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程昭猛 《当代经济》2016,(35):30-31
本文从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武汉园博园的特点引入,分析了“海绵城市”的建设要点、实现途径、建设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探讨了如何建设海绵型城市,在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实现雨水在自然积蓄、渗透和自然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从而提升城市在应对环境变化方面的弹性.  相似文献   

2.
既有居住小区量大、面广,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提高既有居住小区绿化改造水平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迫切需求。文章研究了既有居住小区绿化改造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特殊意义,分析了既有居住小区水环境及绿化改造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既有居住小区绿化改造方案设计策略和对策建议,以期为既有居住小区绿化改造和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海绵城市已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将城市雨水有效地收集、蓄存、利用,因而能够起到防治城市内涝和缓解城市水资源缺乏的双重作用。但是海绵城市建设也面临着资金不足、用地紧张、水体污染等方面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结合山地城市济南市的地貌、水文特点,提出了山地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合理对策。具体对策包括:结合城市化过程的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注意灵活多样的雨水收集、蓄存方式相结合以降低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本;科学设计集、蓄水设施以防止城市雨水污染;充分利用城郊空间以破解海绵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4.
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快速城市化和暴雨造成许多城市内涝渍害等问题,迫使我国一些城市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文章回顾了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宁乡县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为案例,实证分析了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规划等问题。研究表明: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宁乡县总体规划前后,实施道路本体透水化与道路选线分级化相结合的规划措施,显著提高生态水网完整性,城市自然排水系统得到大幅改善;硬质地面的海绵化综合处理方式,增强了城区地表水循环过程,增大了降雨下渗,削弱了降雨径流峰量,降低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压力。在案例分析基础上,提出前期规划、经济调节、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的建设海绵城市建议,以期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减弱对现有治水途径"工程性措施"的依赖,提供具有前瞻性的"规划性措施"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水污染的有效途径。然而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公众作为参与主体,存在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基于上述问题,借助囚徒困境理论,分析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公众三者的策略选择。研究表明,政府应当兼顾长远利益,扫除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障碍,加大海绵城市投资力度,企业和公众也应当积极主动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来,从而实现三者利益最大化,以期能够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遍布全国的城市水问题也愈加严重.为此,政府提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解决城市水问题,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由于政府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刚刚起步,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的主体也就是政府的管理行为进行梳理,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优化相应对策,以期为海绵城市的建设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兼顾就地滞洪、减少雨洪灾害、控制非点源污染、资源化利用雨水、美化城市环境等多个目标的可持续雨洪管理系统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这个系统的建设意味着从传统城市雨水管网系统的社会技术转型。参照澳大利亚的发展过程,研究显示在海绵城市发展前我国城市大多数还处于"城市高效排水控制阶段",并在国家大力推行之后迅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雨洪管理系统转化依赖于社会技术体制主导的发展路径。我国的大量推广对这个发展路径非常有利,但同时也会伴随快速发展中的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政府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应该从宏观到微观三个层面承担更多的角色,从进一步构建社会大环境、创新管理机构和社会技术体制、促进机构合作和研究、加强公众教育与宣传等方面入手,全面推动城市可持续雨洪管理的迅速转化。  相似文献   

8.
《环境经济》2015,(Z1):38
财政部最近发出通知,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可以实现吸水、蓄水等功能,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并有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根据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3年,具体补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缺水与城市雨水灾害问题,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随着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两处应转变的观点:一是规划引领原则面临着要统筹多种规划,不利于统一要求,针对此,文章提出"生态引领,多规融合"的海绵城市规划理念;二是以往的海绵城市建设往往是以街区、社区或者城市规划区为规划建设对象,不具备系统性与整体性,针对此,文章提出"建设以小流域为控制单元"的海绵城市规划理念。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我国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协调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海绵城市能够有效的整合水资源,提高城市对水资源的利用,因此本文对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进行深入探讨,以此提高城市规划社会水平.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频频发生的城市内涝问题给城市居民带来诸多的困扰,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成为缓解这一现状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研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如何进行城市园林设计,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消除城市内涝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多层面、全方位综合推进,针对目前中国海绵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问题,通过解析澳大利亚城市水管理目标的转型及水敏城市设计(WSUD)演进过程,将水敏城市设计演进分为萌芽、产生、示范及应用4个阶段,进而分析其演进中的成功经验与前沿趋势,为我国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景观规划设计以启示与借鉴。认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行政与制度建设、设计科学依据、项目监测与评价、项目示范推广,以及处置序列合理组织5个方面进行改进与突破,从而真正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6,(8)
安阳市位于我国豫北平原地区,水资源较为短缺。随着安阳市城市建设加快,不透水路面增多,大量降雨后,雨水得不到有效排除,容易引起内涝。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以安阳市开发区某小区建设为例,提出应当建设海绵城市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主要指的是城市在建设中能"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雨水所带来的自然灾害,因此,海绵城市也可以叫做"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的出现,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上转型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来说,我国已经确定了相应的建设时间表,并且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相应的建设方案.我国推广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使70%的降雨能够就地消纳和利用,减缓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武汉市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和城市发展的主要优势,并对建设武汉绿色城市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环境创新、绿色经济和绿色文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海绵城市,是新时代提倡的城市发展理念,符合生态文明建设.海绵城市中的给排水工程属于城市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在海绵城市的给排水建设中,需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挥出海绵的真正作用,不断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造福于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7.
利用江苏省各地级市2001--2015年的面板数据,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从弹性功能、净化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方面构建江苏海绵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进程以及空间差异状况。研究发现:(1)2008年是江苏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转折点,之前海绵城市建设呈现快速发展趋势,而之后呈现平稳增长趋势。(2)江苏海绵城市建设水平空间差异显著,明显表现出“南高北低”的状态。(3)从海绵城市建设的速度来看,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呈现“北快南慢’,趋势,表明省内建设水平的空间差异趋向于收敛趋势。据此,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中苏北追数量、苏南讲质量以及全省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是都市圈建设的重要发展路径。本文以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为例,从区域空间的角度,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北省9个武汉城市圈城市和5个非城市圈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整体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高于省内其他城市,但圈内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并不均衡。本研究给出的政策建议是:各地应发挥地域比较优势,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结合湖北省主题规划,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强度;大力提高存量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等。  相似文献   

19.
海绵型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其价值不仅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且显著提升了社会服务效益。以国家第一批试点城市——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融合镇江1∶10 000地理数据库和微信宜出行热力数据,构建了基于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居民时空可达性模型,对海绵型公园绿地可达性及其空间集聚特征和配置合理性进行精细化评价。研究发现:试点区内的海绵型公园绿地可达性由西至东呈现高低起伏的格局,且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在公园绿地最小服务半径情景下,海绵型公园的存在对周边居住区的绿地可达性有明显贡献,评价结果表明通过改善公园绿地空间配置,可以有效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与社会双重效益。因此,在未来海绵城市规划中,应重点考虑在高人口密度低绿地可达性居民地布局居住区级以上的海绵型公园。  相似文献   

20.
利用江苏省各地级市2001—2015年的面板数据,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从弹性功能、净化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方面构建江苏海绵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进程以及空间差异状况。研究发现:(1)2008年是江苏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转折点,之前海绵城市建设呈现快速发展趋势,而之后呈现平稳增长趋势。(2)江苏海绵城市建设水平空间差异显著,明显表现出"南高北低"的状态。(3)从海绵城市建设的速度来看,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呈现"北快南慢"趋势,表明省内建设水平的空间差异趋向于收敛趋势。据此,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中苏北追数量、苏南讲质量以及全省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