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动科研渗透教学,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江苏省六所高校167个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项目团队样本数据,借助SPSS25.0和AMOS24. 0进行数据分析,揭示了创新自我效能、内在动机、导师支持和团队创新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创新自我效能显著正向影响团队创新绩效,内在动机在创新自我效能和团队创新绩效关系中具有正向中介作用,导师支持在创新自我效能和团队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优化作用。根据研究结论,基于学生、导师和学校三个视角提出促进"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团队创新绩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三螺旋"理论是指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该理论为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该理论强调高校是创新的源头,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政策环境、经费投入、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团队四方面分析当前福建高校服务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创新视角下高校科研团队的组织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创新产生过程的分析,认为科研团队的水平信息交流是创新的主要源泉,由此建立了高校科研团队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组织结构应体现出最优的水平交流和适当管理。然后从信息沟通的角度分析了4种高校科研团队组织结构的优缺点,提出了不同类型和形成时期高校科研团队应采用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4.
刘利  苏欣  成栋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0):138-144
群体环境下沟通技术平台正向着低成本、高有效性和多对多的轻OA工具的方向发展,有效促进了团队成员创新。引入高校科研团队“领导支持”这一团队层构念,以46个全国高校科研团队、261名成员为样本,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及创新行为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与多层线性模型(HLM),验证高校科研团队领导支持在团队采纳沟通技术平台采纳意愿和成员创新行为之间的作用。结果发现,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与使用意愿显著正相关;使用意愿与成员创新行为显著正相关;团队领导支持与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创新行为显著正相关,而且在使用意愿与成员创新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最后,提出相应的实践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5.
群体环境下沟通技术平台正向着低成本、高有效性和多对多的轻OA工具的方向发展,有效促进了团队成员创新。引入高校科研团队"领导支持"这一团队层构念,以46个全国高校科研团队、261名成员为样本,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及创新行为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与多层线性模型(HLM),验证高校科研团队领导支持在团队采纳沟通技术平台采纳意愿和成员创新行为之间的作用。结果发现,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与使用意愿显著正相关;使用意愿与成员创新行为显著正相关;团队领导支持与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创新行为显著正相关,而且在使用意愿与成员创新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最后,提出相应的实践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6.
科研创新团队管理考核机制问题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业荣 《经济师》2010,(1):20-21
如何提高科研创新团队的科研能力,越来越成为科研工作关注的焦点问题。加强对科研创新团队的管理考核,是有效提高科研创新团队能力的核心环节。但就目前而言,理论界对于科研创新团队的管理考核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文章就目前科研创新团队的管理考核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从高校知识创新的基本属性以及科学研究的基础职能出发,结合已有理论,构建了高校知识协同与研究能力的整合模型框架,并通过对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与浙江大学的实践案例对比,分析了高校知识协同核心要素——知识资源属性、组织学习、界面管理、信息化与高校科研能力核心要素——基础研究能力、应用研究能力的互动及提升机制,进而提出了知识协同与科研能力提升的对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能丽  陈劲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0):119-123
从高校知识创新的基本属性以及科学研究的基础职能出发,结合已有理论,构建了高校知识协同与研究能力的整合模型框架,并通过对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与浙江大学的实践案例对比,分析了高校知识协同核心要素——知识资源属性、组织学习、界面管理、信息化与高校科研能力核心要素——基础研究能力、应用研究能力的互动及提升机制,进而提出了知识协同与科研能力提升的对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高校科研团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界定高校科研团队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科研团队人际信任、知识共享、知识整合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构建理论模型,以苏沪皖等地12所重点高校的45个科研团队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高校科研团队人际信任对知识共享和创新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知识整合的影响不显著;知识共享对知识整合与创新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整合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共享与整合在人际信任与创新绩效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最后,提出营造团队信任的人际关系氛围等提升团队创新绩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校创新团队是应对复杂科研环境、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力量,其持续创新能力对团队发展和高校的社会贡献力具有重大意义。阐述了高校创新团队持续创新能力内涵,结合文献回顾及专家意见,识别出高校创新团队持续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表现形式;最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高校创新团队持续创新能力形成机理进行了实证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团队成员自身因素、团队环境以及团队外部因素对高校创新团队持续创新能力的两方面——持续知识创新和持续成果转化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拟成果购买制是一种以科研成果为依据而投入资金的新型科研资金投入体制,给出了拟成果购买制架构中研究项目的公告制度的定义,探讨了研究项目公告制度的必要性,并研究了研究项目公告的内容、分类、形式,以及项目公告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企业科研团队以知识创新为主要活动,其知识存量与知识结构是团队绩效最深层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建立了科研团队知识存量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科研团队知识存量进行相对度量研究,提出根据灰关联度的大小比较不同科研团队知识存量的高低,通过知识存量指标评价数值判断团队知识结构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以期为科研团队的绩效评价和团队的知识管理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曾宪军 《经济师》2005,(2):68-69
对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认为高校教育系统的教育功能存在不尽完善之处、当前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新时期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和产、学、研各方的优势和不足决定了必须实行产学研合作。  相似文献   

14.
15.
从70所公立样本高校 “科研奖励办法”政策文本内容及其7类16种奖项共计651频次计量结果发现:科研成果尤其是学术论文是奖励对象的重点;奖励对象多少与样本高校类型和层次呈反方向变化;各类型高校对ESI高被引论文等特别是教学型高校对各个等级科研项目存在严重的重复奖;科研项目奖励金额大小与高校类型和层次也呈反方向变化,一些教学型高校对各级科研项目奖励金额往往存在大于或等于科研项目经费本身等极不合理的现象。公立高校的科研奖励和奖励过度违背科研劳动及知识发展流程理论。最后提出对策:提高保健层,试行年薪制;保障基本承认层,提高声誉奖;完善和规范提高层与特别奖励层。  相似文献   

16.
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领导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团队领导与团队绩效有显著的相关性,团队领导是影响团队绩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对研究型大学科研创新团队的领导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分别从创新团队领导的行为基础、领导模式和领导过程3个层面探讨创新团队的领导问题,并指出创新团队有效领导的一般原则,从而为实现创新团队的有效领导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拟成果购买制架构中研究项目成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成果购买制是一种以科研成果为依据而投入资金的新型科研资金投入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其研究项目成果与现行科技项目成果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异。研究了拟成果购买制架构中的研究项目成果及其特点、购买者和定价。  相似文献   

18.
任何科研合作归根结底都是学者之间的个体科研合作行为,围绕以知识创造为目的的个体科研合作行为,从合作行为的测量方法、动机和收益、影响因素3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价。通过比较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3个有待深入的研究领域,即中国情境下的个体科研合作行为、个体科研合作行为的非结构性影响因素和海外引进人才的科研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19.
网络嵌入性:基本研究问题与框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对社会资本研究的深入,一个重要的工具性概念——网络嵌入性的研究日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网络嵌入性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试图理清嵌入性及其在技术创新研究中的概貌与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Operational Research and the environment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discipline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OR) is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decision processes. These processes take place everywhere in society: industry, banking, agriculture, government, politics. Frequent use of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models is typical of OR. Since the early '80s these models are increasingly packaged in a user-friendly way, a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In the following we will illustrate how OR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and solve a number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