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中国视角:人民币汇率与贸易顺差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裴长洪  郑文 《金融评论》2010,2(1):17-32
贸易顺差会导致汇率升值,这是许多人从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得到的认识。近年来西方政界与学术界屡屡以中国贸易顺差为由要挟人民币升值。本文以1975年至2005年世界主要的46个经济体的贸易收支、外汇储备、实际有效汇率数据为基础.以格兰杰因果检验为基本方法,进行了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大样本检验,获得如下结论:贸易收支不能单独决定汇率水平。本文同时对均衡汇率理论及应用进行了述评,指出在中国现行体制下。按照西方均衡汇率实证模型测算人民币均衡汇率存在困难,其测算结果并不可靠。还指出:中国贸易顺差将长期持续,任何外国强权都没有理由逼迫人民币升值。中国今后应以“大出大进”的方式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2.
张艳芳 《技术经济》2023,42(12):97-10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技术贸易开始形成规模并迅速扩大,已经成为推动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本文从中国技术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运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对1985~2020年中国技术贸易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与短期调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技术贸易收支比对GDP增速在短期和长期均有负向影响,但长期影响比短期影响大;技术贸易收支比对GDP增速之间具有短期反向调整机制,但调整力度较小。  相似文献   

3.
戴翔 《当代经济科学》2011,33(2):106-111,128
本文借鉴BKK(1994)和Abdelhak S.Senhadji(1998)的分析思路,对中国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动态关系进行经验分析,结果却表明,用于描述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动态关系的经验性规律的"S"曲线并不适用于中国。本文认为,导致"S"曲线在中国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快速而全面地融入以全球生产网络为载体、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成为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价值增值地"和"出口平台",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相互"作用效应已明显减弱。而在两种商品模型中,贸易条件就等于实际汇率,所以本文的研究结论从另一层面说明:汇率不是中国持续性贸易顺差的原因,试图通过人民币升值不是解决中国贸易顺差的合理之道。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4年1月至2009年4月的数据,采用较新的非对称协整技术,实证考察人民币实际汇率与我国贸易收支之间的变动关系。研究发现,长期中,马歇尔-勒纳条件在我国成立;短期内,J曲线效应在我国存在;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收支间存在非对称协整关系。其中,相对于出现过大的贸易顺差,如果出现贸易赤字,贸易收支恢复长期均衡状态的调整过程较为缓慢。据此认为,相对于出现贸易顺差,当前更应关注外贸不利冲击对我国经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统计描述中国1990-2010年的月度进出口数据关系典型事实的基础上,利用内生结构突变的单位根和协整检验技术,对中国贸易顺差可持续性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进出口之间具有包含截距项和斜率项都发生了变化的长期均衡关系,贸易顺差具有弱可持续性,出口由于受到进出口间长期均衡关系的约束,其偏离均衡会在下一期得到修正。因此,旨在调节贸易收支(外部)基本平衡的政策应充分考虑这一特性。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1997-2006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明东 《财经科学》2007,(5):110-117
本文选取1997-2006年的月度数据,运用VAR方法,考虑了FDI存量和我国加工贸易特征的影响后,对贸易收支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关系进行了动态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显著影响了我国贸易收支;短期内J曲线效应存在,时滞约为5个月;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同向性明显;我国贸易收支的收入效应大于价格效应等.  相似文献   

7.
王刚贞  王光伟 《技术经济》2008,27(1):116-120
贸易与汇率关系理论难以对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我国贸易顺差急剧扩大的现象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本文利用凯恩斯主义的国际收支分析思路,结合我国人民币不能完全自由兑换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现实,将汇率预期变量引入贸易收支模型,对主要家用视听产品的对外贸易进行实证分析,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预期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1997-2013年中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借助异质性动态调整模型从动态视角考察了地方财政行为对中国贸易收支调整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平均而言,在地方财政行为的驱动下,中国实际贸易收支向最优水平动态调整的速度约为0045。总体表明,地方财政行为对中国贸易收支的驱动性影响较弱,引致实际贸易收支向最优水平调整的速度也较为缓慢。(2)财政支出分权的强化会制约贸易收支的调整速度,贸易收支调整呈现“相对惰性”。财政收入分权的提高和预算内财政支出的扩张能够加快实际贸易收支向最优贸易收支调整的速度,助力贸易收支实现平滑调整。预算外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变化对调整速度则不会产生显著性影响。(3)贸易收支的调整速度呈现显著的区域异质性。本文的结论表明,现阶段中国要实现贸易收支的平衡调整路径,中央及地方政府必须把握好财政行为与贸易收支的动态联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建立一个简单的结构模型说明贸易、FDI和汇率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的基础上,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国的贸易收支、FDI与实际汇率三者关系进行了动态分析,实证结果从短期和长期角度验证了三者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长期来看FDI对贸易余额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人民币实际贬值的J曲线效应明显,贬值改善贸易余额的时滞大约为两年。出口空间的大小不是影响FDI的主要因素,实际汇率的稳定有利于吸引FDI。贸易收支的顺差和FDI的大量流入是近来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重要来源,人民币的升值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恶化我国的贸易收支,但会对FDI的流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园  韩斌 《当代财经》2012,(11):101-109
东盟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利用协整方法,使用季度数据对中国—东盟5国的贸易收支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东盟5国实际GDP、中国实际GDP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这四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中国—东盟5国贸易收支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中国—东盟5国贸易存在"反J曲线效应",即短期内人民币升值会改善贸易收支。因此,中国和东盟5国的双边贸易收支状况可以通过变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来调整。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剑 《当代财经》2006,(9):89-94
本文在既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结合我国经济转型的特点,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文中提出了更加合理的模型,引入关税(出口退税额)、政府支出、贸易条件等变量,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978 ̄2005年,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对出口贸易产生负面影响。其后,运用二元离散选择模型(Logit模型)进一步对二者关系进行了考察,得出了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幅度与净出口呈负相关的结论,即汇率错位幅度越小,越有利于出口,从而出现贸易顺差。  相似文献   

