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庆利 《魅力中国》2013,(16):33-33,34
死亡意识关系着人们全部的生命价值观念。从总体而言,中国文化先天就具有“乐生安命、轻生重死”的传统,儒家倡言“未知生,焉知死”,对死亡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死亡意识。西方传统的死亡意识以海德歌尔“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的理论为代表,认为“死亡意识贯穿于我们的全部生命过程”,“要在意识中清理出真实的死亡结构的死亡意识”,以此达到人的本真的存在。中西死亡意识既有差异性,又有互补性。从中西方传统的死亡理论中.都能找到建构现代化人格的死亡意识的资源,在当下现实生存状态中,有效消解人类与生俱来的死亡焦虑。  相似文献   

2.
于景春 《理论观察》2011,(3):157-157
在中学,随处可见“潜能生”。所谓“潜能生”,就是暂时成绩不好、有待成长、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原来曾被称为“学困生”,有的也叫“差生”。“潜能生”与“差生”相比.笔者认为该称谓比较客观,也很人文,这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暂时定位,也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的关怀。新课程教学基本理念要求,“潜能生”需要教师教育教学的“阳光”关怀。  相似文献   

3.
韩宝峰 《魅力中国》2012,(35):135-135
高校“双困生”是大学生中就业的弱势群体。因此构建高校“双困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对于做好“双困生”的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影响“双困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接着详细阐述了高校“双困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构建方式。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视角下,从高校“三困生”群体着手,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并面向“三困生”群体提出有效育人举措,以期帮助受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推动辅导员将资助育人工作落到实处,使受助大学生激发个体潜能,明确大学定位,树立人生规划,逐渐摆脱“三困生”状态。  相似文献   

5.
实话实说     
《中国老区建设》2009,(2):21-21
让我们对这种“包工头”教授现象坚决说不。惟愿教师能为“教”而忙,教师能为“生”而碌”!  相似文献   

6.
高校“三生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要把“三生教育”融入高校教育和生活中,融入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中,融入高校整个教学体系中,在高校建立全方位的“三生教育”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将“勘破生死”作为“学问”之“尽性立命”的根基,更将“舍生取义”提到“学者”之“知真行善”的高度。本文试从学问之求真、学者之至善、学理之尽美的终极角度,探讨王阳明知生死、行生死的理论与实践。王阳明对“生”与“死”的“知”与“行”,凸现了浙东学派“重利不轻义”或“义利并重”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牟洁 《中国西部》2012,(6):56-59
第一次接触“三生教育”是在2008年的初秋,作为一名心理健康老师,我开始担任起另外一个特殊的角色——“三生教育”专职老师,也开始了一段“三生教育”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
在海德格尔的视阈中,本真的生存基于对死亡的领悟:在意义的毁灭中将此在带到对“无”的畏中,此在在沉沦中唤醒,向终结存在,使此在先行到死,立足自身而本真地在世。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思为汶川大地震后的中国人民众志成城,重建家园提供了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0.
张筠  费耕  马君豪 《中国西部》2011,(23):73-75,72
2011年10月21日,“三生教育”大会在云南省昆明召开,会议进一步总结了“三生教育”实施近4年来取得的经验,探究“三生教育”的新思路、新办法,部署今后—个。时期“三生教育”的各项工作,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把“三生教育”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育这个女人天经地义的天职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对于职场女性来说面对“生”与“升”的问题时总是会有很多的迷惘。  相似文献   

12.
《沪港经济》记者:在我们的交流中。常听你说起“悟”,你怎么理解“悟”的含义呢? 谷庆:“悟”是人在提升自己认知水平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一个人的生活和事业,都是由大大小小的细节、事件和得失结果构成,而“悟”就是对自己的得失、成败的反、归纳,最后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刘欣 《沪港经济》2008,(10):64-64
《沪港经济》记者:在我们的交流中。常听你说起“悟”,你怎么理解“悟”的含义呢? 谷庆:“悟”是人在提升自己认知水平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一个人的生活和事业,都是由大大小小的细节、事件和得失结果构成,而“悟”就是对自己的得失、成败的反、归纳,最后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4.
鸟笼     
一位心理学家曾和乔打赌说:“如果给你一个鸟笼,并挂在你房中,那么你就一定会买一只鸟。” 乔同意打赌。因此,心理学家就买了一只非常漂亮的瑞士鸟笼给他,乔把乌笼挂在起居室靠近桌子的上头。结果出现的情况是,当人们走进来时就问:“乔,你的鸟什么时候死了?” 乔立刻回答:“我从未有过一只鸟。” 那么,你要一只鸟笼干吗。”  相似文献   

15.
高云龙 《东北之窗》2010,(18):26-28
城市“等级线”位于何处?从来没有什么规则明确写着中国城市的一线二线三线所划属的范围,倒是我们平时经常听到或也常附和着说一线城市有谁,二线有谁。城市是不断前进着的,我们通常所给出的说法是否准确呢?多数时候我们并不明白究竟是什么样的“线”隔开了城市群落,更是很少思考这“线”的界分点到底在何处。  相似文献   

16.
徐莉 《理论观察》2023,(1):128-131
“境界说”是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融汇中西美学的一个创造性美学范畴,为后世成事业、做学问者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与启示。2019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来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立德修身创作精品力作,并化用古贤哲的“境界”为自我的“无我”大境界,寄托其心系民族未来、情牵百姓民生以及关怀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大情怀大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境界说”也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非常好的示范与启示。我认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也应该具备此三种境界进行创作:“望尽天涯路”——超越“小我”追求讲好人民故事;“为伊消得人憔悴”——具备“大我”精神树好中国形象;“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抵达“无我”境界彰显东方智慧,贡献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7.
周娟 《魅力中国》2011,(21):376-376
“生本教育”的实施是当前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革命,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班主任必须充分认识“生本教育”赋予班主任角色的新内涵。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具体以“互助、合作式的竞争激励机制”为准绳,班主任从旁引导、培训、帮助,最终达到班级管理的自治。  相似文献   

18.
差生、潜能生、后进生这是对学习有问题学生称渭的演变,道出教育观念的改变。“差生”字眼刺人,伤人自尊;“潜能生”潜力且有,贵在挖掘;  相似文献   

19.
王建华 《上海经济》2014,(11):18-21
俗话讲:穷则思变,富而思进。“穷”与“富”是两种不同的状态,而在小同状态下产生的思想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胡适先生指出,时势生思潮,思潮造时势。对于时势总体状态的把握是思考的结晶,称之为“思”,将这一成果转化为改造推动时势的方法与途径,称之为“道”。  相似文献   

20.
“三生教育”既是—个哲学问题,又是—个人学问题,还是一个教育观的问题。“三生教育”堪称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