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并赋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利用2006—2019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人工智能技术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与碳排放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当人工智能技术达到一定阈值后,其碳减排效应逐渐凸显;人工智能技术主要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碳减排;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人工智能技术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而在中部地区,人工智能技术对碳排放发挥持续促进作用。因此,在推进“双碳”目标过程中,需要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开发人工智能技术,正确引导人工智能在碳减排领域的研发应用,针对不同区域实际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2.
郝玲 《经济师》2023,(9):205-206
现代社会早已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改变了自然环境曾经赋予人类的美好。海德格尔赋予了技术以本体论的地位,在他对技术本质的追问中,向我们展示了现代世界中更真实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如何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迈入20世纪90年代后科学技术进入高速发展,科学的双刃剑作用也越发明显。为了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和谐发展,仿生学再次被重新重视、再发现和再认识。力求在生态哲学指导下的“3R”本质下的绿色技术的指导下,认识到以仿生学为先导的绿色设计的重要性,积极探讨出一条发展仿生学的有效途径,积极实现绿色技术的全面实施,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实现谋求长久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技术的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技术的历史性、复杂性以及主观上的原因,理论界对技术的本质及其范畴仍然存在着根本分岐。我们认为:技术是人对世界的活动方式,应包括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思维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前全球已发布多个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将“负责任的人工智能”设定为核心发展目标。企业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治理体系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落实“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关键主体,但这一理念表述抽象,难以指导企业的日常实践工作。当前企业人工智能治理也面临成本与收益不匹配、组织架构不完备等问题,阻碍治理目标的实现。“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是推进人工智能各环节活动的一种伦理治理机制,与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密切相关,要求在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活动中形成“政府监管—行业服务—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网络,以人工智能融合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AI+ESG)理念作为企业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核心,将人工智能伦理原则转化为有效的实践规则,并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特征分别采取渐进式或重构式的治理模式,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人工智能治理责任。  相似文献   

6.
从本质上讲,人才是创造性、进步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它强调的是人解决实际问题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范畴,在本质上体现着关系性,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追求真、善、美的内在统一。德才兼备是社会主义人才的本质要求,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同时,要重视对人才中德的要求、评价和调控,坚持以德为先,着眼长远。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首先针对现在计算机网路当中存在的普遍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然后结合了现在人工智能的特点以及优势,对现在人工智能在现在人们要求计算机为自己提供更加的智能化、人性化的服务工作,并且现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当中广泛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在强调着现在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当中的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凸显了制度的重要性,制度既具有规范功能,也蕴含着特定的价值理念,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求以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制度限定、规范着人的活动、塑造着人的个性,构成人发展的现实空间,协调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制度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关系,人的发展需要变革不合理的制度体系。针对封建人治文化的负面影响和资本逻辑对人的价值的忽视,制度建设要重视对人的自由、权利的保障,以法治、人本、公正作为制度建设的价值导向,以合理公正的制度促进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人工智能与车联网技术融合特征进行研究,能够精准识别车联网产业技术机会,为人工智能与车联网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方向指引。选取2000—2019年相关专利数据,对人工智能与车联网领域技术融合进行识别与测度,采用Word2vec文本挖掘算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融合领域技术发展态势、技术主题关联模式、技术共现网络整体结构和节点功能演变情况。研究发现,融合过程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图像识别等相关算法是车联网领域最基础的人工智能算法,卷积神经网络等相关算法是最具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人工智能算法;智能交通平台是融合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数据识别与数据表示技术在融合演变过程中的控制能力较强,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发展受到相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基于研究结论,从研发方向、学科建设、平台搭建等方面提出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环境危机的解除须依赖于环境伦理的作用。20世纪30—40年代,海德格尔提出了“拯救地球”的主张,他对现代技术进行批评,对人类主体地位进行反思,并对人类生存进行艺术沉思。提出技术的本质是“框架”、“人是存在的看护者”、“人在大地上诗意般地居住”等卓越思想。虽也存在不足,但其前瞻作用是无法忽略的。  相似文献   

11.
当前,人工智能发明对专利客体范围、专利“三性”审查标准及专利权属制度造成巨大冲击。就专利客体而言,在“算法+技术”规则的指引下,可将人工智能生成的技术方案明确为方法类专利客体;在专利“三性”审查方面,借鉴人工智能技术中立优势对相关发明进行“新式审查”,可以化解对传统审查方式的冲击;在专利权属制度设计上,基于产业政策和利益平衡考量,构建以人工智能投资者为核心、辅之以意思自治原则的专利权属制度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是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中坚力量,探究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路径对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能量转换视角,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路径形成机理,识别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路径并对其进行解析。研究发现:①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过程存在能量转换,技术创新能量、催化孕育能量、商业转化能量和业态塑造能量共同构成能量转换的核心环节,决定技术产业化路径具体过程;②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包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八大技术领域,不同属性核心技术构成相应技术集群,形成以识别、交互和执行为主题的技术产业化路径;③技术集群属性是影响技术产业化路径的关键因素。从能量视角对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有效识别和归纳,为我国科学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进程提供相应思路启示与政策响应。  相似文献   

