改善。二是在保护生态平衡 ,发展有效使用价值的支柱产品的基础上 ,使经济不断增长。三是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科学、技术素质等内在整体素质 ,使社会不断进步。兵团经过 45年的发展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也存在一系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 ,这给兵团农场 2 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巨大隐患。因此 ,在兵团农场研究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务之急。一、兵团农场可持续发展中存在…  相似文献   

18.
土地业务全程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对土地业务全程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为土地业务全程管理提供实施思路。研究方法:经验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业务全程管理是国土资源信息化逐渐向协同应用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对土地业务全程管理内涵分析的基础上,从业务模型、数据模型和运行模型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土地业务全程管理模式的方案。研究结论:提出的实施方案对于改善现状、加强土地业务全程管理模式的建立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博弈论的水权交易市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庆  王先甲 《水利经济》2006,24(1):16-18
针对用水户交易的情况之一———一对一用户的购(售)水交易,运用博弈论中双向拍卖和序贯谈判的相关知识,分析双方在交易中的利益博弈问题。得出结论:双方收集可靠信息,提高己方对对方的预测的准确程度也是在谈判中使己方获得最大收益的主要因素,可为将来交易市场中两个供水户和两个用水户直接交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基本工作和重要内容.以主流GIS软件为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LSES.该系统集数据管理、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评价于一体,有力地促进了土地利用与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现代化,为土地管理、规划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空间分析和辅助预测工具.实例研究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