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全息地域分工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拉昌 《经济地理》1998,18(2):17-20
1全息地域分工提出的背景分析地理学研究的区域是一种全息区域.它不局限于区域的自然、经济、文化等某一方面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其在区域内的联系及相互作用关系。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李特尔认为、地理学的着眼点在地球表面。寻求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他指出:地理学研究的目的、要求人们将其活动与空间作为一个统一的舞台。因而.要叙述的不仅仅是这个舞台本身.而是它与人的关系。””随着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改造。尤其是人口的日益增长。物质需求不断增加、加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资源的范围也相应地不断扩大.利用的强…  相似文献   

2.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术思想与经济地理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樊杰 《经济地理》2008,28(2):177-183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学术思想是吴传钧先生对我国地理学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吴先生长期对经济地理学发展过程、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的探究与实践,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学术思想已成为我国经济地理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石与工作指南。近些年以来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人地协调与空间协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经济地理学视角提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关键问题:从人地关系视角研判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持续作用形成的共处关系;从空间异质视角审视流域不同区域的联系及其相应的空间协调状况。在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先天脆弱的前提下,对地市级人类活动施压、资源环境承压及两者关系相对分级评价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黄河流域多数地区的人地关系类型保持不变,近1/5的地区趋于紧张;2017年高度紧张、轻度紧张的区域占21.18%,基本协调的区域占38.82%。从人地关系调控的客观条件看,黄河流域受到生态先天脆弱性与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双重压力。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与路径依赖问题对人地关系基本协调甚至相对宽松的地区形成挑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诉求的实现将会进一步加重人类活动施压强度,使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研究建议,应深入把握不同类型地区的人地关系,进行针对性处理。黄河流域的城市空间联系特征映射了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流域空间结构的特殊性,应着力加强流域内部联系,迈向更高质量的区域合作。建议采用以大城市为中心面向周边的放射状开发开放新模式,以此驱动流域空间结构重塑与助推空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地关系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拉昌 《经济地理》1997,17(3):100-104
1地理学"三元"人地关系模式传统意义上的人地关系是典型"二元"结构,由"人"和"地"组成。人地关系中的"人"是指人类而言、包括个体的人和人类社会两方面。"地"是指地理环境。地理学主要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就此种人地关系的形式来看、与哲学的人地关系及历史学等其它学科研究的人地关系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尽管有许多学者强调地理学人地关系的区域性、但在地理学人地关系的形式上并没进行调整。李贤彬等人提出了"人地协同的双股螺旋结构学说"'、认为人地的依存和谐关系是一种动态周期平衡一而非呆板的几何平行关…  相似文献   

