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行了一系列以分权化为导向的改革,促使地方政府利益苏醒,确立了地方政府的经济主体地位.尤其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表现出更多的竞争性,在我国现有政治体制框架下,基于多重激励约束因素,地方政府非规范性竞争行为愈加明显,对这种非规范性行为的引导与约束也成为当前的难题.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竞争中的非规范性行为必然引起成员或整体的效率损失.本文从激励相容理论出发,分析地方政府实现自我成员目标与实现整体制度目标的不同激励与约束条件,以探究地方政府实现激励相容,即制度成员效益最大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对于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规模关系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多不涉及晋升激励问题.然而,由于中国高度集中政治体制的存在,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晋升对于地方政府官员行为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对晋升激励与财政分权条件下地方政府行为模式进行探讨,认为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的横向比较政绩考核方式在地区间经济差距扩大的情况下会促使一些地方政府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追求财政收入增长的努力中,从而推动地方政府规模的不适度扩张.  相似文献   

3.
制度环境、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与财政预算软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预算缺乏有效约束导致地方政府普遍过度负债,如何"硬化"地方政府预算、调整地方政府支出的超额扩张是解决当前大规模债务的基础课题之一。本文借鉴BFI指数构建了中国省级财政预算约束指数,并分析了影响财政预算约束及预算约束调整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约束地方政府预算超额扩张;而分权导致的以经济增长为标尺的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是造成地方预算软约束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较差的制度环境更容易诱导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的偏向性配置,从而加剧其在建设性领域中的投资冲动,降低了预算约束调整成功的可能性。在加强制度环境建设的同时,着重改革分权框架下地方政府投资竞争的扭曲性制度激励,有利于治理财政预算软约束并有效控制地方政府的扩张偏向性支出行为。  相似文献   

4.
持续的经济增长伴随着政府诱致型的波动是对这些年中国经济最合理的刻画,本文在此背景下讨论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波动的根源.利用1994-2008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经济具有双面作用,一方面财政分权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财政分权导致中国经济的波动,而波动的根源是分权体制本身.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竞争和预算软约束的相互作用会激励地方政府无论在经济衰退期还是繁荣期都采用扩张偏向的财政政策,正是这种财政政策的实施导致了宏观经济的波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完整的财政分权内涵上比较分析了1995—2009年中国与OECD国家的财政分权情况,结果发现,不管是收入还是支出,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程度都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呈现出中国政治集权下的财政分权和OECD政治分权下的财政集权两种模式。中国的财政支出分权程度与经济增长和财政均等化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而这在OECD国家是不显著的。在中国的财政分权结构中,结构偏向的经济性支出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重点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扩张的预算外支出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所谓“事权与财权匹配”问题的实质是公共职责不清晰和预算软约束的地方政府收支扩张的财政机会主义倾向。财政分权改革的后续深化方向是在明确规范化地方政府公共职责和硬化预算约束的基础上适度财政集权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基于激励理论分析了中国式分权体制下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于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许多实证文献存在着许多不一致的观点,原因就在于这些文献忽略了中国式分权体制下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我们的理论分析表明,当地方政府努力的单位经济发展效果大于地方政府努力的单位环境破坏效果时,重视环境保护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经济发展;当地方政府努力的单位经济发展效果小于地方政府努力的单位环境破坏效果时,重视环境保护会在某种程度上提高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7.
源于财政分权与晋升激励的制度安排,地方政府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角。在“为增长而竞争”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对银行业进行干预以攫取廉价的金融资源。分税制改革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增强了地方政府对银行业进行干预的动机。借助于各种行政手段,尤其是通过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操控,地方政府对银行业的干预得以实现。地方政府干预导致大量信贷资金财政化,将带来明显的通货膨胀后果。地方政府干预推动了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崛起。尽管地方性金融机构崛起有助于打破银行业由国有大银行所主导的高度垄断局面,但由于地方政府对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深度干预,地方性金融机构崛起对银行中介效率的提升作用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分权式改革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发展道路,总结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成功经验在于政治集权下的经济分权。但是经济分权并不能有效缩小城乡、地区与贫富差距,其原因在于中国人口不能自由迁徙,对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不能实现"用脚投票"效应,从而影响了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与激励作用。文章指出只有在人口自由迁徙的条件下,政治集权下的经济分权才能有效激励地方政府,特别是落后地区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在认清分权式改革与人口迁徙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设计下一步的改革方略,有利于中国真正走出一条大国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黄万华  白永亮 《经济论坛》2012,(11):149-152
中国财政分权式改革为地方政府竞争提供了经济激励,从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竞争的角度研究区域环境质量是一个前沿问题。文献归纳了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影响区域环境质量的理论机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已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对中国的区域环境问题及治理,需要结合财政分权,深入分析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机理及其背后的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方政府主导辖区经济增长的均衡模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分析是在下述背景下展开的:一是上下级政府间存在直接的委托代理关系;二是相对"软化"的制度约束环境;三是地方政府间竞争.基本结论是:在我国目前的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主导辖区经济增长的最优选择是以破坏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为代价追求辖区经济的高速增长.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在"硬化"地方政府所面临的制度约束环境的基础上,重塑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以期形成平稳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分配承诺、产权与经济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府分配的承诺可置信时,地方政府分权竞争的结果是资方获得了最大利益,而劳方的利益被忽视了。而当政府分配的承诺不可置信时,资方的投资生产激励会受到较大的削弱,社会福利会受到较大损害。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经济解释,文章认为:在改革开放初期,中性政府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地方政府分权的竞争激励机制可能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产业结构与产权保护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使产业结构完成升级,拥有良好的产权保护制度是一个重要条件。针对地方政府分权竞争带来的问题以及承诺可置信性缺失,文章引入第三方规制和以权力配置作为一种可信承诺等两种解决途径,并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Barro、Davoodi和Zou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构造了一个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并利用1980-2004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随机效应回归方法,分阶段实证研究了我国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财政分权总体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而且我国财政分权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显著的跨区差异,东部地区的财政分权经济增长优势高于中西部地区.作者认为,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的差异与公共支出构成的差异是造成我国财政分权经济增长效应跨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樊海潮 《技术经济》2007,26(7):90-95
对H.Davoodi,D.Xie,and H.Zou的两篇文章中的内生增长模型进行了改进;把地方财政决算支出占国家决算支出的比重看作衡量财政分权的指标,并利用1986-2004年间的数据对财政分权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两组回归分析。发现在1986-1990年间我国的财政分权的比重过高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在1991-2004年间我国的财政分权程度与我国的最大化经济增长相符。最后,对得出的统计结论进行了充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论分权式改革的得失   总被引:144,自引:6,他引:144  
本文从分权式改革的视角提供了一个自洽的逻辑框架,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的发展道路。这个逻辑框架不仅能够分析中国前期改革的成功,也能够解释目前浮现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政治集权下的经济分权给地方政府提供了发展经济的动力,尤其是完成了地方层面的市场化和竞争性领域的民营化。但是,内生于这种激励结构的相对绩效评估又造成了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地区之间的市场分割和公共事业的公平缺失等问题。由于中国的渐进式分权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一个中央政府主导和控制下的机制设计问题,所以,在认清中国分权式改革的得失的基础上,正确地设计合理的改革方略,对于下一阶段改革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如此,中国就可能走出一条独特的大国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30年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先后经历了财政包干制、分税制和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地方政府与同一阶段不同层级或地域的地方政府,其行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导因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调整对地方政府的不同激励与约束机制,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财政依附性在不断增强;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竞争逐渐让位于合作;地方政府推动市场化改革进入了良性轨道;地方政府职能逐步从经济性向公共性过渡。  相似文献   

