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海军 《当代经济》2008,(4):100-101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着资金和人才短缺的共性问题。河北省衡水市采用了独特的发展模式,解决了资金和人才问题,取得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显著成果,其发展经验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与非洲地区的经济同样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与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的一些问题也存在相似性.本文主要就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市场总体状况与非洲地区进行了比较,包括就业情况、工资待遇、社会保障、人才情况等.在总结非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特点.对其劳动力市场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使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发挥最大效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与旅游区域依旧贫困落后的突出矛盾是很多欠发达旅游城市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新型工业化成为欠发达旅游城市地区拓展发展方式加快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文章以典型旅游城市丽江为例,分析了欠发达旅游城市新型工业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就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是解决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内在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欠发达的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新时期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特别指出应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注重发挥其辐射、扩散和带动效应,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人才短缺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丽芳 《经济师》2001,(8):83-84
知识经济时代 ,人才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西部地区由于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人才短缺问题。西部地区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经济 ,优化人才的基本生存环境 ,加速发展教育事业 ,改革人才管理制度等措施稳定吸引人才 ,以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6.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制度投入约束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制度投入约束既是导致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东西部发展差异扩大的重要原因.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是由"有效制度短缺"形成的制度投入质量低下.要发挥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就必须提高制度投入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欠发达地区城市短缺和产业发展不足现象,导致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拉力不足。因此,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是加快中等城市的扩展,通过产业聚集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渐近式转移。  相似文献   

8.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长期困绕中国发展。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欠发达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研究对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缩短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依然存在区域不协调问题。东西两翼与珠三角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是4倍多,省内发达地区与山区之间的差距比全国平均水平还高。广东整体经济发展的超前性并没有消解区域差距,反而在要素资源分布、产业集聚与市场竞争方面加剧了欠发达地区与珠三角发达地区间的差距。本研究以广东为案例,期望从生态文明角度探讨如何提升欠发展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增加生态文明内涵。将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渗透在广东欠发达地区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其中关于广东发展中遇到的资源环境生态压力、走过的弯路,以及欠发达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思路,期望能对全国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有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部现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及策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由此造成的人才资源短缺是"中部塌陷"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中部产业亟需东部产业转移及自我调整,然而中部地区现有的人才结构出现了与产业结构相互制约的情况,已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严重地影响了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文着重分析了中部地区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及原因,并具体阐述如何通过培养所需人才,使中部地区的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相适应,以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地区出现的“民工荒”,曾引起世人广泛关注。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重点地区短缺民工大约占10%,现有1900万民工的广东省大约短缺民工200万人。“民工荒”主要发生在加工制造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缺工的多为“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此导致的企业招工难问题,尤以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最。从农民培训的角度看,“民工荒”的形成实际上说明了以下3方面的问题:1.加强农民培训,对于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具有日益重要的意义。2004年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其重要表现之一是技术工人的短缺;甚至技工短缺现象早在前几年就已经出现,现已蔓延成全国性的现象。它预示随着产业竞争形势的激烈化,我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日益强烈。由此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在加快实现由体力型向技术型的转变。顺应这种需求的变化,通过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就业技能,有利于增强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将欠发达地区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填补发达地区的技工缺口有机结合起来。2.能否改善农民的就业和发展环境,已经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在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代表的发达地区,推动民工工资上涨的内外因素蓄势已久。以珠三角地区为例,12年来在物价和民工生活成本迅速上涨的同时,民工的月工资仅上涨68元,民工的实际净收入出现徘徊乃至下降的局面。2004年这些地区迅速加剧的普工短缺,实际上是民工和作为民工后备军的农村劳动力面对此类地区长期偏低的工资待遇,较差的就业和生活环境所作出的变相抵制,也是自我发展和自我维权意识逐步觉醒的民工群体对部分企业变相实行“血汗工资制”的消极反抗。以下两方面的事实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一是根据2004年9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因“民工荒”所导致的招工难问题,在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的企业中尤其突出。二是2004年珠三角地区在民工严重短缺的同时,却出现了部分农民工向工资收入更高、劳动条件更好、更适合其发展的长三角地区转移的现象。可见,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期依靠压低民工工资、将民工置身于较差的就业和生活环境之下,甚至通过损害民工权益等做法,来支撑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和产业扩张的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了。2004年东南沿海地区迅速凸显的“民工荒”,是在各地经济持续向好、用工需求普遍迅速增长的背景下发生的。它意昧着东南沿海地区对民工重利用轻发展的模式,不仅面临着来自同类地区甚至欠发达地区迅速发展的挑战,也逐步丧失了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吸引力。由于民工短缺,东南沿海地区的部分企业有订单不敢接,甚至难以正常运行。这种情况说明,这些地区如果继续停留在发展“三来一补”阶段,过度依赖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甚至继续将牺牲农民工权益作为招商引资的筹码,对于外来农民工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和就业机会成本提高、土地价格上涨等抬升营商成本的因素置若罔闻,将极有可能错失产业结构升级的大好机遇,从而在国内(下转封二)  相似文献   

