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发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从单峰状逐渐演进为双峰状,趋同文献把这种现象称为双峰趋同.该文采用数据包络法(DEA)把我国30个省区的增长归因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技术转移(效率提高),探索我国省区增长分布演进的机制,发现物质资本主导着我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而且该发现是相当稳健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徐现祥  舒元 《经济学》2004,3(3):619-638
本发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从“单峰状”逐渐演进为“双峰状”,趋同献把这种现象称为“双峰趋同”。本采用数据包络法(DEA)把我国30个省区的增长归因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技术转移(效率提高),探索我国省区增长分布演进的机制,发现物质资本主导着我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而且该发现是相当稳健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趋同分析   总被引:63,自引:2,他引:63  
Lucas(1 988,2 0 0 2 )一直强调城市具有不同于国家、省区层面上的经济增长特性 ,但为现有的有关文献所忽视。本文采用趋同分析的标准方法 ,就我国 2 1 6个地级及其以上城市展开讨论 ,结果发现 ,与我国省区趋同模式不同 ,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存在δ趋同和绝对β趋同 ;从趋同机制上看 ,我国城市层面上同时存在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所强调的趋同机制。本文的发现是稳健的 ,且有助于对我国地区差距的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双高型区域广东、山东、江苏和浙江四个省区1996~2007区间的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分析发现:(1)全要素生产率、物质资本存量、无差别劳动、一般人力资本和专业人力资本均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物质资本存量对双高型区域经济增长的解释度依然最高,达到93.5%,表明其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物质资本投入拉动。(2)人力资本投资导致经济增长是必然的,同时经济增长又促进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3)四个省区经济增长所表现出的共同特征是固定资产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显然尚未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迫切要求各省区,特别是人力资本丰富的双高型区域,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实现物质资本推动型经济向人力资本推动型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5.
该文的结论与一些学者使用看似完美的结构主义的经济增长模型的结果不尽相同.从实证的角度给出不同回归方法对PANELDATA模型回归结果的不同影响.该文力图说明以下两点:一是SGMM法估计扩展的SOLOW模型是有效的,而科学合理的方法是获得正确结论的前提;二是模拟的结果表明我国三个经济带之间的经济增长的趋同性较小,而经济带内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分析了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惯性的地区差异性对我国经济增长趋同性的影响.指出了西部大开发中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有效.  相似文献   

6.
扩展的SOLOW模型的应用-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性差异与趋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的结论与一些学者使用看似完美的结构主义的经济增长模型的结果不尽相同.从实证的角度给出不同回归方法对PANELDATA模型回归结果的不同影响.该文力图说明以下两点:一是SGMM法估计扩展的SOLOW模型是有效的,而科学合理的方法是获得正确结论的前提;二是模拟的结果表明我国三个经济带之间的经济增长的趋同性较小,而经济带内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分析了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惯性的地区差异性对我国经济增长趋同性的影响.指出了西部大开发中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有效.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1988 - 2007年20年间省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分解方法,根据人均GDP和对数相对人均GDP两个指标描绘出1988 - 2007年我国省域经济发展分布状况,通过对省域经济增长分布函数进行因素分解,以考察省域经济发展中增长与不平等对于分布变动的相对影响.研究发现,20年间我国省城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呈现出“双峰趋同”的态势,说明了异质性群体的存在.在对分布函数因素分解过程中,研究表明分布变化的首要原因为均值效应(省域经济增长),其次为方差效应(省城经济不平等),残差效应(省域经济中的异质性群体)的效果最小.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经济急需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经济增长的效率及其对地区差距的影响十分必要。对1990~2010年我国各省区主要生产率进行四元分解,研究发现,绿色技术进步对我国省区经济增长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而绿色技术效率的恶化则阻碍了省区经济增长。绿色技术效率和资本深化是导致中国省际经济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而绿色技术进步则对省际经济差距的扩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本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燕婷 《经济师》2006,(4):144-145
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由物质资本到外生技术再到内生技术的演进过程,其中人力资本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文章通过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和建立误差修正(ECM)模型,揭示出二者之间存在着动态均衡关系,得出人力资本投入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荣斌 《经济地理》2011,(7):1076-1080
选择了地理环境、要素投入、增长过程、政策扰动4个稳态因子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没有发生绝对趋同。但是,在要素投入、增长过程这两个稳态因子的分别作用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均发生了明显的条件趋同,趋同速度分别为1.2%和2.2%。而在地理环境、政策扰动因子的分别作用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均没有出现条件趋同。在上述4个稳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下,1978—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了条件趋同,趋同速度仅仅为1.4%。这提示我们,要解决好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有效推进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外开放、信息化,以及增加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知识的投入上。  相似文献   

11.
The purposes of this paper are to determine the sources of energy productivity growth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in China and to examine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the sources and their impacts on regional inequality. Energy productivity change is first decomposed into five components attributable to changes in capital–energy ratio, labor–energy ratio, output structure,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change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Then a nonparametric analysis is implemented to statistically test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roles in the distribution dynamics of energy productivity. It is found that (1) changes in capital–energy ratio, output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contribute to energy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 (2) increase in capital–energy ratio caused by capital accumulation is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for energy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3) capital accumulation contributes to energy productivity convergence between Chinese provinces over the time period of 1990–2005.  相似文献   

