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程德通  黄海棠 《经济师》2006,(12):189-190
当前,大规模定制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竞相选用的一种生产方式,而供应链管理是实现大规模定制的有效途径。文章分析了面向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的特点及其竞争优势,指出了面向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的有效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优势 1.可以迅速弥补单一企业进行大规模定制生产时各种生产要素的不足。供应链管理以信息网络为依托,能够迅速选用、组合不同企业资源。供应链企业可以利用伙伴企业的优势能力来整合内、外部资源,通过优势互补来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最大效率地利用企业的有限资源。  相似文献   

3.
大规模定制营销:供应链管理下的新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随着网络经济的出现 ,完善的供应链管理日益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市场营销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新的改变。文章从介绍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市场营销的特点、发展入手 ,认为在供应链管理日益完善的背景下 ,大规模定制营销将成为一种企业营销新趋势。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大规模定制是指基于规模广大的市场,企业采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实现对每个顾客的个性化定制,而定制的成本和时间与大规模生产的产品相一致的一种生产模式,同时它亦体现了对企业而言从顾客出发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对于MC,许多学者几乎都是从战略管理的视角来研究的,且在生产与运营管理的著述中,极少有从运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MC的。然而,MC的概念应该是从属于生产与运营管理范畴的,尤其是当其整合了大规模生产与个性化定制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与传统有别的生产方式的时候更是如此。大型制造商戴尔、摩托罗拉、惠普、通用汽车、…  相似文献   

5.
我国企业实施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民利 《经济管理》2003,(18):36-39
在对大规模生产与大规模定制进行了比较分析、剖析了大规模定制思想之后,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我国企业实施大规模定制的方法、技术、信息循环、组织管理进行了详细探讨,分析了我国企业实施大规模定制的基本策略和存在的障碍。  相似文献   

6.
为了在尽可能短的周期内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能满足用户个性化要求的产品,就要求在企业群中实施大规模定制生产,这是因为每个企业不可能是全能的企业,只有充分发挥各个企业的核心优势,组建动态联盟,才能解决大规模定制中的两难问题:既要使产品满足客户个性化的要求,又要使产品的成本和交货期与大规模生产的产品接近。在这种企业群合作环境下,大规模定制的成功实施和推广,就需要有面向大规模定制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与之匹配。  相似文献   

7.
大规模定制条件下敏捷供应链系统的构建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建农 《技术经济》2005,24(7):87-90
在大规模定制生产时代,供应链管理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强调响应能力、敏捷性和动态性。本文从敏捷供应链系统的内涵、特点及竞争优势出发,指出在大规模定制条件下,敏捷供应链优化应从降低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多样性、优化对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实施简单化策略、优化产品设计、延迟化、转载直拨和供应商管理库存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大规模定制化与供应链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规模定制化是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它根据每一个客户的不同要求,用大规模生产的效益完成定制产品的生产,从而实现了个性化与大规模生产的有机结合.本文首先分析了大规模定制化的涵义及其优势,然后对如何基于供应链管理成功实施大规模定制化,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浅析戴尔的直销模式与供应链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戴尔的直销模式和直销模式下的戴尔销售的运作方式,解释了在直销模式下的戴尔供应链管理平台.然后基于以上分析总结了戴尔直销模式与其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云峰 《技术经济》2008,27(7):69-73
在深入研究大规模定制(MC)与信息系统管理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大规模定制系统结构模型、信息化过程模型、MC业务流程与企业信息系统关系模型、信息化要素分析模型、信息化成功要素模型,以作为深入研究大规模定制模式和大规模定制企业信息化模式,构建大规模定制企业信息管理体系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供应链管理具有区别于传统制造业供需关系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文章针对目前国内较低的电子商务技术水平制约着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现状,提出应将电子商务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管理实践中。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以电子供应链的构建为直接目标,以电子商务知识创新为核心,以ID代码和条码应用标识符技术为手段,以电子商务知识共享和2E建设为基础,以供应链整合为保障,能为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践提供坚实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时间竞争的供应链成本控制的延迟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供应链环境中,延迟策略能有效结合时间竞争与成本控制方法,降低规模定制的成本,快速响应顾客需求。本文分析了供应链的时间延迟模型;认为基于时间竞争的供应链成本控制的延迟策略是通过重新设计产品或流程,延后产品的最后工序,强调在收到顾客订单后,再完成最后作业;提出产品混合配送延迟和产品延迟等延迟策略可以压缩供应链时间,强化供应链成本控制。  相似文献   

13.
网络经济下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供应链管理现行模式出发,分析了网络经济效应,然后基于经济长波周期理论,在对网络经济下供应链可能面临的合作信任、人力资源和社会责任管理等社会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并且综合考虑战略、运作和技术层面对网络经济下的供应链新模式进行构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柔性制造的大规模定制能够有效地解决需求多样化与大规模生产之间的冲突,并为现代制造企业提供一种全新的竞争模式。首先,介绍了柔性制造与大规模定制的内涵;其次,结合国内外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最后,针对基于柔性制造的大规模定制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刘彦平 《经济经纬》2006,(3):142-145
食品供应链的具体形态和结构受到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食品供应链中发展物流外包,对于委托企业和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有着直接的促进效果。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原材料供应、加工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物流外包均有着广阔的发展机会。食品供应链成员企业可以选择采取运输外包、配送外包、全部外包、合资和剥离等物流外包战略。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已被我国确定为今后经济的发展模式。本文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内涵和循环经济"3R"原则,设计出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即将绿色信息作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主要衡量指标之一,并将各个指标具体化,形成一个二级指标评价体系。根据指标体系的特点进行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最后给出一个算例进行说明,为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推式供应链追求的是效率,其缺点是当市场需求预测不准确时产品的滞销大.拉式供应链追求的是对客户的快速响应、减少在制品库存,其缺点是响应需求的成本较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多数产业的供应链是由“推式”与“拉式”两部分组成的混合型供应链,其追求的是效率与响应的平衡,即确定订单渗透点的合理位置.订单渗透点的位置受市场因素、产品因素、生产因素的影响.导致订单渗透点位置向前或向后移的主要驱动因素分别是提高定制化水平、减少在制品库存、减少送货时间和提高生产效率.最后,用一个家具企业的案例说明订单渗透点的位置是如何移动的,并由此导致供应链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集成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企业最有力的竞争工具之一。文章在阐述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整合中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引入网络集成的必要性,指出了我国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网络集成模式的障碍因素,最后提出我国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网络集成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构建客户导向型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户导向型供应链管理模式体现了价值增值和客户满意的管理思想.通过流程管理带动整个供应链中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良性运作,以及供应链中的价值增值活动,创造和提高客户价值,降低其价值成本,达到客户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在客户导向型供应链管理模式中,客户始终置于整个供应链的中心地位,要求供应链的所有成员绝对重视客户的实际需求,克服了传统供应链将客户置于末端而产生的滞后效应.本文提出了实现这一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若干策略和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超市是优质猪肉供应链的主流销售终端,其质量安全行为直接影响猪肉质量安全水平的维护和改善。超市质量安全行为是一个由供应链物流行为、环境卫生管理行为、质量追溯行为和辅助管理行为构成的复杂系统工程,其形成过程受自身因素、供应链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三种影响因素在一定的作用方式下转化形成了动力机制、促进机制、保障机制和演进机制。研究表明,超市良好质量安全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在驱动力、促进力、保障力和演进力共同作用下由低级向高级循序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