13.
以DABUS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设备能够自动生成发明成果,其在科研创新过程中的自主性、智能性,减少了发明中的人类智慧元素,给传统专利法带来专利授权问题与发明人界定困惑。面对新技术的挑战,需要进行知识产权制度的基础理论回归,结合劳动价值说、创新激励说与利益平衡说,根据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特点进行价值判断与逻辑论证。在既有专利法框架下,合作发明、雇佣发明等制度能够为人工智能生成物的专利保护问题提供启发,但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挑战,仍需要综合考虑专利制度目标,从权利主体、权利内容、权利限制等维度进行制度探索。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系统日益提高的复杂度、自主决策能力,以及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已经对现行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构成重大挑战。特别是在专利等知识产权领域,从技术方案到创造性审查,从辅助决策到自主发明创造,整个生态系统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侧重从实践角度探寻解决人工智能与专利制度冲突的手段和途径,首先,阐述现阶段人工智能专利制度的实践特征;然后,着重从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两个层面梳理、分析和探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最后,结合相关专利制度、规则、程序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作为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必然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用及经济效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理论界就人工智能对劳动力替代范围进行了激烈讨论。基于技术演进视角,划分了六次技术革命,分析历次技术革命给劳动力及劳动力结构带来的影响,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变革对劳动力结构产生的影响。同时,构建了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力结构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会增加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的相对供给,有助于劳动力整体质量提高和劳动力结构优化。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优化我国劳动力结构的对策建议,为解决我国的劳动力转型、失业、教育改革及产业升级等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李想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15):144-151
在弱人工智能时代,讨论人工智能参与发明的问题应以目前的人机交互(人机协作)模式为研究重点。该模式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将人工智能作为完成其它领域专利技术的创造性工具,第二种是发明内容本身包含了人工智能的技术方案。人工智能参与发明的授权问题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参与发明的主体判断、客体审查以及授权条件评估。研究发现:首先,在主体判断问题上,在先优势路径的现实契合度高,更符合以人为本的法律制度构建;其次,进行人工智能参与发明的客体审查时,应着重防范智能算法的客体属性困境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冲突;最后,对于人工智能参与发明的实用性、新颖性、创造性判断,需在坚持专利法审查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特征,赋予审查主体、审查要点等新内涵。研究结果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现有专利制度的影响,有利于优化专利审查和管理。  相似文献   

17.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变革的核心力量,科学合理地评价其技术创新能力,对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系统效益3个维度对我国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测度。结果发现:①我国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逐年增强,创新主体数量、企业研发资金、算法等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创新主体数量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高于资源投入;②基础研究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③算法、数据和算力是提升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的三大显著性影响因素,其与该技术生命周期密切相关。我国应坚持创新导向,培育多元创新主体,持续鼓励算法研究,加快开放平台建设和技术标准制定,协调技术发展与治理的关系,实现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对经济不平等的影响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但是现有研究以分析其对劳动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为主,关于人工智能对财富分配从而对财产性收入不平等影响的相关研究尚有欠缺。本文通过构建一个连续时间异质性个体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将人工智能对生产技术的影响看作一揽子偏向性技术进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对财富分配的影响。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对财富不平等的影响在短期和长期表现有所不同,短期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会提高经济中财富分配不平等程度,而长期中其财富分配效应则取决于人工智能对不同类型技术进步的促进程度。核心机制在于,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多样性在短期和长期中对资本回报率产生不同影响,短期中各类技术进步总是会提高资本回报率,而在长期,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资本回报率的影响出现差异。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就我国如何在应用人工智能促进增长的同时预防不平等程度扩大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杨曦  刘鑫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22):153-160
人工智能作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将对创新本身带来深刻变革。在回顾人工智能创新管理研究文献基础上,从技术、制度、组织和法律理论视角入手,分别对人工智能视角下技术创新路径、创新政策、创新模式与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进行系统梳理与评述,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并界定“机器创新”这一新的技术创新模式,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结合人工智能视角下的创新管理研究现状,针对系统视角下人工智能领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空白,绘制出人工智能视角下未来创新管理研究的4条路径,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