16.
中国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地区间招商引资竞争广泛存在。本文通过一个纳入经济集聚因素的新古典投资决策计量模型,考察了税收激励对投资地域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目前在中东部地区经济集聚可为地方财政带来一定的集聚租金,这使地区间税收激励政策呈现为差异化竞争策略;投资的流动性、地区经济基础、投资的产权性质等均对地区的税收激励政策选择有重要影响。本文的研究意味着,实现区域均衡发展需要构建稳定的地区间财力分享制度、改善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aims to show how a region's constant level of social capital may have a very different impact on its economic growth depending on whether the central or the local level of government is responsible for regional policy.Our case study is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Northern and Southern Italy in the post-World War II period, when a long phase of regional convergence came to a sudden halt in the early 1970s. We focus on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he 1970s institutional reforms on government decentralization and wage bargaining. Our main hypothesis is that decentralization allocates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capital to institutions, the local ones, more exposed to a territory's social capital. Since social capital is lower in the Southern regions, decentralization made their developmental policies less effective from 1970 onwards,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creased.We build an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augmented to includ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investment as well as the reform of the Italian labour market. We calibrate our model using data of the Italian regions for 1951–71. Our quantitativ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ecentralization triggered the influence of local social capital on growth and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halting the convergence path of the low-social-capital regions.  相似文献   

18.
Although China’s asymmetric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system has been criticized for many years, 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s giving direct evidence of its negative incentives on local government spending policies. By introducing the mechanism of asymmetric decentralization and fiscal transfers to the objective func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centive effects of asymmetric decentralization and fiscal transfers on spending policies of local governments, and uses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to carry out an empirical test.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 asymmetric decentralization significantly weakens the incentives of local government to increase social expenditure, and as a solution to asymmetric decentralization, fiscal transfers fail to play a good role. Due to the relatively large income effect, the financing mechanism of fiscal transfers not only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incentives of local government to provide social public goods, but also weakens the constraint effect of fiscal competition on expenditure policies of local governments because of the increase in the relative cost. Although the distribution mechanism of fiscal transfers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ncentive to local government in regions where the net inflow of fiscal resources is more than zero, because of common pooling effects,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s of fiscal transfer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entives of local governments to provide social public goods are negative in all regions.  相似文献   

19.
分权理论及其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资源产权利益分配关系既是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约束条件,更是研究的基本视角之一。分权型政府主导下的、有限制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在实践上表现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利分配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区域竞争,这必然会对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变革方向产生重要影响。建立一个从分权到合作的M型分权模型,可以解释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进程中政府间分权关系的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