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懿 《生产力研究》2007,(10):73-74
人才机制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文章从人才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创新等五个方面,对人才机制创新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2.
白琦瑞 《生产力研究》2006,(12):104-105
人才机制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必须从人才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创新和人才成长环境创新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3.
"创新"我国人才创新能力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才创新能力建设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创新"人才创新能力建设,具体表现为在宏观层面上要通过文化创新、教育创新和社会创新为人才创新能力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微观层面上要通过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组织创新为人才创新能力建设来塑造内在动力机制.创新应成为全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让创新活力竞相进发,创新人才充分涌现.  相似文献   

4.
一、理论先导,推进人才工作的理论创新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人才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人才工作的理论创新,必须牢牢把握三个环节:一是必须认真学习毛泽东人才思想、邓小平人才理论、党在新时期新阶段制定的人才工作方针政策和全国、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用党的人才思想和人才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当前人才工作的理论探索与实践.通过人才理论的探索与实践,建立和完善适应新时期新阶段所需要的人才理论体系.实践基础上的人才理论创新是党的人才事业不断发展取之不竭的源泉和动力.通过人才理论创新推动人才工作的思路创新、体系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5.
为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原始创新人才的发展,以334份我国原始创新人才政策相关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厘清不同阶段原始创新人才政策的演进特征和网络关系,并据此提出强化原始创新人才政策体系顶层设计、完善原始创新人才的法律制度体系、加强对原始创新人才的政策针对性以及优化原始创新人才的政策协同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创新创业人才是指黑龙江省产业提升所需的既重创新又重创业的人才。目前,由于缺乏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使黑龙江省创新创业人才严重流失、高层次人才缺乏,从而使以用为本的人才发展趋势与人才环境产生距离。深圳、东莞等发达地区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环境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为此,黑龙江省应该加大创新创业人才扶持力度,积极优化创新创业人才环境,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多种措施构建一套激发科技人员献身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7.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灵魂,但创新人才资源的稀缺特性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率。人才共享是解决创新人才匮乏难题的有效途径,但容易引发创新成果归属、权益分配和无形资产流失等诸多问题,制约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创新人才共享。通过分析传统人才共享模式的利弊,探求了适合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创新人才共享模式。并提出科学划分创新成果的归属、合理分配创新成果权益、强化共享人员保密义务等具体的完善建议,为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人才共享、实现产业技术革新目标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发展和体制变革,新时期的科技创新人才在政治理想、学术道德、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出现了新问题,急需榜样的示范与引导。在分析雷锋精神时代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雷锋时代精神内涵与科技创新人才特质的契合,认为应该用雷锋爱国精神指引科技创新人才坚定政治信念,用诚信精神指导科技创新人才完善学术人格,用钉子精神教育科技创新人才潜心钻研科技,用进取精神激励科技创新人才勇于创新实践,并以此推动科技领域学习雷锋精神活动的常态化,丰富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途径,引导科技创新人才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当代拔尖创新人才价值观具有多元、矛盾、自主、实用的新特征,把握拔尖创新人才价值观的正确方向,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引领拔尖创新人才价值观转型。具体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素质培养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与拔尖创新人才认同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与拔尖创新人才主体作用发挥相结合,从而实现引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高校知识创新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和出发点,高校各类科研创新人才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所以高校人才聚集的状况及效应会影响知识创新水平。文章在探讨高校人才聚集效应、高校知识创新特征基础上,分析了高校人才聚集对知识创新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数据结构模型验证两者的关系,得出高校人才聚集对高校知识创新的影响大于高校投入对知识创新影响的结论,高校要重视人才聚集效应的发挥,实现知识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正日益成为吸引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分析了江苏省常州市海归人才创新创业的现状,剖析了海归人才创新创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样本探讨了促进海归人才创新创业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其它地区的海归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协同创新网络和人才集聚效应是影响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但已有文献很少对协同创新网络、人才集聚效应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进行研究。基于太原市168家科技型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验证了协同创新网络、人才集聚效应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协同创新网络对人才集聚效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协同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人才集聚效应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人才集聚效应在协同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企业的生命在创新,创新的动力在人才。企业不仅要善于培养、吸引、使用人才,而且要设法留住人才,若要留住人才,就要创新用人机制。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在内部管理机制方面创新。  相似文献   

14.
程春生 《发展研究》2009,(11):60-62
良好环境是充分发挥创新人才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要遵循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体制机制,用机制激励人才;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和完善保障制度,在实践中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因此研究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创新创业人才是我国当今的一个重要工作。在创新创业人才和人才供应链管理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我国不同地区样本的18个指标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原理,通过SPSS19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取主成分并进一步界定其涵义,构建出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管理模型,包括循环式创新创业人才支持服务链、创新创业人才专门性产业拉动力、成果性人才培养和无缝式人才对接,并提出相关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正日益成为吸引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分析了江苏省常州市海归人才创新创业的现状,剖析了海归人才创新创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样本探讨了促进海归人才创新创业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其它地区的海归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是社会转型时期实现“十三五”规划、推行“人才+”模式的重要瓶颈。以全国享有创新型人才称号的群体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06位人才为样本,借助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多角度问卷调查和多层次数据分析,发现“六重六轻”的人才培养问题。在调研基础上,结合人才培养现实,指出当前阶段人才培养中缺乏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整体平台、创新人才服务机构和创新人才合作平台,缺乏战略性产业链专项人才工程,境外培养渠道少等困境。为此,提出树立“大人才”观念,成立创新人才服务中心和创新人才工程评测研究院,研发设计创新人才工作平台和管理、服务平台,完善培养经费申请、发放、使用和监督制度,设立战略新兴产业链创新人才工程项目,加强境外培训项目合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生态学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开发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现代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人才与环境关系这一新的视角研究创新人才开发路径问题。通过建立创新人才开发的生态学模型,从内部环境、边界、外部环境3个角度考察其对创新人才开发的影响,进而从系统和整体角度探讨创新人才开发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人才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与开发模式,即:政府支持、高新园区集聚和高校培养开发并重的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及开发模式,为城市科技创新人才的管理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力军,高层次创新人才更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宝贵资源,如何通过薪酬设计激发人才创新动力进而促进企业盈利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理论,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薪酬与公司盈利均衡模型,采用非线性多元回归方法,利用1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薪酬、公司盈利以及其它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高层次创新人才薪酬与企业盈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层次创新人才薪酬总额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盈利同方向变动,随着高层次创新人才薪酬增加公司盈利能力也将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与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对公司盈利的影响与企业成长性显著相关,企业成长性越高则薪酬差距对企业盈利的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