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遍布全国的城市水问题也愈加严重.为此,政府提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解决城市水问题,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由于政府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刚刚起步,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的主体也就是政府的管理行为进行梳理,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优化相应对策,以期为海绵城市的建设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主要指的是城市在建设中能"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雨水所带来的自然灾害,因此,海绵城市也可以叫做"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的出现,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上转型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来说,我国已经确定了相应的建设时间表,并且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相应的建设方案.我国推广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使70%的降雨能够就地消纳和利用,减缓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3.
邹萍秀  曹磊  王焱   《技术经济》2019,35(8):72
当前中国面临着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水问题,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及实践,并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为例,结合国内外雨洪管理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构建了以分区而治、内外联合为主的“弹性”雨洪管理系统。将校园划分为3个子排水分区,阐明“海绵城市”的理念。校园设计提出了保护场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利用生态修复来减缓施工造成的损害,并在设计和施工中使用低影响开发(LID)实践等设计目标,以期指导我国海绵试点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时代经贸》2008,6(8):95-95
9月17日,商务部宣布将联合财政部一起在部分中心城市开展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并由中央财政对试点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5.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多层面、全方位综合推进,针对目前中国海绵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问题,通过解析澳大利亚城市水管理目标的转型及水敏城市设计(WSUD)演进过程,将水敏城市设计演进分为萌芽、产生、示范及应用4个阶段,进而分析其演进中的成功经验与前沿趋势,为我国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景观规划设计以启示与借鉴。认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行政与制度建设、设计科学依据、项目监测与评价、项目示范推广,以及处置序列合理组织5个方面进行改进与突破,从而真正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6.
以海绵城市理论为基础的城市设计应具有降低城市内涝灾害、控制径流污染、补充地下水、净化城市水等功能.海绵道路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设施能够大幅度减少城市不透水铺装面积,大幅增加雨水渗透比例,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同时还能够降低行车噪声,提高雨天行车安全性.鉴于此情况,本文针对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解决我国城市水生态系统恶化的有效路径之一,本文以武汉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大海绵体建设的路径,有效利用城市郊区空间的具体对策,希望对武汉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简讯     
《环境经济》2014,(5):8-9
正我国试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据悉,我国多地正试点开展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载体,探索保障水安全新途径,确定的第一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46个,第二批54个试点城市也已通过专家评审。在实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许多城市注重地下排水管网建设,使污水正常排得出,涝水及时排得去。如北京市吸取2012年城市内涝教训,投入资  相似文献   

9.
利用江苏省各地级市2001--2015年的面板数据,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从弹性功能、净化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方面构建江苏海绵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进程以及空间差异状况。研究发现:(1)2008年是江苏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转折点,之前海绵城市建设呈现快速发展趋势,而之后呈现平稳增长趋势。(2)江苏海绵城市建设水平空间差异显著,明显表现出“南高北低”的状态。(3)从海绵城市建设的速度来看,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呈现“北快南慢’,趋势,表明省内建设水平的空间差异趋向于收敛趋势。据此,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中苏北追数量、苏南讲质量以及全省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海绵城市,是新时代提倡的城市发展理念,符合生态文明建设.海绵城市中的给排水工程属于城市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在海绵城市的给排水建设中,需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挥出海绵的真正作用,不断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造福于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水污染的有效途径。然而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公众作为参与主体,存在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基于上述问题,借助囚徒困境理论,分析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公众三者的策略选择。研究表明,政府应当兼顾长远利益,扫除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障碍,加大海绵城市投资力度,企业和公众也应当积极主动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来,从而实现三者利益最大化,以期能够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海绵城市建设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界定了四大内源性影响因素:经济实力、水资源、水生态、基础设施,四大外源性影响因素:国家政策、科技水平、管理体制、国际经验,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括8个维度37个指标),构建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并以江苏省为实证研究对象,测算海绵城市建设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8个一级影响因素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联度大小排序为:水资源>基础设施>经济实力>水生态>科技水平>国家政策>管理体制>国际经验,进而明确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过程的重点,并从总体上提出推进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进程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焱  曹磊  沈悦 《技术经济》2019,35(4):112
海绵城市是从城市雨洪管理角度来描述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以天津大学新校区景观设计为例,阐述基于海绵城市建设基础上的景观设计方法。结合基地现状及上层规划,通过水敏感度分区和开发强度分级,架构了由渗透、滞留、储蓄、净化、利用和排放雨水技术手段组成的绿色水生态系统,建立削减暴雨径流量、增加水系调蓄能力、提高雨水外排速度的三重安全排水保障机制。并将雨洪管理技术与北方盐碱地区排盐措施相结合,最终达到生态雨洪管理与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频频发生的城市内涝问题给城市居民带来诸多的困扰,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成为缓解这一现状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研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如何进行城市园林设计,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消除城市内涝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程昭猛 《当代经济》2016,(35):30-31
本文从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武汉园博园的特点引入,分析了“海绵城市”的建设要点、实现途径、建设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探讨了如何建设海绵型城市,在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实现雨水在自然积蓄、渗透和自然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从而提升城市在应对环境变化方面的弹性.  相似文献   

16.
海绵型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其价值不仅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且显著提升了社会服务效益。以国家第一批试点城市——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融合镇江1∶10 000地理数据库和微信宜出行热力数据,构建了基于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居民时空可达性模型,对海绵型公园绿地可达性及其空间集聚特征和配置合理性进行精细化评价。研究发现:试点区内的海绵型公园绿地可达性由西至东呈现高低起伏的格局,且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在公园绿地最小服务半径情景下,海绵型公园的存在对周边居住区的绿地可达性有明显贡献,评价结果表明通过改善公园绿地空间配置,可以有效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与社会双重效益。因此,在未来海绵城市规划中,应重点考虑在高人口密度低绿地可达性居民地布局居住区级以上的海绵型公园。  相似文献   

17.
海绵城市即把城市比喻像海绵一样可以将雨水进行有效的吸收储存和利用.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是指园林可以具有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水的功能,这种理念完全冲破了以往的传统观念,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实施有效排水.海绵城市理念很好地适应了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可以将其运用到城市园林的广场、绿地或者是道路等各个地方的基础设施当中,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将这些基础设施作为载体对雨水进行有效的吸收,从而真正实现了海绵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构建城市科技创新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以2010年的截面数据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测算了我国20个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水平。将20个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我国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横向比较和综合评价,明确我国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建设重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我国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协调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海绵城市能够有效的整合水资源,提高城市对水资源的利用,因此本文对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进行深入探讨,以此提高城市规划社会水平.  相似文献   

20.
林小莉  王德起 《技术经济》2022,41(11):104-113
基于2006-2018年我国15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2012年智慧城市建设全国性试点政策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通过PSM-DID方法检验智慧城市建设的绿色发展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国家试点的智慧城市政策显著提高了我国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就地区异质性而言,相比于中西部区域,试点智慧城市政策对东部区域城市绿色发展的效果更加明显;机制检验显示:试点智慧城市政策在全国和中西部地区分别通过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产生绿色发展效应,在东部地区则通过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并据此为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