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海航 《生产力研究》2008,(22):105-106
20世纪末期日本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令人关注的工人"过劳死"现象。日本社会对此及时采取了相应的预防与救助对策,日本政府也及时在相关立法中出台法律规定,预防与控制"过劳死"现象的进一步发生。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期,并且已经有工人"过劳死"现象的发生,但我国尚缺乏具体的社会对策与法律对策。因此,日本的经验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晓波 《经济纵横》2010,(10):60-62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从王均瑶、陈逸飞到单亮、胡新宇,可以看到"过劳死"已经成为威胁劳动者身心健康的罪魁祸首,特别是对于具有高学历和高收入的知识型员工。据《韩国经济》报道,目前中国每年有超过60万人死于过度劳动,其中知识型员工占七成左右,而且"过劳死"还有逐步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法律制度和防范机制来对这种现象加以干预和控制,降低知识型员工过度劳动的死亡率。"过劳死"最简单的概念解释就是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9,(12)
近些年来,我国劳动者过劳死的新闻常见诸报端,可见过度工作对劳动者的危害不容小觑。但是我国尚未有明确的法律对"过劳死"一词进行定义,也尚未有将因过度工作导致死亡的事件判定为工伤的先例。相较于此,日本社会过劳死现象严重,日本学者对过劳死的研究时间长、范围广、程度深。文章通过对日本社会过劳死问题的研究进行归纳分析,希望总结日本成功的经验,实现对我国过劳猝死职工的工伤认定和救济,呼吁中国社会关注劳动者的过劳问题,采取措施预防过劳死,保障中国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朱静 《经济咨询》2005,(3):39-41
近年来,我国关于“过劳死”的现象频频发生,“过劳死”成了一个热门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是“过劳死”呢?目前我国尚未对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本根据现实生活中的“过劳死”事例,结合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研究成果,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给“过劳死”下一个定义。所谓“过劳死”即由于长时间过度劳累而造成的突然死亡。  相似文献   

5.
最早的过劳死这个名词和症状都是从日本发现的,日本也是10多年前才承认过劳死是一种疾病。现在日本每年都有1万多人过劳死,而且我跟踪发现,大多数过劳死都是白领,蓝领工人很少会过劳死。而且过劳死有一个特点,都是自己心甘情愿地加班加点。猝死之前其实是有大量征兆的,但这些人的投入性太高,所以没有能够注意到这些征兆。  相似文献   

6.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中国劳动合同法律制度中的核心内容,学界对劳动合同解除有不同的理解。以《劳动合同法》为中心,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解除、劳动者单方解除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三个方面对中国关于劳动合同解除的法律规定作了具体的分析;最后从经济补偿金与赔偿金制度的角度对劳动合同解除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经济补偿进行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9,(2)
我国大量出现的"过劳死"案件引发了人们对于"过劳死"法律救济的研究。明确"过劳死"的法律责任性质才能够进行有效的法律救济。"过劳死"的法律责任既有侵权责任的性质又有工伤责任的属性,两者发生竞合时可以择一主张。我国对于"过劳死"的法律规制存在不足之处,"过劳死"的预防机制不健全、违法认定标准过于单一、补偿机制缺失以及"过劳"康复制度尚未建立。所以,我们应该完善"过劳死"的法律救济路径,从而构建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瑞芬 《经济纵横》2008,(12):48-49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员工普遍的压力增大。身体健康状况大不如前,知识型员工过劳死的消息时有耳闻。与此同时。工作倦怠,工作一家庭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也逐渐被社会所关注。于是,解决员工工作以外压力造成的工作效率下降,员工流失率升高.士气低落等问题.越来越多引起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劳动合同法>的通过有利于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大大推进了对劳葫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但也对企业用工成本带来了影响.本文分析了<劳动合同法>立法宗旨及其对企业用工成本的影响,同时给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一些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0.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因其偏向于劳动者的立法本意造成用人单位在管理上非常被动,迫使用人单位对自己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大篇幅的修订,同时也促使用人单位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但用人单位在修订规章制度时都遇到了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