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探讨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收人属性问题,不能局限于表面现象,而要透过现象认识企业收入分配关系的本质。为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企业收入分配理论来阐释,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认识与结论;如果用西方经济学的要素价值论及要素收入分配理论来分析,则必然像刘成碧同志那样欲"走出剥削悖论",却陷入"无剥削悖论"。  相似文献   

2.
论资本经济实现形式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不仅仅具有物质自然属性与社会生产关系属性的双重性质,而且在社会生产关系层面中,可以区分为一般社会属性和特殊社会属性。当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的情况下,资本的特殊社会属性是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其经济上的实现形式主要体现为剥削收入;当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的情况下,资本的一般社会属性是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其经济上的实现形式主要体现为资本收入。  相似文献   

3.
剥削是理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然而,马克思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剥削定义.当前学界对剥削的六种主要定义各有缺陷.在对剥削范畴进行科学分类之后,分别对狭义剥削的经济剥削、超经济剥削和作为前二者集合的广义剥削定义作出了新的探索.科学地给出剥削的定义,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劳动关系,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均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虚拟资本的研究应以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虚拟资本是收入的资本化,与现实资本不呈现一一对应关系,虚拟资本表现为一切有价证券.虚拟资本的产生首先源于现实资本运行的需要,但能自我膨胀为相对独立的金融经济.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是金融经济稳定的基础,但虚拟资本的固有属性使得金融经济本身也容易诱发货币危机.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  相似文献   

5.
评商品社会下的利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国经济生活中利息和利润性质根本不同的现实出发,用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划分的学说和劳动价值学说,重新认识了利息的质和量,揭示利息“是来源于广大存款者和银行职员二者自身以向借款者提供对过去劳动成果的节约劳动形式,共同参与再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因此,利息实质是一种类似劳务的费用或收入,不是m分割的一部分。对于一个具有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资格的企业,在其外部,只有其所有者和国家二者有资格和权利参与其m分配(割),其他任何当事人与企业之间都是等值劳动交换者。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家具有劳动与剥削双重人性,其占有的m作为货币积累生息,其中含占有再占有雇佣劳动者的节约劳动成果份额。把利息观念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基础上,有助加深对中共十五大报告作出的“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决策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主义资本理论的几个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并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市场经济和劳动力也是商品决定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资本;资本本身是中性的,并不必然体现剥削关系,但有“姓资姓社”和“姓公姓私”之分;“资本中性论”不是要也没有退回到“资本实物论”,社会主义资本理论继承和发展了而不是否定了马克思的资本理论。  相似文献   

7.
在蒲鲁东看来,资本是表征着平等关系的价值和产品,只是由于取息的贷放才使其具有了剥削性,只要取消贷放、消灭借贷资本就能恢复资本的平等本性并消除剥削。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剥削劳动即通过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来实现价值增殖,乃是一切资本的普遍本性。为此,资本家必须与工人发生雇佣关系,后者作为一种单向度、不平等的权力-支配关系构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际内容。另一方面,马克思把资本看作是一种“形式规定”,它由“物质规定”和“本质规定”耦合而成,前者指价值和产品等物质载体,后者则指雇佣关系这种独特的生产关系。把资本等同于价值和产品,表明蒲鲁东并不理解资本的本质规定和物质规定的区别;认为交换价值永远不会发展为资本,则表明他也不理解二者的联系。马克思对蒲鲁东资本观的批判性超越,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引。  相似文献   

8.
杨慧华 《经济师》2009,(3):31-32
虚拟资本是独立于实体资本之外,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能给持有者带来收益的资本。马克思最早提出了虚拟资本理论。从阐述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出发,论证了该理论在现代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共享利益与产权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来颇为引人注目的理论问题,即企业要素中劳动和资本的关系问题,是“劳动占有资本”,还是“资本雇佣劳动”。我们认为,既不是“劳动占有资本”,也不是“资本雇佣劳动”,而是“劳动与资本共享”。  相似文献   

10.
《经济研究》2017,(11):27-42
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试图应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当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等的形成机制,以及这种分配不均等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的分析框架具备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特征,包括阶级分析、劳动价值论和资本雇佣劳动等,又结合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某些特征,放宽了现有文献中"工人阶级无任何储蓄"的假设,所得到的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1940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和收入分配情况,对于分析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条件下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等问题的成因和治理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企业理论的两种进路:在批判中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海杰 《经济经纬》2006,36(5):98-101
新制度学派企业理论和马克思企业理论各有不同的理论进路。前者的预设前提、论证过程和理论目的存在严重缺陷;后者虽提供了客观认识现实的方法论指导,但其论证有待深化,结论有待扬弃。资本与劳动间非对称的产权关系和产权结构的不同特点以及由此所决定的二者不同的市场权力地位,是当前资本逻辑形成的原因。构建和谐企业理论的关键是要在企业的双重属性前提下超越“雇佣”的认识局限,走出“剥削”的历史阴影。  相似文献   

