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已于2016年12月出台,环境保护税以经济手段调节企业排污行为,具有改善环境与增加财政收入的双重功效.环境税的税种设置的制度选择、税务部门与环保部门的通力协作、政府企业公众有效参与,是环境税征收制度法律研究的核心问题.在明确环境保护税归属于地方税以及作为一般公共预算管理的同时,我们应当重视以社会正义为考量,落实环境税领域的税收法定主义,协调环保与税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合理探讨税种设置问题的前提下,为环境税归属为地方税制度设计提供正义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环境污染治理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偷排、超标排放污染物事件屡有发生,造成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本文通过对政府、企业和公众在排污与监管过程中行为选择的博弈分析,指出政府应加大惩处监督力度,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提供低廉的环保设备和技术,才是根治企业排放污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国民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我国公民对自身权力与责任的认识更加深刻.老百姓更积极的去关注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府决策,而政府职能的不断完善也促进了公民参与政府议事相关制度的改进,在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更是把公众参与作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之一.关于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符合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这一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公众、政府与参与途径这三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现有的环保公众参与政策,强调权利多,强调义务少,或者偏重权利,忽略义务,久而久之,会将公众导入一个认识和行动的误区,似乎公众参与就是只讲权利。实际上,片面强调权利恰恰会忽略权利。只有权利和义务健康有机统一,才能从内涵和外延上给环保公众参与作出科学规定,公众参与权利才能得到真正保障,参与才能获得完整的实现。环保公众参与正在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环保公众参与制度建设也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性制度建设。新环保法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公众健康确立为立法目的,首次规定政府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义务责任,首次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是21世纪人类经济行为的重大转变,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手段.推行新的经济模式,既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也不能缺少政府的大力推动.公众参与对于循环经济十分重要,缺少公众参与,循环经济难以实施.但在循环经济尚未成为全社会共同理念,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政府行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重点讨论循环经济与公众参与的基本关系,说明公众参与在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政府在循环经济中应发挥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环境标志制度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项制度,环境标志通过利用公众对环保产品的选择,逆向引导企业参与环保,具有良好的环保效果.我国已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但有待完善.我国应结合WTO规则,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建立环境标志体系,完善环境标志制度;积极参加CTE关于环境标志问题的讨论,维护发展中国家和我国的贸易利益,使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和公众的参与.本研究基于亲社会行为理论识别了消费者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动机,并构建了消费者参与动机对参与行为和公司品牌态度的影响模型.实证调查研究发现,感知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规范,感知效能和自我强化正向影响,而参与成本抑制消费者参与行为;公司品牌态度受感知企业社会责任和参与行为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正确应用环境定位策略,提高消费者的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8.
范新元 《环境经济》2006,(11):59-60
近几年,吴江纺织业发展迅速,排污总量居高不下,交界断面水质压力大,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要真正做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就必须在提高环境监管水平上下功夫,通过强有力的执法,引导企业自觉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工艺,做到向管理要总量、向科技要效益,确保实现"十一五"环保目标的总量削减任务.面对新的环保形势,吴江市环保局坚持"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环保监管、企业治理、公众参与"的工作思路,创新环保五大机制,在着力提升环保监管水平、强化执法能力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基于模糊方法的企业环境业绩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建立一套企业环境业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企业环境业绩的模糊性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模糊方法的企业环境业绩综合评价模型,旨在为政府及公众投资、企业拟定相应的环保政策与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京津冀等地2003-2010年面板数据,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各主体出发,先用SBM-VRS模型测算京津冀等地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再采用回归模型来分析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境伦理行为与京津冀等地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关系.研究表明:从整体而言,京津冀等地政府环境伦理行为、企业环境伦理行为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公众环境伦理行为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分地域而言,不同省市的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境伦理行为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有不同的影响.因此,从总体上在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境伦理行为方面提出促进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对策建议,并针对各个省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符合实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市场手段与政府管制的环境保护策略使企业与政府成为环境保护的两支基本力量,但是二者的终极目标并非保护环境,不能从根本上维护社会及其成员的环境利益,而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则以保护环境为根本目标。在实践中,它具有推动环境法律与政策发展、维护环境污染受害者利益、提供信息与咨询服务、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积极作用。当然,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也有其消极作用,它自身的发展也面临问题。  相似文献   

12.
