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的旅游业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与国内旅游强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旅游业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本文针对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提出了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应采取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旅游业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模式的转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建梅 《现代财经》2003,23(11):58-61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的依据,阐述了该模式对我国旅游业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市场主导将是我国旅游业未来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自从"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确立以来,我国旅游业取得了重大发展.实践中尤其在旅游产业市场化进程中,旅游行政管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对政府在旅游行政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据此,从战略层面、操作层面和保障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内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新的旅游观取代传统的旅游观,这是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旅游扶贫"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9  
刘向明  杨智敏 《经济地理》2002,22(2):241-244
无论从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来看,我国中西部地区都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独特的优势。因此,许多地方政府实行旅游扶贫的政策,十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今,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中央要求中西部地区努力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这种新的经济形势下,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旅游扶贫”呢?本文从怎样理解“贫困”;旅游扶贫是否一扶就灵;旅游扶贫与政府的关系;旅游扶贫与可持续性发展;旅游扶贫与创新等五个方面对贫困地区如何发展旅游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李茹 《经济论坛》2003,(18):67-67,70
一、旅游业正在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旅游业作为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新兴产业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这是现代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而呈现轻型化的必然结果。我国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同时,我国地大物博,自然旅游资源也可与世界各国相媲美。这为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审时度势,及时制定了一系列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充分调动了各地旅游部门开发旅游资源的积极性,并在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巨额的资金予以支持,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旅游…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是环境依赖型产业,在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旅游业也必须转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发展模式。文章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根据系统性、典型性和科学性的原则,从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旅游企业、政府、游客、社区居民等四个维度构建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四川生态旅游业与政府的主导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部大开发这一新的历史机遇,把旅游业推到了四川产业优势支撑点的重要地位,而日渐兴起不断“升温”的生态旅游需求,则为四川生态旅游的开发、从而促进四川旅游业向全面、多形式的纵深发展注入了新的助推力。为使四川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历史必然,是政府受托经济责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而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仍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与其他国家的较成熟的绩效审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在相关审计人员的素质、技能上,尚未达到政府绩效审计的要求.因此现阶段应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当前审计工作人员素质与技能,以适应政府绩效审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旅游业发展研究——以平顶山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分析,指出了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旅游业发展的最佳时期是资源型产业成熟繁荣期.由此提出了平顶山市只有采取政府主导、城市形象塑造、打造旅游精品和科学营销的发展对策,才能使旅游业成为推动平顶山市转型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保持与旅游开发系统的复杂性,基于旅游感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共生特征和发展机制的研究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手段。因此,在借鉴对遗产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自身的特点,基于旅游者对其真实性的感知,并进一步探讨在非物质文化旅游中真实性感知对旅游满意度是否产生影响,验证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感知,通过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与旅游开发的共生机制,确立政府制定政策和完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杨兴柱  吴瀚  殷程强  胡姗 《经济地理》2022,42(1):199-210
多元主体的利益协调关系到旅游地治理网络稳定性,多元主体参与旅游地治理已构成旅游社区研究的重要命题。研究发现:千岛湖核心景区和边缘景区的旅游发展状况、治理结构和治理困境呈现出明显差异,政府管理部门是旅游地治理网络的关键行动者。中心湖区形成政府"管委会—国企"治理模式,核心问题是政府与市场治理不协调;进贤村形成整体租赁治理模式,核心问题是旅游市场开发与社区利益和生态环保冲突;屏湖村形成社区主导型治理模式,核心问题是治理结构缺乏政府与市场指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千岛湖旅游地包含"政府、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媒体""五元主体"参与治理模式概念性框架和可持续发展治理网络图,以期为千岛湖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陈习琼 《经济研究导刊》2012,(19):152-154,171
乡村旅游是当前旅游研究的一个热点,发展乡村旅游对加快推进旅游资源丰富但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脱贫有着现实的意义。采用SWOT分析方法,立足于云南区域实际,对其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探讨基于上述认识的开发策略,可对有关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郭清霞 《经济地理》2003,23(4):558-560
旅游扶贫中存在有将旅游扶贫简单地等同于旅游开发、旅游扶贫开发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把陋习当作特色来开发和只关注眼前的效益等问题。科学的旅游扶贫开发应使旅游扶贫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扶贫功能,是在政府扶持和引导下,以地方特色为生命,农民唱主角,实现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双赢。  相似文献   

15.