12.
利用产出距离函数将农业碳生产率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变化,并实证测算1995—2016年中国农业碳生产率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中国农业碳生产率年均提高3.57%,单位GDP碳排放量年均下降3.31%,累计下降50.96%,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效应。(2)中国农业资本深化对农业碳生产率提升有正向影响,劳动力价格上涨有负向影响。(3)中国农业碳生产率表现出“东高西低,阶梯分布”的空间特征,东南沿海省份和西北省份存在区域“农业碳生产率缺口”,且呈缺口扩大趋势。鉴于此,为提高农业碳生产率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Using nonparametric, production‐frontier methods, we decompose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to components attributable to technological change (shifts in the world production frontier), technological catch‐up (movements toward or away from the frontier), and physical and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movements along the frontier). We find that (1) technological change is decidedly nonneutral, (2) productivity growth is driven primarily by physical and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3) the increased international dispersion of productivity is explained primarily by physical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4) international polarization (the shift from a unimodal to a bimodal distribution) is brought about primarily by efficiency changes (technological catch‐up).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ole of technology club heterogeneity in economic growth and convergence. To do so, we break up labor productivity change into three factors – efficiency, technological, and capital–labor ratio changes – while distinguishing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club heterogeneity respectively. This allows us to observe what is happening within and between clubs; as well as between the world and club technologies. Our labor productivity decomposition is nonparametric in nature and thus overcomes the issue of specifying functional forms for the club technologies. Our results reveal the existence of technology heterogeneity and divergence: the world technology is defined by advanced and rich countries; there exists intra-convergence phenomena (mostly due to capital–labor ratio change), but inter-convergences (owning to capital–labor ratio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s) are not found. Finally, we argue that follower and marginalized countries have adopted imitating strategies, but with respect to different dimensions, namely technological change or capital–labor ratio.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seeks to explain why some countries have managed to catch up in terms of labor productivity over the period 1993–2007 in 76 countries. By integrating the technology gap research within the standard growth-accounting approach, we introduce a methodology which allows us to split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change into two components: conditional technical inefficiency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technology gap. We find that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depends both on investment in fixed capital and TFP. Fast emerging economies exhibit patterns of growth based in particular on the reduction of the technology gap, confirming the role of investment in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to spur productivity catch-up. Looking at chang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labor productivity, emerging countries managed to shift from low productivity toward a medium level of productivity thanks to technology accumulation. Less advanced countries cannot rely only on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learning by doing, policies for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ccumulation are necessary.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要素的空间配置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和基本统计资料为依据,运用传统的增长模型以计量的方法分解了引致中国经济增长相关因素;并在空间层面上研究了中国28个省份的生产函数性质,验证了劳动力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存在严重过剩的事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以及综合要素生产率的空间配置效应问题,最后运用"增长的核算"框架分析了劳动力、资本与TFP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蒲艳萍  顾冉  成肖 《财经研究》2018,(5):121-139
文章主要回答了社会资本能否降低劳动力工资扭曲的问题.根据CFPS2010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测度出微观层面的劳动力工资扭曲程度,扭曲均值约为33.2%?45.7%.实证研究发现,社会资本能够显著降低工资扭曲,平均而言,社会资本每扩大1%,工资扭曲程度降低3.42%;社会资本降低工资扭曲的影响作用对工资扭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更大,一定程度上将扩大不同群体的工资扭曲差距.伴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社会资本修正工资扭曲的作用不断被削弱.文章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传导机制分析显示,社会资本通过部门进入效应、晋升效应和信息效应对工资扭曲产生影响.文章研究对深入认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收入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背景下,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各产业,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能否促进制造企业生产率提升,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2015—2017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对制造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构建基于结构方程的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制造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影响生产率的内在机制及路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提升了制造企业生产率;市场份额对人工智能与制造企业生产率的关系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人工智能通过劳动力数量、物质资本使用效率和技术创新产出3种中介变量显著促进企业生产率提升,并通过人力资本使用效率和技术创新投入抑制企业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19.
杨巨 《经济评论》2012,(3):11-19
生产力概念的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非常重要,考察初次收入分配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可行的切入点。在税收收入占比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意味着资本收入占比的上升。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缩小了消费市场规模而抑制技术进步(消费效应),资本收入占比的提高使得企业技术投资面临更少的融资约束而促进技术进步(融资效应),初次收入分配与技术进步之间可能呈现出无关、线性或者倒U型关系,其具体关系要视消费效应和融资效应的相对强弱而定。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初次收入分配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倒U型关系,存在一个最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初次收入分配格局,意味着当前需要同时保护劳动和资本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劳动地理集中、产业空间与地区收入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采用中国1990年、2000年和2007年的普查数据计算了31个省市的劳动集中度,并以此解释产业空间和地区收入差距的发展变化.文章发现:(1)人力资本集中是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集中度上升会提高地区的收入水平;(2)各省市的人力资本分布不均衡并有可能导致地区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本文认为,人力资本存量差异是地区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促进劳动力充分流动、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是有效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