12.
从出口退税与贸易顺差的因果关系检验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出口退税可能引发非贸易资金流入的结论。从统计方法、转口贸易等角度并结合中美两国的数据进行检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贸易顺差确实存在虚高成分。中国贸易顺差的虚高将催生经济局部甚至全面过热,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境内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导致贸易争端升级。对此,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胡兵  张明 《财经科学》2011,(1):82-90
本文在运用非参数DEA方法测算中国省际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基础上,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蓬勃发展的加工贸易出口是否促进了生产率增长。结果发现,加工贸易出口对中国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市场化水平、人力资本、研发能力、二元结构状况、金融发展、基础设施以及宏观经济稳定等因素制约了这一作用的发挥;而且,在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市场化水平、基础设施等多个变量的平均值尚未达到促进这一作用发挥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14.
A dynamic global multi-regional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 model is built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Renminbi (RMB) depreciation and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although the depreciation of RMB can promote China’s trade surplus, it will nevertheless discourage domestic investment, consumption and lead to a decrease of real GDP.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estimates and compares the competing optimising and non‐optimising balance of trade models using Indian data.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optimising model suggest that the prices relative to user cost of capital and the real wealth lead to a deterioration, while the real capital stock results in an improvement in trade balance. The estimates of conventional non‐optimising balance of trade model show the significant effect of domestic income and real exchange rate and the insignificant effect of world income on the balance of trade. The error correction models reinforce the long run estimates and show the significant effect of lagged equilibria on the balance of trade. The non‐nested hypothesis tests provide mixed evidence for the preference of one model over the other. The J test suggests that the optimising model outperforms the non‐optimising model, while the F test shows that both these models are acceptable in explaining the balance of trade.  相似文献   

16.
考虑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缺乏、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和强制结售汇制度等基本特征,建立了一个分析我国实际汇率和经常账户问题的计量模型,并对人民币实际汇率与经常账户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常账户持续顺差并非由汇率低估所致,人民币汇率调整难以根本解决经常账户持续顺差问题。资本管制放松、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收入差距逐渐加大是我国1994年以来经常账户持续顺差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妥善处理我国的经常账户持续顺差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稳定实际利率、名义汇率升值、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对外贸易的差额结构来展望“十二五”纲要中提出的中国新经济增长模式的发展前景。统计分析表明,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是伴随着高耗能、低附加值制造业的发展而实现的,中国外向型制造业的附加值很低,无法真正实现从根本上提升技术水平的目标。中国的产成品过于集中地出口到美国和欧盟,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严重的贸易摩擦与争端,使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为完成“十二五”纲要中的发展目标,实现内外平衡的经济增长新模式,需要调整目前的贸易差额结构,既要努力实现国内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又要注意出口流向多元化,并且从根本上促进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发展;在依靠国内市场的同时不能放弃对外贸易,并力争做到二者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追求重商主义"谬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统计的和逻辑的分析方法可证明中国的出口增长、贸易顺差增加和外汇储备扩张都不能说明中国在"追求重商主义".实质上,以消除贸易逆差为目标,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才是真正的"新重商主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也急剧增加。本文在具体分析FDI对东道国进出口影响的基础上,将FDI作为进出口的决定因素之一纳入到本文的实证模型中,通过对比FDI对进、出口的弹性探讨了FDI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的出口,替代了中国的进口,从而导致了中国贸易顺差的快速增长,而且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引致的贸易顺差具有持续性。如何统筹中国的对内对外经济关系,对于中国贯彻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经济开放战略,实现对外贸易平衡,促进全球经济失衡调整,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主流经济学一直把利润率看作是一个外生变量而未深入研究,因此,利润率的决定及其变动趋势的研究必须向"古典剩余传统"回归.马克思曾把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看作是政治经济学中最为重要的规律.但是,利润率趋于下降是要满足一定条件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与实际工资、技术进步和非经济因素等高度相关.文章从动态的角度,结合模型分析和实证检验,试图为利润率的决定机制及其变动趋势研究建立起一般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