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区域物流引力和地位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借鉴引力模型思想和引力势原理,结合区域物流涉及的经济、信息、能耗等因素,重构引力模型参数,构建了区域物流引力模型和区域物流地位模型。以中国31个省级区域2009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测算了区域物流质量、区域间的物流引力、区域物流地位等指数值,划分区域物流引力类型、比较区域物流本底地位和相对地位,定量分析了区域间物流联系强度和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并提出了促进物流引力加强、区域物流低碳化发展的建议,对实现区域物流、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王鸣  江勇 《经济地理》2012,32(2):59-65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的空间表现形式,城市流要素空间流动强度和方向综合反映了城市功能联系特征,研究台州行政、经济、社会以及其他联系的强度和方向,运用集中度指数、首位度以及前三位联系方向分析方法,明确台州市域内部空间功能联系特征表现出差异化特征;对外联系表现出长三角密切联系区域;判断空间发展处在向心集聚阶段,预测台州空间结构未来可能形成网络化联系格局。  相似文献   

3.
以省区为单位的区域物流发展主要取决于该省区的物流资源条件和物流资源利用情况。从物流资源产出率的角度关注各省区物流资源利用情况,从全国31省区的物流资源相关数据入手,通过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等定量研究方式,说明了物流资源产出率对区域物流发展的意义,并给出了一种新的衡量省区物流资源利用情况的统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东北经济当前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要求各省区联合起来。构建和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的地缘优势、人力资源优势。资源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等是东北区域一体化的前提保障。要实现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要实现组织制度创新;二是体制创新;三是模式创新;四是驱动模式转换:由政府推动型为主转向经济促动型为主。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物流在推动经济的增长、增进全社会的繁荣发展和区域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物流行业的发展有助于调节整个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变落后区域的经济增长方式。本文主要从物流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两者之间的联系来分析物流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政策建议,使物流发展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发展区域物流推动区域经济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在阐述区域物流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区域物流主体、客体与载体等区域物流结构要素;从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角度,系统分析了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活动效率和水平的影响及对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支柱产业的作用。旨在为系统研究区域物流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基于卫星城(子城)与大都市(母城)间的微观区域尺度,以上海临港产业区为例,采用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定量分析了它与上海各市级及以上开发区的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和隶属度,测度了卫星区域的区域经济联系方向以及地域差异,实现了卫星区域的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和方向的量化表征.结果表明:临港产业区的对外区域经济量远低于其他成熟开发区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其联系方向主要集中在近郊区,并呈现出与滨江沿海发展轴和沪港发展轴的相对一致性.因此,在继续加强临港产业区内部互动结网的同时,加强其与上海其他开发区间的经济联系,则成为临港今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来源与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省域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助空间相互作用重力模型,利用2009和2000年的市区总人口、GDP及公路运营里程等指标,综合测度全国全部287个地级以上中心城市的省域空间经济联系。计算每个省域所辖中心城市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并以经济联系强度小于10、介于10—100、大于100三个区段按统一尺度标准,通过ArcGIS软件分别绘制出2009、2000年各省的经济联系空间分布格局图。综合对比发现,区域空间结构与其内部空间经济联系的强弱、联系网络的发育程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空间经济联系由弱到强、联系网络由简单到复杂,区域空间结构也随之由极核式单中心结构向多核心、网络式、一体化方向发展;全国省区的空间经济联系与全国主要城市群可以进行完美的空间拟合,反映出空间经济联系的强弱与紧密程度表征了城市群的演化阶段与发育状况,也说明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内在机理是其空间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与深化。研究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偏集于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三地区的三大城市群区域,并且这一不平衡的空间格局仍在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物流理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以及数理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运用,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在省级行政区域的视角下,对区域物流竞争力进行研究.并以辽宁省为例,通过实际调研和查阅《统计年鉴》等方式获得基本数据,在对辽宁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明析了区域物流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区域物流环境竞争力、区域物流供给竞争力、区域物流发展竞争力以及区域物流竞争潜力等方面设立了评价区域物流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利用主成份分析法对辽宁区域物流竞争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辽宁省区域物流竞争力在全国各省中的位置,进一步分析影响区域物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而为提高区域物流竞争力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单一的物流企业已经难以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所差异,又决定了物流产业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因此,必须通过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明确二者在当前经济条件下的发展现状,据此构建有效结合的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场论的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评价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基于场论和物流场论对区域物流进行分析,提出区域物流场的性质,从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物流需求状况、产业规模和信息化水平五个方面构建了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物流场势模型,根据30个省级区域2008年数据,从区域物流因子、物流"势"、物流"位"、物流地位等角度综合分析各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平,运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并提出区域物流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赵莉  宋国宇 《技术经济》2012,31(1):53-59,76
在分析我国物流业发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数据,通过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实证研究了我国省级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检验了物流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实证结果表明: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与省际贸易壁垒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能促进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的发展有助于降低我国省际贸易壁垒、缓解国内市场分割状况、推进省际贸易发展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南沿海地区省份与中、西部地区省份在物流基础设施与贸易依存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物流产业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是连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为了更清晰地反映物流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文章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说明安徽省物流产业发展与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高云虹  王美昌 《经济地理》2011,31(5):736-740,804
以赣州市为例,选取14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赣州市县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赣州市县域经济差异显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以章贡区为中心向四周县域降低的环带状地域联系与分异规律,可划分为发达型、次发达型、中等型和滞后型4个层次区。同时,基于对其县域经济差异形成机制的分析,进一步提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健全城市规模体系、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等促进其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港口物流经济空间差异及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三角14个集装箱港口为基本研究单元,选用塞尔指数对该区域近18年的港口物流经济发展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表明:①区域港口物流经济发展整体差异不断扩大,但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其中1990-1993年、1999-2001年及2004-2007年三个时段的发展差异逐步缩小;②基于不同分组的组内、组间发展差异明显,但组间差异一直是导致港口物流经济发展总差异演变的重要原因;③交通区位优化、相关产业及发展政策、信息与人力资源状况以及航运网络优化等是导致上述动态特征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在探析建筑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机理的理论基础上,借鉴物理学耦合度函数构建了建筑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使用我国2008年省级层面数据,对建筑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各省区建筑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度均处于较高水平,耦合度最低的西藏自治区也达到0.9139;为了避免耦合度指标存在的缺陷而构建的耦合协调度指标则证实,我国各省区建筑业与区域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可分为良好协调、中级协调、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四种类型,且大部分省区处于初级协调或勉强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17.
区域物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区域物流和区域物流系统理论入手,重点阐述区域物流体系的构成和评价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全国具有代表性的12个城市的区域物流环境条件,并据此提出中西部地区发展区域物流的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