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教材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教材编写者专业素养不够、缺乏行业实践经验等原因,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存在选题重复、不成体系,内容脱离工作实际、实践性差,形式陈旧、缺乏创新等问题,应通过发挥旅游专业指导机构的管理作用,校企共同开发教材,师生共同完成立体化教材建设工作等途径推进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建设。  相似文献   

2.
以就业为导向拓展旅游专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力探索高职高专旅游专业以就业需求为导向,通过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优化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等途径,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高,拓展旅游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3.
专业思想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系到学生专业思想稳定和学习发展问题。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入学专业思想教育内容,但却不够深入,专业思想教育存在不少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在为区域行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上遇到了瓶颈;旅游管理专业思想教育应重视教师的业务素质、持之以恒、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渗透到三年的教学中,为行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必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教育总体上发展较快,但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明确,专业知识结构缺乏核心竞争力,教学模式和就业期望存在差异,毕业生总体上就业率较高,但专业对口的流失率尤其是景区就业的流失率较高。因此,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应重视与旅游业适用人才培养的对接,明确本、专科教学层次的定位,强化专业特色定位与课程设置的对应性,引导学生制定好职业规划,做好教师储备与教学结构调整的工作,重视实践性教学,构建学校-职能部门-旅游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与专业实践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5.
全球金融危机对旅游业发展及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带来广泛冲击,旅游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旅游专业社团在学生综合素能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社团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就其发展状况、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借此提出旅游专业社团培养学生素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素养是人们从事某一职业应具备的符合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包括旅游职业意识、旅游专业素养、旅游人文素养和旅游应变素养,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要从课程设置方面、课堂教学方面、营造氛围方面和职业实践方面进行提升。  相似文献   

7.
高校旅游专业的发展与旅游专业学生在本行业就业预期密切相关。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借助逻辑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发现,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受到教育因素、旅赫行业、旅游企业和自身的影响,其中课程设置、教师表现、企业评价、人际比较、就业压力和生源地等对学生就业影响较为显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等旅游教育是面向和服务于旅游产业,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专业教育。近年来,随着江西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江西的高等旅游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高等旅游院校无疑是培育高素质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的智力基地。但由于旅游教育专业设置分散,师资整体素质不高,教育产品结构不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等诸多原因,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因此,加快调整、改革、优化和创新高等旅游教育成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且具有前瞻性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培养财经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高等院校财经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更不容乐观。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应该成为培养创业人才的摇篮。大学生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对高等院校财经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发挥财经专业优势,丰富创业教育内容,是培养财经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能力本位教育提倡能力本位价值观,重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高职旅游英语教育在输送区域人才方面忽视了大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教材目的性不强、教学模式俗套、教师专业素养良莠不齐、教学考评方式单一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四种解决策略:凸显能力本位,更新材料内容;突出大学生实践,教法多样化;倡导“双师型”教师,加强教师专业素质教育;以生为本,考评方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11.
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职业心理素养严重缺乏,就业力持续弱化。这主要与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力培养重视不够、课程设置和学生评奖评优制度不合理等因素有关。应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素质咨询教育及社会实践拓展教育方面强化高校非专业素质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作用;将非专业素质教育纳入高校整体规划,健全非专业素质教育组织实施体系,改善高校大学生考评体系,持续提升大学生就业力。  相似文献   

12.
"两创"战略的提出为人才培养需求确定了新的发展方向。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形势下也从"应用型"定位向"创新型、复合型"定位转变。新型人才要求具备更广泛的知识结构基础、更精深的前沿研究和更全面的素质拓展。旅游实践教学是旅游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也是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从实证角度出发,深入论证和思考旅游教育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中国旅游教育事业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3.
现代旅游业的国际化需要大批具有丰富行业管理经验的应用型、外向型人才.美国教育专家多尔的建构性4R理论为解决我国高等旅游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分析4R理论的基础上,对10多个国家及地区旅游专业硕士课程进行比较研究,并以西安外国语大学为例,结合其办学特色,从国际化、应用性、职业化人才培养视角,探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课程建设问题,以期使课程结构体系及内容符合市场要求.并随着旅游教育目标群体及教育者群体多样化拓宽,使高等旅游教育大众化走向完善,实现就业意义上的“供给创造需求”。  相似文献   

14.
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学生难以接触到企业的核心技术部位,校内模拟实训缺乏真实的企业环境,毕业生缺乏用人单位所期望的综合职业素质。校内实习公司兼具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属性和学校的教学属性,是有别于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模拟实训的第三条通道。调查分析显示,校内实习公司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职业思维、职业成熟度、择业效能以及就业质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怎样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已成为我们必须深思的一个问题.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引入势在必行,其中,以工作过程为指导的项目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方面显示出其明显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理性认识基础上,对项目教学的优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给出了运用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设计.  相似文献   

16.
“跨界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校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引导下,学生存在综合素质偏低,实践能力较差等情况,这直接导致毕业生在校所学习的内容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严重脱节,使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幅下降.近年来,“跨界教育”理念认识得到逐步确立;使“跨界教育”逐步成为学习社会化教育体系和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教育教学模式.通过“跨界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实施,培养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其多元智能理论中,重新审视当今的教育,使现今教育视觉、人才培养方式更为科学和全面。旅游院校提出了"培养旅游能人"的目标,提出了行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要实现这个目标,音乐智能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和内容。通过音乐教育课程的实施,使音乐智能在"旅游能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把音乐教育课程正式纳入到学校各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创新课程,办出特色,以培养出旅游行业中真正的能人。  相似文献   

18.
以沈阳工程学院的“工程教育、职业取向”为指导思想,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现行模式为基础,借鉴其他院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专业为教学实践对象,探索并构建了基于“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教学改革模式.通过“企业深度参与”和“行业标准”以实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具体化;通过引入“工程过程”以实现“CDIO工程教育”的具体化,再辅以“案例项目”“情境教学”“虚拟团队”“大报告”和“量化评价标准”等实践活动,把“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内涵真实地落实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工科院校的工程教育实践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导游基础知识相关类课程是旅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打下基础,必须在教学中贯彻和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精神,高等职业教育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本文以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为指导,在分析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十对接”模式,并进行探讨和分析,为在新形势下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些许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