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耦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兆峰  余含 《经济地理》2012,32(7):165-171
张家界旅游通过聚集机制——旅游资源禀赋及特色、政策驱动、产业结构升级、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扩散机制——城市生产要素外溢和相对落后产业外迁,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同时,小城镇建设通过产品创新力、设施支持力、消费驱动力和形象引导力来促进张家界城市旅游效率的提升,从而促进张家界旅游业的发展。研究发现张家界旅游和小城镇建设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并提出张家界市耦合发展对策:要深化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城镇建设发展;增加要素投入规模,以完善的城镇综合服务促进旅游业发展;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通过旅游业推动城镇建设发展;加强政府主导,促进张家界市城镇化和旅游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郝文军 《时代经贸》2007,5(4X):101-102
沈阳市作为东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会展旅游现状与其在全国的地位不相符。沈阳市只有明确会展旅游定位、借鉴会展旅游发达城市经验、发挥政府功能和作用、建立会展旅游企业集团、培养会展旅游专业人才,才能提高沈阳市的会展旅游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17.
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给经济社会带来了积极效应,但是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以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博弈关系研究为出发点,以政府和旅游企业作为博弈主体,通过引入政府的生态环境治理奖惩制度,并且结合模型求解和仿真实验进行博弈分析。研究结论为:一是旅游企业转型成本和收益之比决定其绿色转型的决策意愿;二是政府的环保监管决策主要基于监督成本与污染处罚收益之比;三是政府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博弈是长期的,双方最终的选择策略与其最初策略密切相关。基于上述结论,文章建议作为发展和环保博弈的推动者,政府部门要着眼制定长远政策,加快建设健全奖罚结合的机制,帮助和引导旅游企业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旅游业界、政府和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然而由于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开展时间不长,在研究内容上更多的是乡村旅游概念的阐释、乡村旅游开发意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等的探讨,在研究方法上较多地与地理学相结合,研究内容的狭窄与研究方法单一,缺少对乡村旅游较深层次的研究,显然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拟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城市夜旅游悄然兴起,不仅拓宽了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而且对提升城市旅游品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合肥市应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突破制约因素的束缚,从发展规划、产品开发模式、政府推动等角度全面筹划夜旅游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广瑞 《经济管理》2020,42(5):195-208
“过度旅游”对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的负向影响。人类旅行与旅游活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2000年前后,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或开始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发展的各种影响——经济的和非经济的、积极的和负面的——都在不断扩大。从总的趋势而言,当人类旅行与旅游活动人数规模、访问区域、增长速度和影响较小的时候,对旅游发展的反对声音多局限在特定地区、时段和人群,但随着旅游规模扩展与速度逐渐加快,“拥挤度”加大的情况下,反对的声音则越来越强烈,甚至开始从情绪上反对转变成社会行动。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后期,“过度旅游”开始变成一种“全球关注”,关注的群体由最初的旅游目的地居民扩展到学术界、国际旅游机构、旅游业界、国家政府相关机构以及各类媒体,旅游者本身也参与其中。这一关注在2018年形成高潮,“overtourism”正式被英国《牛津英语词典》选入当年的年度词汇。于是,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过度旅游”现象,并以不同的方式确定其含义,评估其影响,探讨产生的原因和谋划应对策略与行动。尽管对“过度旅游”现象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多分歧,政府、业界、社会乃至旅游者对待这一现象的态度大相径庭,但毕竟这一现象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因此,了解和研究这一现象,探讨其发展趋势,应当是旅游相关学术机构的责任。本文旨在为对“过度旅游”现象的来龙去脉做一个初步的梳理,以期推进我国学术界关注这个“全球关注”现象的研究,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也许“过度旅游”在中国尚未成为严重问题,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非常必要的。更何况,在全球更加开放,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一个遍及全球的问题,恐怕中国也很难独善其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