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分析了当前流浪儿童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方法,将社会工作人性化的救助方法引入到流浪儿童救助领域,通过发挥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功能,以补足政府和民间儿童救助组织救助的缺陷及不足,促使流浪儿童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最后,探讨了社会工作与流浪儿童救助相结合的意义,强调通过社会工作对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介入,必将有助于增加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使社会主义社会更加健康有序地运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是一种典型的行政救助模式,这种救助模式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救助能力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经费收支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合作治理的兴起对行政救助模式提出了挑战,所以有必要建立一种新的由政府、非营利组织、公众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合作治理模式。在合作治理模式之下,能够实现多中心主体之间的资源整合、工作对接和系统交换,更好地解决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问题。  相似文献   

3.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领域工作最根本的职能,应该是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服务,需要做到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这为以服务为本的社会工作在这个领域中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亦即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领域引入社会工作机制,通过发挥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功能,将社会工作人性化的救助方法引入其中,以促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农村地区智障流浪人员的社会救助是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盲点.对该群体的救助应当根据其游离于户籍管理之外、智力低下、无法独立生活等特点,在救助模式、救助期限、法规体例等方面设计出一套适用性强、与现阶段社会救助价值取向相一致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从而实现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完善的同时,更好地维护智障流浪人员的权益.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需要,新的《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于2003年8月1日起实施,面对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跨越式转变的巨大挑战,定西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实现了平稳过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定西市的救助工作仍面临新的问题,村落乞讨文化长久不衰、"跑站"职业乞讨者激增、未成年流浪乞讨者现象凸显等问题要求救助管理工作日趋实现专业化。为了有效应对上述挑战,本文在对定西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阐述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影响因素,立足于社会工作的视角,有针对性地解决定西未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发展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探讨流浪儿童救助过程中存在法规不配套、网络体系不完善、求助模式表面的问题,指出流浪儿童的救助本质是心理的回归、人格的重建,分析了流浪儿童救助的两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乞丐的一种,他们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对待他们不仅需要管制,更多的需要救助。我国近代以来一直缺乏城市乞丐求助政策,主要采取的是收容遣送办法。2003年《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诞生为救助乞丐提供了法律依据。虽然政府对城市乞丐从管制到救助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城市乞丐救助制度建立初期还存在很多问题,应当采取分类管理城市乞丐、改善救助站环境、引进职业介绍、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从收容遣送制度到社会救助制度的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收容遣送制度、流浪救助制度建立的价值目标及手段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流浪救助制度在立法目的、救助手段、权利倾向、政府责任承担上的优化,进一步指出现行流浪救助制度的新问题,并指出流浪救助制度发展的方向。期待流浪救助制度能不断优化。从而使流浪救助制度价值目标实现逐步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9.
社会救助体系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益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我国在政策和实践层面均已形成了包含基本生活救助、专项分类救助和临时应急救助三大板块的官方救助体系,同时民间救助力量也日益壮大.目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依然存在着城乡与区域发展不协调、项目发展不平衡、救助手段单一、监督管理效率低、社会力量参与有限等问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多主体参与加以改善和解决.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我国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开始施行,在民政部门的牵头带领下,各地政府配合,全国已经建立了130多个流浪儿童保护中心。我国流浪儿童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是仍有一部分流浪儿童在回家后再次选择流浪。本文分析重复流浪儿童区别于首次流浪儿童的独特性特征,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建立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基础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描述了中国流浪儿童现象的状况,分析了流浪儿童现象存在的原因,指出了建立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基础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政策和法律基础,勾画了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基础的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2.
林熙 《大众商务》2010,(10):291-291
灾荒堪称我国传统农业社会面临最大风险,因此灾荒救助也成为我国传统社会救济体系中的最大条目。我国传统灾荒救助方式多样,善于发动社会各层次的力量,同时形成了处理灾荒灾害的一整套救济思路和理念,是我国传统社会留下的宝贵制度遗产,值得现代灾荒救助防治工作借鉴。  相似文献   

13.
灾荒堪称我国传统农业社会面临最大风险,因此灾荒救助也成为我国传统社会救济体系中的最大条目.我国传统灾荒救助方式多样,善于发动社会各层次的力量,同时形成了处理灾荒灾害的一整套救济思路和理念,是我国传统社会留下的宝贵制度遗产,值得现代灾荒救助防治工作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张文君 《全国商情》2012,(11):45-46
中国城市医疗救助体系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政府部门和社会多方力量在医疗救助体系当中发挥重要功能,医疗救助旨在解决贫困人口中的疾患者的疾病问题,并对解决病贫恶性循环问题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城市医疗救助体系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尚存在诸多不足,需要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形势十分严峻,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救助主体单一,政府部门承担了绝大多数的救助责任,其它社会力量参与严重不足。本文分析了社会救助主体单一的原因,针对问题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地位,以企业、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等为补充作用的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救助的模式,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救助新机制.  相似文献   

17.
顺利回归社会是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遏制和预防重新犯罪的一项系统工程,随着我国司法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对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保护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发达国家的更生保护制度是出狱人保护的重要形式,在人道关爱、就业指导和生活救助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对预防再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分析发达国家更生保护制度存在的意义、形式与内容,对完善我国的出狱人保护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顺利回归社会是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遏制和预防重新犯罪的一项系统工程,随着我国司法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对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保护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发达国家的更生保护制度是出狱人保护的重要形式,在人道关爱、就业指导和生活救助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对预防再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分析发达国家更生保护制度存在的意义、形式与内容,对完善我国的出狱人保护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20.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解决城市改革转型时期的贫困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城市低保制度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然而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保障资金不足、社会参与程度低、救助方式落后等,针对低保救助问题需要进行城市低保的顶层设计,加快制定《社会救助法》、改变"一刀切"的转移支付方式、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实现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的无缝对接,以期完善社会救助"补短板、兜底线、织好网"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