11.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前言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已成为各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从经济增长的制约和促进因素看,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作用,尤其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战略意义。舒尔茨认为:“人的知识能够减轻自己对耕地传统农业及正在被消耗的能源的依赖,并且能够降低食物的物质生产成本。”历史已经证明,人类能够通过知识的进步来增加资源。世界各国经济现代化的共同内容是耕地的经济重要性在下降,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在提高。“土地并不是使人贫穷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决定贫富的关键因素。”舒尔茨的这一观点对于解决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资源短缺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农业资源尤其是耕地和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西部地区更为突出,除了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等四个自治区(省)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外,其他西部省、市、自治区人均耕地面积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重庆、四川两个地方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水资源短缺也是西部大部分地区面临的一个困难。西北地区年均降水量少,蒸发量较大,而且部分地区作物生长季节的积温不够稳定,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西部地区必须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来解决制约经济增长的资源短缺问题。但是,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大量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极为活跃。根据相关统计,改革以来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达1亿多人,其中四川等西部地区劳动力输出量居全国前位。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西部欠发达地区面临着转移过多剩余劳动力、发展经济的重大问题,其农村职业教育也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与挑战。认真分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特点,提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制度创新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3.
张鹏飞 《经贸实践》2016,(2):294-295
为了更为科学客观地解析欠发达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本文从欠发达地区和发展能力的界定入手,将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分解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区域组织能力"、"生态平衡",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制度、观念、产业发展、企业竞争、人才机制、生态补偿六个方面对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和提升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沈世铭 《当代经济》2021,(10):78-80,85
人才队伍是工业振兴、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制定符合地区发展特点的人才引进和培育体系,构建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痛点和难点.本文以广西桂林市为例,通过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针对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人才要素的困境,提出符合桂林发展特点的人才引培策略:优化人才引培政策,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引智,鼓励并培养创业人才,帮助创业者降低创业风险,助力形成"人才紧跟产业走、产业依靠人才兴"的互融互促局面,以期为桂林市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政策制定和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希腊在欧盟成员国中属于欠发达国家,是欧盟援助的主要对象.希腊本国内,山区、边缘山区和一些旅游欠发达的岛屿是欠发达地区,它们与雅典等城市发展水平差距正在拉大,这些欠发达地区有地理人文和社会问题,如地处边缘山区和边境,居住分散,人口稀少,生活水平低下等.有经济问题,如高失业率,生产成本高等.还有环境问题,如土壤侵蚀,草地退化等.根据最新欧盟的标准统计,希腊17%的欧盟平均贫困线下人大部分生活在欠发达地区.在农业人口占30%~40%的欠发达地区和偏僻山区,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消减地区发展不平衡,希腊一方面依靠欧盟的结构基金援助资金,另一方面划分地区范围,制定了有关政策和法规,扶持这些欠发达地区,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并已初见成效.如1997年希腊的欧盟贫困线下人数为22%,2001年则为17%.希腊主要依靠欧盟结构基金援助资金、制定落后地区的有关投资优惠政策等有关政策措施来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   相似文献   

16.
开发区是欠发达地区用以发展工业所采取的一种重要的空间组织形式.随着欠发达地区越来越受到关注,对其发展道路的研究亦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课题.本文以宿迁经济开发区为例,分析和阐述了在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屠高  唐琳  唐德善 《经济师》2004,(3):141-141,143
文章认为欠发达地区应高度重视人才问题 ,采取加快企业改革步伐、明确人才引进的方向和重点、探索人才引进的新方式、给予合理报酬、重用或以事业的广阔发展前景稳定和吸引人才 ,建立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基金和区域性人才市场 ,加强环境建设 ,树立地方领导者的良好形象和信誉 ,加强人才工作领导等人才策略  相似文献   

18.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新增长理论更加突出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是人力资本理论新发展的标志.欠发达地区要实现洼地崛起、快速发展,强大的人才支持是关键.因此,"要敞开大门,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多吸引一些高端型人才和领军型人才."(习近平, 2014)如何吸引人才,本研究认为,应以生态性人才环境建设引领欠发达地区人才集聚的路径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逐步缩小沿海发达地区与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优惠政策,加快了发展步伐,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但由于投资环境、经济基础、技术装备等综合因素先天不足的影响,使欠发达地区在引进和筹集建设资金方面仍受到一定限制。在国家连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资金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欠发达地区如何面对现实,充分用好有限的财力、物力,在挖潜改造,推进技术进步方面花大力气,下大功夫,逐…  相似文献   

20.
里白 《经济师》2002,(6):6-7
在 2 1世纪初期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其中 ,既有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等结构性问题 ,也有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总量问题 ;既有明显的就业压力问题 ,也有潜伏的金融风险问题 ;既有水资源、石油资源等战略性资源短缺问题 ,也有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头绪繁多 ,我们应以什么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 ?借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分析与预测中心等单位主办的“中国经济学家论坛暨 2 0 0 2年中国社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国际研讨会”的机会 ,记者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 ,请他就经济结构调整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