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云港港是我国25个沿海主要港口、12个区域性主枢纽港之一和江苏省最大海港。在我国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特别是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中,连云港港正发挥出中西部地区最经济、紧便捷出海口,苏北振兴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龙头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2016年5月,省委、省政府召开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建设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新形势下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座谈会上强调,推进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建设,要认清时代背景、抢抓历史机遇,聚焦产业发展、突出扩大开放,着力改革创新、发挥政策效应,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中加快发展进程,为全省大局作出更大贡献.沿东陇海线和沿海在连云港交汇,要加强"两沿"的深度互动,加强陆海统筹,在港口组合发展、功能区联动发展等方面加大力度,让沿海和沿东陇海线协力拉动江苏腹地发展.为此,连云港市对接东陇海经济带建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处于新亚欧大陆桥东部的龙头地区,区位优势突出,它的建设与发展将对优化江苏生产力布局,建设陇兰经济带,呼应西部大开发产生重大影响。2005年,江苏通过了《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2006年初,将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写进了江苏省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成为江苏“四沿”战略(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沿海)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张可远  沈正平 《经济地理》2005,25(2):173-176,184
江苏省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已经成为制约全省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全省一盘棋的角度出发,江苏省依托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分别制定、实施了沿江开发、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等战略部署,旨在加快苏中、苏北地区发展,缩小省域范围内南北发展差距。文章围绕加快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这一主题,通过优劣势的对比分析,论证了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和现实困境,并提出了加快该产业带开发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对于东陇海产业带的发展,著名经济学家宋林飞提出了三种模式:“一是立足于连云港地区、徐连经济带构成的发展,这是小发展;二是连云港和徐连经济带内外结合起来发展,这是中发展;大发展是要和全世界的发展结合起来,就是要立足于国际市场,要和国际市场配置资源。”而决定东陇海产业带发展模式的关键,是在面对国内外生产要素的激烈竞争中,东陇海沿线最大限度地发挥区位、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经营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争取到更多的可移动要素。沿东陇海线是个资源富集区,在诸项资源优势中,最大的优势是东桥头堡的地位及其带来的竞争优势。无论是资源优势还是产业优势,与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地位相比,后者的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沿江经济带与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互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文章在分析江苏省域内沿江经济带与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发展背景和经济差距的基础上,采用定量模型对两大经济带之间经济联系进行了科学判断,并构建了沿江经济带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互动发展框架体系,同时提出了两带互动发展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7.
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瓶颈是苏北,而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开发正是推动苏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2005年,连云港市围绕打造东陇海沿线产业高地的目标,坚定发展信念,强化机遇意识,落实关键措施,促进工业带超常发展,东陇海沿线地区增长极作用初步显现。2005年,沿线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19%,高于全市增速5个百分点,总晕占全市的70%。为推进沿线地区科学发展和加快发展,连云港市着力推进和重点落实三方面举措:  相似文献   

8.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与鲁南城市带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首先论证了"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与"鲁南城市带"在自然条件、战略地位、发展路径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其次通过数据的对比指出了"鲁南城市带"的发展对"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发展带来的压力与挑战,分析了"鲁南城市带"发展速度超越"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加速"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发展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现有研究在战略融合方面的不足,从与既有国家区域战略融合和省际间融合两个视角,探讨“一带一路”战略融合发展的意义。结合江苏省“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情况,提出江苏“一带一路”战略融合发展路径:一是由连云港节点城市向沿海地区、沿东陇海线区域融合;二是将江苏“一带一路”战略与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江苏“长江经济带”建设、江苏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总体规划以及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进行融合。最后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五通有机协调均衡发展,“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向节点区域融合与“一带一路”战略跟既有国家地方战略规划融合,加强省际间“一带一路”战略协同以及成立两个联席会议机制等4方面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大陆桥视野》2012,(12):26-31
本刊讯(记者仲其庄)由陇海兰新经济促进会、中铁国际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江苏省进出口商会主办,大陆桥视野杂志社、连云港市陆桥企业发展研究中心、连云港润潮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新亚欧大陆桥开通运营20周年庆典暨2012’新亚欧大陆桥国际运输研讨会",于2012年12月1日至2日在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召开。陇海兰新经济促进会、中铁国际多式联运有限公司、连云港港、青岛港、日照港等单位以及从事陆桥运输的物流企业的领导参加了会议。连云港港口集  相似文献   

11.
沿东陇海线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两个市区和铜山、邳州、新沂、东海四个县(市),位于新亚欧大陆桥通道的东端起点,在全国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促进沿东陇海线地区参与陆桥经济走廊建设是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大局的关键举措,是构建江苏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任务,是推动苏北全面小康建设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2.
《大陆桥视野》2012,(23):26-31
本刊讯(记者仲其庄)由陇海兰新经济促进会、中铁国际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江苏省进出口商会主办,大陆桥视野杂志社、连云港市陆桥企业发展研究中心、连云港润潮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新亚欧大陆桥开通运营20周年庆典暨2012’新亚欧大陆桥国际运输研讨会”,于2012年12月1日至2日在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召开。  相似文献   

13.
加强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中的市场推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州、连云港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主要在于工业化、城市化、城乡居民收入等三个方面。产业发展必须首先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弱项的转化。加快构筑沿东陇海线产业带,需要新的政策投入,以克服某些“制度约束”;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市场推动,坚持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增强经济活力。注重培育专业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区域市场与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4.
近日,江苏省发改委在给江苏省政协委员、连云港市政协副主席、民盟连云港市委主委范忠华的提案答复中明确表示:"江苏省借助正在申报的<在连云港市探索设立国家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实施方案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能牵头建立陇海兰新沿线地区发展高层协调机制,定期磋商解决沿线发展有关重大问题,完善提升现有合作机制,深化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和日韩等东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  相似文献   

15.
张剑  刘尧飞 《时代经贸》2010,(10):149-150
东陇海区域经济带是江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速构建东陇海区域产业带是实施“振兴苏北”战略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县域经济在加速构建东陇海产业带过程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促进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是统筹江苏区域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地应紧紧抓住海内外投资逐渐北移机遇,充分发挥当地煤电资源优势,树立社会诚信形象,同时应加大省级扶持力度,减轻地方不合理负担。  相似文献   

17.
东陇海区域经济带是江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速构建东陇海区域产业带是实施"振兴苏北"战略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县域经济在加速构建东陇海产业带过程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以陇海铁路为骨架,启动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必须有实质性突破.其路径如下:一是整体联动,形成合力,整合资源,实现共赢.二是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推进城市化进程,并着力构筑徐州城市圈,放大连云港海港效应.三是构建加工产业基地,加速工业化进程.四是优化投资环境,激励外来生产要素进入,利用地处省际边界的区位条件吸引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相似文献   

19.
近日,江苏省发改委在给江苏省政协委员、连云港市政协副主席、民盟连云港市委主委范忠华的提案答复中明确表示:“江苏省借助正在申报的《在连云港市探索设立国家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实施方案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能牵头建立陇海兰新沿线地区发展高层协调机制,定期磋商解决沿线发展有关重大问题,完善提升现有合作机制,深化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和日韩等东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  相似文献   

20.
今年五月,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喜讯频传。5月8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东陇海线开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李源潮说:“要集全省之力开发利用连云港”。5月30日江苏省省长梁宝华、副省长李全林召开了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连云港发展建设专题会议。会议就深水航道疏竣,专用集疏物资通道和配套交通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