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坛乃至论坛中,社会主义具体理论形态的称谓似乎已经是个不成问题的定论。其实,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中那些多年形成的称谓习惯已经存在一些尴尬或不便。应该将空想社会主义、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各具本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分别调整为社会主义先驱、经典社会主义、当代社会主义,将列宁主义从苏联式社会主义中单列出来并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区分开来。可以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简约为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或社会主义学。作这些调整并非玩名分上的游戏,而关涉对既有社会主义观念作出一种理念上的更新。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晚年提出了著名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这一构想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道路中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辨证关系,把对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应该成为我们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根据。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应当具备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实现的可能性和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等条件。为加强社会主义科学的研究,实现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必须以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同时,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可持续的社会主义打下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灌输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在资产阶级文化无孔不入的情况下,放弃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灌输,就意味着给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让出阵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要被比它更有效率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代替,这种思想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实践中逐渐演变成为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并被看作科学社会主义的典型模式。但事实证明,这种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并不适合于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形成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证明社会主义可以和市场经济相贯通,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完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有着伟大的贡献表现在: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填补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空白,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出正确的发展模式,为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最终实现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开辟了人类科学社会主义新纪元。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跟市场本质的联系究竟在哪里?劳动价值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市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点其实就在这里,马克思跟亚当·斯密、李嘉图的差异或者飞跃也在这里。劳动价值论及在此基础上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正是整个《资本论》的核心理论。马克思研究整个资本主义经济,或者建立其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最根本的、最核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我觉得就是这里要说的劳动价值本体论。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两者是完全不同领域的范畴;马克思所论述的旧社会痕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非公有制经济.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是早期马克思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解决现实的"物质利益"问题的切入点,是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的关键。但长期以来,这一概念被有意无意忽视,或者直接被"资本主义"取代。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望月清司以文本为原点,通过对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的分析,得出"市民社会"概念是串起马克思关于"共同体"—"市民社会"—"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认识,是理解和预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一未来历史过程的"应有之物"。了解望月清司"市民社会论"的分析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还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受到某些质疑时更好地对这些质疑做出回应。  相似文献   

10.
段晓梅 《全国商情》2010,(9):108-110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分析之上的,更多的是关于革命的理论、关于世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中叶,俄国走上资本市场的道路。这时,俄国民粹派揭起“村社社会主义的旗帜”,阐扬村社的公有与平分原则,决意阻止资本在俄国的扩张,主张跨越资本的“峡谷”,直达“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组成部分,也是“软实力”的重要维系力量。以提升中国“软实力”为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向心力;推进社会主义乖谐文化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凝聚力;继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支撑力;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与发展,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竞争力。为了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效,需要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注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互动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13.
列宁在晚年通过总结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早期的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主义作了深刻的反思,初步构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重要框架,给马克思主义传承人认识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尺度。邓小平同志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历史融合,使社会主义获得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斯大林的"两个平行市场理论"是在冷战环境下形成的,它过分夸大了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矛盾和危机的程度,否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其结果使社会主义国家在外部封锁的情况下走向自我封闭.它的历史告诉人们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中,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地位是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了革命、建设、改革等阶段,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产生了很丰富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实现中国化过程中体现出了以创新性为核心的集实践性、曲折性、群众性、民族性为一体的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我们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很大的发展,全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入中级阶段,人民生活水平逐步进入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基本建成,堪称"圣世"。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前景不可盲目乐观,因此提出"危言",以使有关决策者经常保持清醒头脑,从而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持续进步。  相似文献   

18.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完整的价值评判体系,具有深刻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把握生产力发展的尺度的同时,把握好人的发展的尺度.要从经济发展、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科技进步以及人际关系建设等方面,积极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和条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陈独秀等早期共产主义者与梁启超、张东荪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知识分子群体的论战所进行的重点考察,指出以暴力革命为特征的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迅速地在中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并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思潮,是与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相适应的。正是这种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社会主义思潮在落后的中国生长的重要根基。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从党的文献和政治理论教科书上,还是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已经形成了广泛的认同,但是还比较抽象,不能够直接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和其他社会历史类型的区别,应该从社会主义能够自觉地做到“从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上、从把握自身所处的环境上和从把握自己的奋斗目标上”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等方面给以通俗地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