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采用对比的分析方法论述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税源与税收增长幅度之间存在和发生的税收高幅度增长与经济萎缩的矛盾冲突;揭示出注重收入与执法难以到位以及地方税系特点与征收成本高等方面的矛盾,提出从拓宽税基,加强税源建设出发,科学合理地确定税收增长幅度;强调深化征管改革、降低征收成本与进一步完善地方税税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笔认为,进一步深化我国税制改革,构建新的税收体系,应该正确处理好税源与税基、公平与效率、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几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笔认为,进一步深化我国税制改革,构建新的税收体系,应该正确处理好税源与税基,公平与效率,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几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财政自给能力差异明显,这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不同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税制缺陷是形成差异的重要原因。增值税地区利益的逆向调节、消费税征税范围的狭窄、资源税从量计税的弱点和税源税收的背离加剧了地区财政自给能力的失衡。因此,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改革现行税制,便可缓解地区财政自给能力差距扩大的势头,使区域财政步入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税收与税源的背离是造成中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对中国东、中、西部区域间税收与税源背离的实证研究,发现东部地区为税收净流入地,中部和西部地区为税收净流出地。因此,需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加强区域税收政策的协调性,建立财力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6.
根据广西地方税收收入的实际情况,通过与广西GDP总量、广西财政总收入等指标的比较分析,得出了广西地方税收负担偏低的结论.从理论上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广西地方税收负担水平的经济性、政策性、税收体制性等因素.提出了实现地方税收负担水平适度性的政策建议:加快广西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地方税源结构;努力争取适度的地方税收立法权;改革和完善地方税制,实现税收与经济的良性互动,等等.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地方税制在着管理权限过分集中于中央;税种设置不科学,缺乏主体税种,地方税收入规模偏小;改革进展缓慢等问题。进一步深化地方税制改革应加快制订《税收基本法》和《地方税法通则》,合理 发地方税管理权限;在规范地方政府或部门收费行为的基础上实行费改税;重新构地方税收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我国地方税系建设的基本逻辑,指出在中央与地方财力保持总体格局稳定下进行财力分配对地方税系建设将构成规模局限,匹配新常态背景下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地方税系构建将构成结构局限.在这两种条件约束下,我国地方税系重构的破解思路一方面要分析税源分布格局,另一方面要对接税制改革,且应最终测度出不同税收划分方案下的各地税收、地方总税收、中央税收的组合状况,并在对地方政府形成积极激励下选择最优构建方案.  相似文献   

9.
唐明 《企业家天地》2004,(11):38-39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税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税制框架已经确立,税务机关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措施,加强税收征收管理,提高税源监控质量,已成为当前税收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源为税之本,税以源而存;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这是税收与经济、税收与税源关系的基本判断.1994年税制改革将税收收入分为中央税和地方税,从而确立了地方税收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收入主渠道作用.因此,地方税源的培育、地方税收的增长也就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中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培育地方税源的研究,促进地方税源监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建立地方税收收入良性增长的增收机制,最终达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1.
分税制改革后,我国形成了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的局面,分别在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据主要地位,这对市场经济的运行造成了一定的扭曲,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因此增值税扩围改革势在必行。增值税扩围意味着营业税最终被取消,建立这样一个新体制对既有利益分配格局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一改革中如何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将是增值税扩围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增值税扩围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能为改革实践和有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一直存在巨大的收支缺口,诸多因素的推动形成了"土地财政"模式。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通过1991~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与当前财税体制的关系加以实证分析,得出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与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成反比的结论。短期看应该规范土地财政收入的收支、加强监管;长期看必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完善土地出让金制度,彻底扭转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偏好,构建地方政府稳健的"税收财政"模式,根本转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3.
东北、中部等地区的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工作量大、操作繁琐、计算比较麻烦、增量抵扣范围偏窄、现行规定太宏观、引发骗税与企业假重组、产生了一定的就业压力等。应进一步完善增值税转型政策体系;改革豁免欠税办法,调整优惠政策,适当扩大地方税权;加快转型专业人才培养步伐,积极发展税务代理制度;加大增值税转型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与企业在税收征纳关系上存在利益冲突。但在税收计划管理体制下,客观存在着地方政府“买税”以及地方政府与企业税收合谋人为操纵税收收入进度现象。通过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和采用博弈论方法,构建了地方政府、企业与中央政府的三阶段博弈模型,论证了地方政府与企业税收合谋行为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提出应进一步推进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税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税收计划管理体制,建立税务审计制度,加强税源监控力度,防止税源流失和保证财税收入。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土地资源十分稀缺 ,税收做为政府调节土地市场的重要手段 ,在调节土地资源方面有较好的效果。通过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税收体制的总结 ,结合我国土地税收体制现状 ,特别是不合理的地方 ,提出了对我国土地税收体制改革的建议 ,从而达到优化土地配置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鉴于目前严峻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状况,我国很有必要在短期内实行生态税制改革。但是考虑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税制的稳定性,我国的生态税制改革应循序渐进,分三阶段展开。第一阶段生态税制改革的任务是完善现行的生态税收政策,即在保持现行税制框架稳定的基础上对一些政策细则进行调整。第二阶段实行排污费的彻底费转税改革,开征环境污染税。第三阶段引入碳税,充分借鉴OECD国家的税率制定、税收收入返还方式、税收优惠等政策经验,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同时尽量降低碳税对国民经济和高能耗企业造成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分税制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制度创新,它对于完善我国的财税体制、规范政府间的分配秩序以及提高中央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通过左右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以及支出偏好而对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状况产生影响。通过测算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支出的变异系数和均等化系数来分析各省市由于分税制带来的财政能力不均等所导致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差异及其原因。建议通过采取改善我国转移支付体系、重新划分共享税与中央税和加强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建设等措施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安徽省1994年—2012年的样本数据,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理论模型,对税种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增值税占总税收比重的增加会降低人均生产总值,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农业各税占总税收比重的增加会提高人均生产总值,资源税的经济效应不显著。因此,应该进一步优化现行税制结构:有序推进"营改增",完善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享体制;提高所得税的比重,增强其收入再分配作用;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适度调节农业各税,培育农村大市场。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税改致力于完成的六大任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首先必须明确它所要完成的任务。这些任务包括:恰当界定宏观税负水平;政府收入行为及其机制的规范化;融入经济全球化;与财政安排体系相协调;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相结合;提升国家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