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建铭 《经济师》2004,(3):195-196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推进农村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城乡统筹的最佳选择。发展农区畜牧业则是实现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农业区应把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作为城镇化的依托产业 ,加紧建设畜牧农业 ,加快发展畜产品加工业 ,加大对畜牧业的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2.
在推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大力培植产业集群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产业集群通过为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提升城镇竞争优势和经济实力、促进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量.城市因规模经济而集聚,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村劳动力;产业集群也能够显著提高产业竞争力,进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优势.伴随着第业集群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级化和合理化方向转变,城镇集聚经济得以实现,城镇化进程就你得以加快.  相似文献   

3.
邢台市为了实现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设立了工业集聚园区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载体,这使得当地的经济有了很好发展。本文主要讲解了产业集聚的发展,产业集聚的效应及内涵,分析了产业集聚与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产业集聚使得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解决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及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及经济方式的转变,公共财产的集聚等进行很好地讨论,此外本文还对城镇化建设中的产业集聚的发展做了很详细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城镇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赵玉红  陈玉梅 《经济纵横》2013,(1):54-56,124
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并在市场配置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但目前城镇化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如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面临发展模式粗放、产业发展推动力不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受阻等问题。因此,促进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必须转变城市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升级、改革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问题。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乡统筹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是未来城镇化建设方向。政策的制定要关注和促进要素流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提高要素利用效率等,保证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常态下,县域新型城镇化需要走产业创新、城乡统筹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创新驱动在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可持续发展、城镇和农村幸福指数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创新驱动对城镇发展的支持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应通过完善与县域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信息化与县域新型城镇化融合机制、加强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创新和创新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等措施,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1.加快城镇化建设,壮大县域经济。城镇化建设必须首先致力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利用要素聚集形成规模效益,可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必须注重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有支柱产业,才能有规模经济效益。发展、壮大城镇企业根本出路在于推进科技进步和品牌创新,这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做大做强企业规模的根本途径。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要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必须着力抓好科技进步和品牌创新。同时,在选择城镇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7.
王先锋 《经济学家》2004,(4):118-120
农村城镇化理论主要概括为农村向城镇转移型、城镇向农村扩张型和农村内生型;这三种理论主要是解决大都市、城乡一体化和小城镇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的理论含义。而“飞地”型城镇理论则是分析研究一种周围都是不发达的贫困落后地区中的经济发展地区,这种特殊的被称为“飞地”的地区由于拥有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并被人类开发利用产生一种具有增长极作用的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创新型产业,导致这一地区城镇或城市的飞速发展,从而使农村逐步向城镇过渡的一种现象。它解决的是具有“飞地”性质的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城镇化的…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农民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祥来 《生产力研究》2004,(3):43-44,183
城镇化与农民增收是一致的。当前我国城镇化存在将城镇化理解为城镇建设过程 ,政府推动替代市场机制 ,各自为阵 ,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发展规划等误区。现行的农地制度、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是导致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利的主要因素。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选择循序渐进的多元城镇化推进战略 ,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通常指人口由乡村地区向城镇地区集中或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成熟的城镇化事实上是以满足人的需求和回应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但是,现实的城镇化进程需要面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负荷加重、劳动者素质提升和权益保护问题、农业安全和农业现代化的土地和人力资本瓶颈问题、社会支出财政预算压力加大、城市公共管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要路径,探求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促进就业为前提选择城镇化路径和进行产业发展规划,以城乡一体化保证农业安全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基础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提升城镇化质量,以户籍制度和公共管理制度改革保证城镇化成果。  相似文献   

10.
产业簇群的发展与城镇化互动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产业簇群发展促进城镇化,城镇化又促进产业簇群发展,两者相互促进是互动关系的实质.产业簇群与城镇化互动的内在动力是竞争力,产业簇群借助城镇化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城镇化借助产业簇群进一步增强城镇综合竞争力,两种竞争力相互促进产业共振效应.在产业簇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中,政府制定相应的户籍及流动人口政策、生产要素政策、城镇规划与土地规划政策、金融财政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  相似文献   

11.
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口向城市集中以及产业的非农业化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城镇化乃至城市化对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宏观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具有重要作用,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是互相促进的作用,二者不可偏废.工业、农业和城镇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同一个问题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农业发展占据着启动全局的特殊地位;我国城市化的合理道路是区域型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同发展,形成层次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城市网络;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灵活的经济政策与制定合理的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龙川县为例,实证分析了山区的非农产业、工业、服务业与乡村城市化的关系,揭示了山区产业与乡村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偏差,进而提出了山区产业与乡村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政策需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玉华 《经济地理》2001,21(2):218-222
新时期中国城镇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同时,由户籍制度与依附其上的各种不平等关系以及国家的就业政策等造成的巨大的城乡就业压力,不仅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同样阻碍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作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国家调整产业政策的同时,消除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认识中的一些误区,重新认识劳动密集型产业,真正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政策与城镇化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城市化进程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武汉市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各乡镇、街道1949~2002年户籍人口统计资料,对武汉市城市化历史进程、现状、市内城市化差异进行综合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1949~2002年,武汉市城市化进程曲折缓慢,武汉市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就业水平,城区与郊区之间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变"在控制中发展"为"发展中控制"是武汉市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文章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和相关的理论进行了说明,然后介绍了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的经验,报告了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和部分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实践,认为我国目前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经济发展、城乡收入、城乡居民的储蓄等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也在上升,但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城市的发展远远快于农村的发展,城市和农村地区差距仍然很大等,文章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文章认为,只有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才能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城镇化质量,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经勇 《经济经纬》2006,(1):101-104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指出,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这就进一步深化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新思路,深刻揭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实质。这种“特色”集中表现在它是同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7.
东北老工业基地以矿产资源开发与重化工业基地建设促进城市化的道路使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而城市化的推进又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综合性举措。在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城市化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集聚、优化大城市空间结构与促进产业升级、城乡统筹规划与大都市区建设、培育城市群与提高区域竞争力、建设新型城镇与促进新产业发展、城市职能的外向化与区域对外开放等城市化机制,并提出了建设都市区、促进城市职能升级、优化开发区、推进城市整合、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等城市化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发达地区产业加快向内陆地区转移,县城城镇化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新契机。基于对广东省云浮市的县域经济调查,在县域地方政府行为视角下,分析产业转移对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分析表明,在财税最大化和县域主体功能区实践下,县级政府倾向于发展大型资本密集型工业、建筑房地产业,在空间上则表现出向县城和少数重点镇集中的趋势。产业转移为县域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动力,以县城为主导,以重点镇为支撑的县域城镇化格局开始形成,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外出回流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但资本密集型产业限制了对人口的吸纳,不利于人口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化、城市化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秋成 《经济地理》2005,25(3):329-332
辽宁的重工业对其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但1970年代后期以来,辽宁工业化率特别是重工业比重随经济体制转轨和国企改革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相反,人口城市化率则在经历了1960、1970年代的下降后重现生机,持续上升,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由同向变动逆转为异向变动。文章通过对辽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考究,探讨了其工业化、非农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辽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认为中长期内我国经济增长仍是工业占有主导地位,城市化进程仍需要一段时期。但在我国经济增长短期却发生了增长动力的变化,第三产业已经超越第二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格兰杰因果检验也同时表明,第三产业将逐渐替代第二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