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也逐步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辨证关系,只有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只有保证了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有实力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实施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关系到人们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所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作用。只有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各地区交通运输通畅,才能发展各地经济,保证我国经济稳步增长。本文着重介绍交通基础建设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模式,阐述了交通基础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与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21,(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项目,目的在于促进人、物、信息互通互联,加快流通速率。对于各地区经济发展而言,交通基础设施是其对外联系的重要载体,一个完善且成熟的交通建设体系,将会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文章对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表现、路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周春  魏胜学 《经济师》2013,(10):51-52,55
在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多维要素中,政府实施的区域性政策对特定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优先发展交通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影响。国发[2012]2号、国办函[2013]35号文件关于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的战略规划部署,对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正空间溢出效应。发展交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文章就加强西部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1978~2010年的经济数据为基础,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港口吞吐量与交通建设投资、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港口吞吐量与经济增长、交通建设投资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和短期调整关系;经济增长对港口吞吐量有积极的正向影响,交通建设投资对港口吞吐量有负向影响,而且经济增长对港口吞吐量的影响程度比交通建设投资的影响程度大;港口经济的发展,对GDP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但对交通建设投资的影响却为负;GDP的增长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在短期内的确能起到促进港口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利民 《生产力研究》2012,(2):37-39,85
文章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入手,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选取了1 983—201 0年珠海经济数据,采用向量自回归(VAR)的方法分析了珠海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珠海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结合珠海1 994-2008年的经济数据对珠海当前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社会经济绩效作出了评价,并对珠海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珠海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与当前珠海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社会经济绩效的现状之间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结合珠海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提出了促进珠海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相关对策与建议,为珠海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利用总量数据和面板数据探究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并未出现剧烈波动和显著下降的现象,其贡献率约为12%;交通基础建设投资效率存在区域差异,人均产出与交通基础设施贡献度间的关系表现为U型曲线。当前,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应加快推进较高水平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在其投资布局上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0-2018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以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两种模式为切入点,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了自主创新,抑制了模仿创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扩大人力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带动产业升级和减轻环境治理负担等路径间接影响区域创新。此外,公路建设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力远小于铁路建设,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力远大于东、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一直受到学术界和决策者的关注。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省为例,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发现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长是实际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却不成立。通过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和中长期贡献,发现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增长对同期的经济增长贡献力度较弱,但是对经济增长的中长期贡献巨大,这种贡献与此期间广东经济鲜明的投资推动型和外向型特征紧密相关。最后给出相应建议,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重视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会持久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这也为中国落后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9,(6)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交通运输事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可将各个区域连接成一个整体,构成了完整的物质网络,并将人力、物力、财力源源不断地吸引到本地区,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为更好地了解社会资本下,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交通基础设施特性,阐述了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运用2000—2010年数据,基于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增长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驱动,平均技术效率水平较低,经济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且其区域差异有扩大的趋势。而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投入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促进作用,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和政府财政支出对效率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经济研究》2018,(1):50-64
本文探讨交通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增长的背后机制。为此,本文选取了企业库存这一角度展开分析。理论上,交通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市场扩张、市场竞争和运输成本三种路径影响企业库存,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实证上,本文将考虑质量的公路面积数据与工业企业数据库合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和行业划分的机制验证等方法,验证了这三种路径。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发现市场扩张是交通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本文的研究丰富了交通基础设施与企业库存关系的讨论。更为重要的是,本文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主要通过何种路径促进经济增长,并对各路径的贡献进行了量化。本文验证了交通基础设施具有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以及增强市场活力等作用,这些作用都体现了交通基础设施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2.
交通基础设施、空间聚集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聚集特征;经济增长与交通运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并形成了由东往西逐步递减的梯度。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0.0912,介于运用时间序列数据与面板数据得出的弹性值之间。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表现出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经济增长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然。  相似文献   

13.
交通基础设施影响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现有文献多认为交通基础设施通过影响生产行为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通过观察日益普遍的私家车购买现象,本文发现,交通基础设施不仅影响生产行为,同时也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据此,本文构造了一个交通基础设施同时影响生产和消费的增长模型,揭示了道路基础设施通过促进私家车消费,进而改变居民消费结构,最终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为了验证理论命题,本文还构建了中国2000—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道路和道路基础设施投资不仅可以直接通过乘数效应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提高居民消费中私家车数量及其所占比例(消费效应)间接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在中国的检验:1988—2007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投资既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通过溢出效应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结论在许多文献中得以验证,而国内有关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和溢出效应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收集中国各省份1988—2007年的面板数据来验证三大网络性基础设施(即交通、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溢出效应;能源基础设施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这主要是由我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低所决定的。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将会继续加速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从而形成未来我国持续、稳定高增长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5.
蒲雪 《财富时代》2023,(6):127-129
<正>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影响着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此背景,通过总结交通基础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分析了其对农村经济的直接影响,经过分析总结得出,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农产品生产、运输和交易成本呈现降低趋势,农村产业结构多样化,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交通基础设施产生的直接影响不仅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福利水平、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不同程度的提升,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小康社会,体现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新发展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非参数Tn检验方法,对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动态变化趋势;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增长互为Granger因果,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非线性关系;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交通基础设施、空间聚集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聚集特征;经济增长与交通运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并形成了由东往西逐步递减的梯度。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0.0912,介于运用时间序列数据与面板数据得出的弹性值之间。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表现出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经济增长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然。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区域比较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张学良 《财经研究》2007,33(8):51-6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主要运用生产函数法,分别建立时间序列模型与面板数据模型对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利用前者所得的结论由于得出的交通基础设施弹性太大而并不可信,利用后者得出的结论又由于弹性过小而与现实情况相矛盾。文章通过对中国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区域差异状况的分析以及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面板数据研究,试图揭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交通先行在中部崛起中的作用。结论为:(1)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聚集特征,经济增长与交通运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并形成了由东往西逐步递减的梯度。(2)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值为0.0563~0.2058,介于早期学者运用时间序列数据与面板数据得出的弹性值之间,且此结论较为稳健。(3)从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来看,中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表明交通先行在中部崛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础设施既可以作为特殊的资本存量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通过促进投资和劳动力增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以及提高存量资本和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提高生产要素效率)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本文构建了一个扩展的Barro经济增长模型,并利用中国1992—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和中介效应模型对两条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交通、能源、通信三类基础设施的影响以及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均表现出异质性。直接效应呈动态上升趋势,中介效应则逐渐下降。针对异质性的原因,本文进一步采用非线性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规模扩张型、数量型或外延型,而不是以质量型和内涵型为主的形式。能源和通信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具有规模效应,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不显著,但也对经济增长具有持续促进作用。这说明目前我国三类基础设施仍然具有较大投资潜力。其中的关键是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要素效率。  相似文献   

20.
基础设施既可以作为特殊的资本存量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通过促进投资和劳动力增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以及提高存量资本和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提高生产要素效率)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本文构建了一个扩展的Barro经济增长模型,并利用中国1992—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和中介效应模型对两条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交通、能源、通信三类基础设施的影响以及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均表现出异质性。直接效应呈动态上升趋势,中介效应则逐渐下降。针对异质性的原因,本文进一步采用非线性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规模扩张型、数量型或外延型,而不是以质量型和内涵型为主的形式。能源和通信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具有规模效应,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不显著,但也对经济增长具有持续促进作用。这说明目前我国三类基础设施仍然具有较大投资潜力。其中的关键是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要素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