5.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补偿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潘玉君  张谦舵 《经济地理》2003,23(4):520-523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补偿问题,即如何对那些生态环境建设的直接效应的受损者与受益者之间进行公平性调控,亦即受益者对受损者如何进行补偿的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研究角度。其中之一为地理学理论视界。本文运用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思想分析了区域生态环境的补偿问题,得出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地域应该得到多元补偿和应该以生态环境建设产业或企业为主体来运作多元补偿的资本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的地理学透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统筹"的五个方面处于不同层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统筹处于基础层次,决定了其他几个统筹的贯彻与落实;城乡发展的统筹、区域发展的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筹处于操作层次;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处于目标层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理论乃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地理学在"五个统筹"的各个层次均可发挥重要作用,地理学的发展对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与落实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地关系反映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形态,和谐的人地关系传达了人地协调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的观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根据国内外主要地理刊物和有关文献,对2005年以前人地关系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从宏观的角度反映了研究现状,分析研究趋势,我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方法、技术将逐步更新,人地系统理论的不断提升,研究领域的应用性加强,研究的学科综合性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日本经济地理学会在1983年5月召开了第三十届大会,会议就经济地理学方法论展开深入的讨论。大会筹备委员会为使讨论更好地适应现代课題,在当前日本已形成的若干主要研究潮流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1)地域构造论;(2)区位论;(3)资源论与环境论。在全体大会上有三个主要报告:“经济地理学与国民经济的地域构造”(山川充夫)、“从近期经济地理学成果看方法论——以区位论研究为主”(金田昌司)、“资源论的动向与课题”(森潼健一郎),本文即根据这三个中心发言整理而成。战后日本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流派主要有两个,即“区位论经济地理学”和“马克思经济地理学”。它们的方法论由于所依据的经济学不同而有差别,但是都认为经济地理学是属于经济学范畴的,并且都同意把研究对象限定为“经济地域构造”或“经济地域”。区位论经济地理学者对其研究对象“地域构造”作了如下定义:“地域以区位为构成单位,同时它又是更大地域的构成单位。换言之,若干个区位的集合即为地域,这种地域聚集形成更大的地域以至整个地表。地域的水平集聚和垂直集聚——地域的排列组合状态,即为地域构造或空间构造”(西冈久雄,1976年《经济地理分析》)。“马克思经济地理学”学者则注重从生产关系和历史的观点研究经济地域如何形成。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希望两学派更好地融合交汇,以开创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樊杰  周侃  陈东 《经济地理》2013,33(1):1-8
党的十八大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为经济地理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与发展机遇.经济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国土空间格局成因与演变规律,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供了前瞻性的科学基础和科技支撑.文章结合近年来中科院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团队围绕国土开发的学术创新与应用实践,重点讨论了基于经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和生产—分配—消费立体系统的区域发展均衡模型,阐释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自然对人文作用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基于地域功能成因理论与识别方法尝试开展的综合地理区划,以及纳入面状形态完善点—轴系统理论和利用三种功能空间比例关系表达空间结构.研究与实践表明,从应用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在解决科学问题中推动学科建设及提升支撑应用需求的能力,是比较合理的学科发展方式.未来,按照十八大在国土空间格局中提出的“均衡、开发强度、空间结构、功能区、格局”等主题词,持续发展经济地理学,发挥经济地理学对国家战略决策的科技引领作用和支撑作用,实现学科建设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毗邻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毗邻地区人地系统具有国内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多样性、过渡性与不稳定性特征,是极富人地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地区.本文基于调查和实证分析,探讨了该地区人地系统地域分异的成因及其人地系统体系构成,重点对研究区内几个主要人地系统类型分别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详细分析.并以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阐明了优化研究区人地系统和协调研究区人地关系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1.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探寻大学特色化与就业率之间的辩证关系,更好地推进大学科学发展,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大学特色化与就业率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这种辩证统一关系的落实处,就是持续创新办学特色,保证就业率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的转型,我国城镇居民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在众多减压途径中,城镇居民通过消费来缓解心理压力变得越来越流行。企业在为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时,不仅要使顾客在其使用价值上感到满意,更重要的是要使顾客在自我心理上感到愉悦。本文通过构建心理压力——消费者行为模型,解释了城镇居民心理压力与其消费行为的关系,并初步讨论了心理压力——消费者行为模型的营销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职业教育投资活动中投资者、培训者和学习者三方的委托代理模型以及双边激励与学习者之间的收益分享结构模型的分析,以学习者和培训者的双边激励条件作为各方参与的条件,计算出了学习者效用最优化、培训者效用最优化下的职业教育投资收益分享结构.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定量测度方法轨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国内外产业集群定量测度理论的发展轨迹,依次对产业集中度、产业关联度、产业集聚指数进行了追溯。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旅游化"--桂林案例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朱竑  贾莲莲 《经济地理》2006,26(1):151-155
城市化原本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非农化过程。但随着近年来中国旅游发展中城市自身旅游功能的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旅游活动发生,甚至集中在城市,旅游的城市“化”倾向成为一种趋势。在对旅游城市化概念进行全面解析的基础上,指出旅游城市化除了是一种现象外,还是一种旅游活动向城市集聚发展的动态过程。而城市“旅游化”则是城市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旅游需求,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所进行的在功能、设施、标示等方面的主动迎合过程。旅游城市化和城市旅游化是一种互相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旅游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城市进行相应的“旅游化”建设,而城市的旅游化建设则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旅游城市化的进程。最后以桂林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重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质量必须把握好正面教育和批判教育的关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又反过来影响供求平衡.一方面,中国对大豆的进口需求是导致国际价格不断上涨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中国水产品出口价格的下降又刺激了美、日、韩等国对我国大虾消费的需求.大豆豆粕是大虾饲料的主要成分,欧美水产品的消费间接拉动了我国大豆的进口.除此,由于大豆属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利润率较低,在耕地资源短缺的条件下,我国应该生产那些劳动力密集、单位产量较高的农作物或收益较好的经济作物,进口土地密集型农作物.因此.进口大豆,出口大虾,符合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原则.  相似文献   

18.
自从公仆型领导(servant leadership)由Greenleaf(1977)提出后,逐渐成为领导学研究中的前沿研究领域,为研究领导有效性问题提供全新视角,但国内学术界有关公仆型领导的研究文献却凤毛麟角,特别是实证研究极其少见。本研究探讨公仆型领导对下属反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并引入领导-下属关系质量作为二者的中介变量,下属工作丰富度作为调节变量,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通过对长沙、深圳、北京、广州这四个城市的一些企业进行调查,收集273份有效问卷,使用SPSS 17.0和AMOS 7.0统计软件,通过基本描述性统计、信度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主要研究结论有:(1)公仆型领导与下属反生产行为显著负相关,公仆型领导对下属反生产行为有显著预测作用;(2)领导-下属关系质量在公仆型领导与下属反生产行为之间存在着中介作用。(3)下属工作丰富度在公仆型领导与下属反生产行为之间并不存在着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是社会的主体,从本质上讲,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最一般表现形式.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之基石,人际关系和谐不仅决定社会和谐的稳定状态,而且体现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念和文明程度.必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人际和谐理念,倡导人际和谐文化,培养人际和谐道德,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分权理论及其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资源产权利益分配关系既是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约束条件,更是研究的基本视角之一。分权型政府主导下的、有限制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在实践上表现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利分配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区域竞争,这必然会对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变革方向产生重要影响。建立一个从分权到合作的M型分权模型,可以解释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进程中政府间分权关系的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