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在易变性职业生涯环境下,组织与员工间冲突日益凸显,员工离职意愿明显升高,组织承诺作为预测员工离职的重要因素,受到组织高度重视。依据社会交换理论,以222名科技企业“85后”新生代员工为研究样本,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法,打开易变性职业生涯视角下科技企业组织社会化策略影响新生代员工组织承诺的“黑箱”。结果表明:①科技企业组织社会化策略显著正向影响新生代员工的组织承诺;②组织支持感完全中介科技企业组织社会化策略与新生代员工组织承诺间的关系;③易变性职业生涯态度(自我导向/价值驱动)显著正向调节组织支持感与新生代员工组织承诺间的关系;④易变性职业生涯态度(自我导向/价值驱动)在科技企业组织社会化策略对新生代员工组织承诺的间接影响中起到被调节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有效的员工组织社会化对于组织和员工个人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组织通过新员工社会化可以传承组织发展目标和文化;员工个体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化适应新环境、新技能成为组织内的成员。目前,国外组织社会化的研究主要在组织社会化的内容、策略及其影响结果;国内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研究主要在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研究主要在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策略、新员工的入职期望、组织社会化中的主动行为研究和社会化障碍影响因素研究,深入结合中国文化背景以及结合心理契约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3.
王颖 《经济管理》2006,(19):51-55
本文以489名员工为样本,利用结构等式模型研究了文化社会化因素和组织社会化对员工的规范承诺的影响。结果表明,组织社会化、集体主义、对不确定性的规避以及交换意识对规范承诺都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如何使新员工形成并维持较高的组织承诺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而科技型企业更需要高承诺感的员工。从组织适应的视角对新员工进入科技型企业后组织承诺各因素(情感承诺、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进行了预测分析。研究发现:若科技型企业越倾向于对新员工采取制度化社会化策略,则其适应越好,导致其持续承诺越低;新员工自身的主动适应行为越多,则其适应越好,进而其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越高、而持续承诺较低;若新员工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主观契合水平越高,则其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80后"大学生员工的组织社会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管理者的关注。研究选取了组织社会化策略中的情境因素、内容因素以及社会因素三项内容,考察它们对"80后"大学生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机制,并验证组织信任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组织社会化策略中的三因素正向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组织信任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Schein等提出的包涵理论为基础,从组织社会化策略的作用出发,运用我国中小型企业新员工的样本,对Saks和Ashforth提出的员工一组织匹配是组织社会化策略影响态度绩效的中介变量的思想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机构式社会化策略对员工-组织匹配具有显著的影响;机构式社会化策略对员工的态度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机构式社会化策略对员工态度绩效的影响是通过员工-组织匹配实现的。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力地支持了员工-组织匹配是机构式社会化策略影响态度绩效的中介变量的假说,为探索机构武社会化影响员工态度绩效的暗箱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知识工作者组织社会化促进系统的建构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组织社会化的理论为基础,在系统分析了知识工作者自身的特点和行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知识工作者的组织社会化促进系统的基本框架。本研究认为,知识工作者组织社会化促进系统包括以下七方面内容:确定组织社会化的对象;选择组织社会化策略;启动社会支持;提供资源支持;确定组织社会化促进实施计划;界定组织社会化促进的目标;组织社会化促进效果评估反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工作者组织社会化促进系统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胡立春 《时代经贸》2014,(6):236-237
组织公民行为作为受工个体的一种角色外行为,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工作绩效,从而最终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而这种行为往往是员工在逐渐适应组织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文章系统梳理了以往国内外关于组织社会化和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内涵、维度,并重点整理了组织社会化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研究成果,并有针对地提出一些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思思  林伟波 《时代经贸》2011,(24):173-174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328位员工的实证分析,探讨员工的不同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学历和职位等个体特征对其组织社会化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年龄、工作年限、学历和职位对其组织社会化影响都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则没有显著影响。这些结论将对我国商业银行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工作嵌入"模式与组织核心员工保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国外文献将社会资本及其“工作嵌入”观念引入组织员工离职/保持研究模型的趋势,界定了基于组织社会资本视角的组织核心员工,分析了“工作嵌入”模式的组织员工保持机制和策略问题,并提示了基于组织社会资本的“工作嵌入”模式对我国文化背景下组织核心员工保持问题研究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组织健康研究截至目前经历了3个阶段。受传统组织行为学的影响,对组织健康的研究多从消极取向开展,存在诸多弊端。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兴起为组织健康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将组织健康研究置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视野下,提出了组织健康研究的综合模型。  相似文献   

12.
