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阿兴  赵波 《北方经贸》2002,16(11):36-38
通过实证检验 ,我们发现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结构效率处于低效率状态。这与人为的产品差别化、研究开发投入低、产业资源整合不力等因素有关。加快汽车产业资产重组 ,改革国有汽车企业、优化零部件工业组织结构、建立汽车厂商退出机制等是优化汽车产业规模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张毅 《市场周刊》2005,(15):34-34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尽管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汽车产业不断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但制约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些因素依然存在,一是自主开发能力较弱,整车和汽车零部件都存在同样问题。二是汽车企业规模较小,汽车行业“散、乱、差”现象并未根本解决。三是产品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缺乏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商》2015,(42)
汽车产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汽车产业进入了起步阶段,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如今我国汽车产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也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汽车工业大国。然而由于发展时间尚短、工业基础较差、核心技术落后等原因,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美、日、韩等汽车强国。汽车产业想要取得发展,必须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然而我国汽车产业目前的规模经济性并不突出,存在着规模经济落后、市场集中度低、科技研发能力弱、自主品牌竞争力低等众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汽车产业实现规模经济性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汽车产业经多年发展,个别汽车企业具有一定的内部规模经济效应。通过SCP方法分析发现中国汽车产业也具有一定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但与西方国家比有一定差距。因此,一方面要推动汽车企业兼并重组,提高内部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产业集群,提升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汽车工业因为其强大的产业联动效应和高新技术的吸附性,使其一直被许多国家看作是发展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入世以来,国际贸易地位稳步上升。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尽管如此,中国的汽车工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体系中仍然主要以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制造与组装环节为主,出口汽车产品技术含量的国际竞争力还落后于发达国家。本文将中国汽车产业出口与世界先进国家进行对比,就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汽车产业发展与贸易政策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汽车产业在入世后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本文通过对我国、日本和韩国的贸易保护与汽车产业发展的实践分析,认为降低贸易保护程度有利于汽车产业和经济发展。我国应在贸易保护不断降低的同时努力提高国产汽车的竞争力,逐步缩短中国汽车工业与世界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武汉的经济发展因素和产业优势等内容,提出了将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相结合,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汽车产业集群,从而振兴武汉制造业。  相似文献   

8.
孙冉 《商》2013,(16):365-365,335
十堰是东风汽车公司的摇篮和发源地,拥有全国最具实力的汽车技术研究院和中国最大汽车配件交易市场。十堰市汽车产业已形成以中重型货车、客车、微型车、专用车和零部件协作配套为主体的汽车工业体系,为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雄厚的实力,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十堰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与十堰市汽车工业规模极不对称;出口集群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不突出等原因制约了其对外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入世后,我国汽车工业将在一个全新的空间发展。最明显是汽车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入世后,汽车工业长期依靠行政手段所不能解决的遗留问题会因为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经济规律得到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散乱局面将发生根本性改观。国产部分汽车将能够扩大出口。虽然中国的汽车行业中的轿车技术与国外一些发达汽车行业比较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中国的中型卡车等汽车类型规模比较大,技术水平不低,特别是中国的"二汽"现已进入"世界三大卡车厂"之  相似文献   

10.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智  周勇 《商场现代化》2006,(2):187-188
汽车产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具有规模效益与强关联度等特点,其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总体发展形势。目前,我国的汽车工业总体处于成长期,在加入WTO后,我国的汽车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世界汽车巨头的严峻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我国的汽车产业起步于建国初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了产业关联度大、资金积累能力强和就业人口多的特点。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财经界》2001,(8)
入世后,我国汽车工业将在一个全新的空间发展。最明显是汽车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入世后,汽车工业长期依靠行政手段所不能解决的遗留问题会因为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经济规律得到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散乱局面将发生根本性改观。国产部分汽车将能够扩大出口。虽然中国的汽车行业中的轿车技术与国外一些发达汽车行业比较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中国的中型卡车等汽车类型规模比较大,技术水平不低,特别是中国的"二汽"现已进入"世界三大卡车厂"之  相似文献   

12.
个人汽车信贷消费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汽车消费成为国内消费需求的一大亮点。然而,因汽车价格过高、税费负担较重、金融服务滞后、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影响,汽车消费规模与汽车业发展规模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个人汽车消费水平相比,差距更大。为扩大内需,我国政府需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提高个人汽车消费需求规模与水平,拓展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的发展空间,同时提高汽车产业在发展经济中的贡献份额。  相似文献   

13.
汽车工业是具有高度关联性的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以奇瑞为代表的安徽汽车产业快速崛起,对安徽经济和我国民族汽车工业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利用有关资料,对安徽汽车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固定资产折旧系数、直接劳动报酬系数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汽车产业在安徽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产业的相互关系,以期为促进安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齐洪华 《商场现代化》2007,(35):352-353
中国汽车产业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起步,经过50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初具规模,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还不具备成为世界汽车制造中心的规模和水平。目前,我国汽车产业正面临有利的市场条件,我们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我国汽车产业具有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选择正确的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向世界汽车制造中心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5.
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汽车产业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讲,汽车零部件的价值占汽车工业价值链的一半左右。一个国家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全球汽车工业价值链的地位决定了该国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强弱。中国和印度同属于"金砖国家"之一,两国均把汽车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近年来,两国汽车业在全球汽车业的  相似文献   

16.
《商》2015,(21)
中国目前仅是汽车生产和消费的大国,并不是汽车强国。为研究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及中国汽车产业升级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借鉴汽车强国的成功经验,得出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对策和建议,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汽车产业升级的概念、必要性、影响因素、模式和路径的回顾和研究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汽车产业取的了迅猛的发展.汽车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使其他产业形成了巨大的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为国家带来了巨额的税收收入.而税收政策作为国家调控市场的重要杠杆,对汽车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安徽省汽车工业展现出稳中有快的发展态势,现已成为安徽省重工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产业总产值、总体发展状况、产量增长速度等多方面分析了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安徽汽车产业存在的规模经济较小、市场集中度不高、市场份额低等问题。另外,通过分析安徽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提出了对安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些建议,即运用产业经济学知识通过产业集群挖掘发展潜力,这些对策建议对安徽省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前,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潮流与趋势。汽车产业作为安徽省的支柱产业,在当今大力呼吁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未来势必要走低碳发展的道路。安徽汽车产业存在着整体规模偏小、研发能力不足、研发人才匮乏、政策引导与支持不足、新能源汽车发展受到制约等一系列因素,阻碍了其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旨在围绕这些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促进安徽汽车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振 《国际市场》2002,(1):18-18
社会上一直有一种理论,认为汽车工业应当像国外那样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以规模带动整个汽车产业效率和效益的提高.真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