绿色技术创新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根本之计,公众参与作为一种“软约束”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基于公众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独特优势,系统探讨了公众参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传导机制,并立足于创新对象的不同,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空间计量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公众参与能够显著地提升绿色工艺创新,而对绿色产品创新的作用并不明显;(2)公众参与依赖于政府环境规制迫使企业污染成本内部化,进而间接影响绿色工艺创新;(3)区域异质性方面,经济较发达地区公众参与对绿色工艺创新的作用更为明显;政府环境规制在公众参与度较高的地区对绿色工艺创新或产品创新的正向促进效果更为明显;(4)空间效应方面,本地公众参与不仅会提升本地绿色工艺创新,同时这种正向效应也会辐射到经济差距较小的周边地区。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厘清公众参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明确其作用路径,为“三方共治”治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卢现祥  张翼 《财经科学》2011,(6):92-100
本文认为政府与社会间的分权有利于政府关于二氧化碳减排治理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强化,基于1998—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地方政府减少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通过完善司法体系来加强对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以及公众参与政府的环保治理均有利于促进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的降低,通过精简政府规模以及加强政府的腐败治理也有利于提高减碳治理的效率,而现行的环境管制工具对于激励企业二氧化碳减排的作用已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波特假说”有效性一直是学术界颇具争议的话题,然而现有文献对于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讨论较少,也缺乏对其作用情景因素的关注。基于2011—2019年730家沪深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我国上市企业在市场化进程影响下,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公众关注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公众关注度在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过程中起正向调节作用;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公众关注度和市场化进程交互项结果表明,企业位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时,公众关注度对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更显著。结论不仅丰富了“波特假说”相关研究,还为我国企业提高信息共享意识以及政府优化市场环境提供了微观证据。  相似文献   

15.
在环境法律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与污染受害者沟通和交流,发现许多问题都是根源于环境立法存在的问题。也就是,环境立法中的单向的立法理念,只注重至上而下的国家力量,这会导致法律与最初目的的偏离,从保护环境利益走向保护部门利益。因此,要寻求新的出路——发展双向融合的立法理念,即注重至上而下的政府主导与至下而上的公众参与有机结合,通过公众有效参与环境立法,发现环境法律实践中的问题,及时反馈到立法领域。从而在有效的互动中完善环境法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5个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民营企业为案例研究对象,提炼出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11个主要影响因素,即投资回报率、运营效率、政策法规、政府承诺缺失、公平竞争、风险分配、政企关系、政府观念、风险评估、企业家机会识别和技术管理经验。基于解释结构模型法,本文构建了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影响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EGM),归纳出影响民营企业参与度的三要素(市场主导型因素、政府主导型因素和企业主导型因素)及其内在的逻辑架构,并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提高民营企业参与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anti-pollution research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ministrative mechanism of Huaihe River anti-pollution with game theory.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ree corresponding game models with four players including local residents, enterprises, local governments and competent authorities at higher levels,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four main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administrative mechanism of Huaihe River anti-pollution system, including low emission cost, low connivance cost, overemphasis on heavy fine of the enterprises, neglect of the punishment on the local departments and intersected administrative mechanism. This paper sets up antipollution administrative mechanism, combining economic method with noneconomic method, government control with market mechanism, and introdu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t last, this paper proposes policies, such as implementing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reform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system, and reforming governmen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chanism to promote law enforcement.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也越来越突出。企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者,这是企业典型的负外部性行为。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和企业典型的经济理性,使得企业并不会有效内化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外部成本。这是企业环境责任缺失的表现,也是市场失灵的结果。这需要政府的介入,实施环境规制。但政府并非是完美的,在环境规制过程中出现企业与政府的互动和政府行为的外部性等现象,这也是地方放政府“经济理性”的表现。其互动结果使得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形成所谓的“利益集团”.地方政府成为企业环境污染的保护伞,这是企业环境责任缺失的深层次原因,从而进一步造成环境责任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已经如火如荼。企业的进一步富集与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加剧了当地人与自然的矛盾。环境保护的外部不经济性决定了政府成为保护环境与公众利益的最重要的主体。面对区内环保工作的新形势,机构权限不清、属地管辖制度弱化主管部门职能、运行资金不足等现状已成为当地环保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参考其他国家的先进制度,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改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多元主体参与环境公共服务的重要改革方向。借助SCP范式,引入目标管理、策略选择以及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理论,着重分析了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过程中,参与主体与购买内容结构对不同主体策略选择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参与主体策略行为对最终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尚未形成,上级政策法规不健全导致整体治理结构尚未完善,目前二元协同会导致社会整体福利损失,不同策略选择行为所导致的绩效侧重对该策略具有正反馈。据此,应通过扩充参与主体并保障其参与地位、加快专项法规体系建设、建立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完善绩效评估内容等方式优化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机制,有效推进环境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