12.
周红云 《经济论坛》2002,(23):24-26
一现实中,知识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被使用,并因此为其所有人取得不同名分的收入。(一)作为智力资本如今企业为了竞争,不断需要新的、不同的和升级的产品以及管理方法,出路在于创新。知识型员工多有这种能力,集中于他们脑子里的隐性知识是企业创新的源泉,创新一旦和劳动相结合,就会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员工身上的隐性知识是他们自己的智力资本,要让员工自觉运用他的智力资本为企业服务,企业就要采取各种激励办法,尤其是在薪酬的设计上,要让员工从智力的发挥中得到相应的利益。为保障知识型员工的利益,我国企业普遍实行了一种以…  相似文献   

13.
共享利益的理论渊源与实现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企业要素中劳动和资本的关系问题有两种回答:一是“劳动占有资本”,二是“资本雇佣劳动”。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既不是“劳动占有资本”,也不是“资本雇佣劳动”,而是“劳动与资本共享”。因为企业“劳动”与“资本”生产要素的投入者一是拥有劳动力的劳动者如经理、员工;二是投入实物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资本所有者如股东。因此,劳动力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共享企业内劳动创造的利益,即劳动与资本共享企业内劳动创造的利益的思想就跃然纸上。本文在对共享利益这一新的理论范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其理论渊源与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4.
资本的剥削性和国有经济的公平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是资本雇佣劳动的本质,并已经成为市场制度的内在组成部分。当我们引入市场经济制度时,资本的剥削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同时被引入了。国有经济的公有制特点,能够将企业生产剩余公有化,从而能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除了资本制度的剥削性。在不能改变资本与劳动关系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公平功能,将有助于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国有企业利润通过适当的分配机制增进全体人民的财富和福利水平,是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公平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陆茸 《经济纵横》2019,(5):11-17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行为数据成为能被互联网平台企业收集、分析并出售的新的商品。对于数据商品的价值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中体现了怎样的剥削关系,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福克斯试图重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用户在互联网上产生数据的活动,是一种创造数据商品的"数字劳动";平台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数据商品,实现了对用户无酬劳动的剥削,这种剥削超越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范畴。福克斯的理论有待商榷,数据商品价值是由互联网平台企业的雇佣劳动者,而非使用平台的用户创造的,这种剥削仍属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范畴;数据所有权争论和"隐私悖论"并非源于大数据本身,而是源于其资本主义的运用方式;应充分利用我国的制度优势,深入推动大数据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资本增殖与增值存在本质区别,资本通过占有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而得到价值的增加就是增殖;资本、剩余劳动创造价值、价值增殖过程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现象,不同社会存在的不同所有制的资本可以反映不同的经济关系,并不是只反映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有制资本反映的是劳动者共同占有资本及其增殖收益的互助合作关系;“资本一般”不只是指特定社会形态中各类资本的共性,而是不同社会形态存在各类不同的所有资本的共性;不能认为中国的各类资本都“属于我国全体劳动人民”,也不能认为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章否定了“资本能增殖”的观念,实际上《资本论》从始到终都认为资本“增殖也就是自行增殖”,而且资本增殖的价值是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17.
教育投资、资本市场不完全与收入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在决定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育水平具有不同的收益率。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发展中国家的家庭往往存在信贷约束。因此,通过发展教育来缩小收入差距需要配合资本市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在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早期阶段),得到财产性收入的都是资本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获得财产性收入的都是劳动者。劳动者的财产性收入和资本家的财产性收入在性质上存在根本性差异。劳动者财产性收入的性质问题是一个全新的问题,所以简单照搬前人的结论不可能做出科学的说明。要说明劳动者财产性收入的性质问题,就要从现实出发,进行理论创新,做出全新的概括。笔者认为,劳动者的财产性收入具有劳动收入的性质,把它说成要素收入、非劳收入或非剥削收入都毫无科学意义可言。  相似文献   

19.
资本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两个不平等的产权主体斗争中合作而形成的非均衡制度;是特定社会下资本强产权与劳动力弱产权的等级契约安排;这一制度的边界不在于其是否存在剥削而取决于能否容许生产力发展,财富的创造而非价值创造是社会评价这一制度合理性的首要标准。认识这些对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经济研究》2017,(3):61-75
税收竞争和资本外流风险导致辖区政府追求高增长、不分配(低税)政策,但是,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在较高税负的前提下吸引住资本,既使经济增长,又使收入公平分配。本文在一个非合作开放经济框架中构建的理论模型表明:(1)资本税负越重,资本外流越严重;(2)如果投资环境改善,资本流入且促进经济增长,工人依附资本取得劳动报酬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收入不平等;如果投资环境恶化,资本进一步流出至外地获取收入并使本辖区经济增长减速,工人失去资本依赖且无法取得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收入不平等。联立方程计量分析验证了理论命题。本文的政策建议是,保持对资本所得的有效税负,改善投资环境,形成经济增长与收入公平分配并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