组织文化研究的方法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组织文化自从 80年代被管理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推崇以来 ,在国内已逾二十年的历史。然而当学者们在对组织文化的一些学说广为介绍的同时 ,却较少关注组织文化研究方法的深入探讨。本文以国际上组织文化研究通行方法的介绍为背景 ,结合我国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 ,论述了组织文化研究应有的方法取向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主要从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企业的协同发展等宏观角度入手,相对忽略了微观层面上组织能力建设在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作用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学习与组织绩效关联机制的理论框架,并结合浙江省邵逸夫医院组织学习的经验,对组织学习如何影响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如下:非营利组织的学习过程可分为知识获取、知识吸收和知识创新三个阶段;通过改善非营利组织的学习环境对知识获取、知识吸收和知识创新的促进效果,可以很好地提升其组织绩效。  相似文献   

14.
组织智力是组织在基本智力和情绪智力方面表现出的综合智力。本文介绍了组织智力概念内涵、构成因素、发展过程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指出进行组织智力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对组织创新和组织绩效等方面的贡献。分析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中的自然垄断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大安 《经济学家》2007,9(4):46-52
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是产业经济学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人们或是根据产业组织学理论从商品流通企业的市场关系对其进行分析,或是从流通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结构及关联对其展开考察,或是在"结构、行为、绩效"框架下对其进行研究.其实,产业的组织结构涉及的层面很复杂,它与自然垄断之间有可能存在的关联尚未引起学者们应有的关注.本文认为,依据产业经济学对自然垄断的理解或定义,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与自然垄断之间存在着关联,这种关联可以通过流通产业运行的内部性和外部性予以揭示,对这种关联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中蕴含着自然垄断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吴伟浩  陈劲 《技术经济》2008,27(9):16-19
企业的组织创新是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管理学理论研究成果和企业实践经验,对现代企业组织创新的历程、规律和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基于竞争和能力的视角,对当代企业特别是知识型企业的组织创新策略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一直将组织学习视为提升组织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却忽视了伴随组织学习的另一适应方式——组织遗忘(OF)的重要性。目前有关OF的研究相对分散,对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显得十分必要。鉴于此,本文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对OF研究进行全面回顾,在剖析其内涵、类型、模式以及与其他领域研究关系基础上,对OF未来研究提出前瞻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宗教民族文化视角探讨回族崇商思想的内涵、形成机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对于回族学和中国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研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赵铮 《经济研究导刊》2008,(15):118-120
组织中的人通过管理与组织密切联系。从组织管理的内涵、管理的知识体系、管理的目标、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组织文化及道德作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组织管理与组织个人全面发展的关系,表明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存共荣的关系。组织目标涵盖环境层次、组织层次和个人层次三个层面,将社会发展、组织赢利和个人完善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不能忽视的是,在任何一个组织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过程中.,管理都在其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组织惰性视角的组织理论演进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景坤 《经济与管理》2007,21(12):32-36
从克服组织惰性的视角出发,古典管理理论所倡导的“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行为科学理论对人的关注、管理科学理论对组织管理的重新认识以及当代组织理论所推崇的开放系统与组织学习理念,都是在打破传统组织理论范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们正是在不断克服组织惰性的过程中推动了组织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