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工业化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经济结构失衡现象,体现在要素配置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价值链结构等方面,这种失衡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后果。产业结构理论、产业转移理论、结构主义发展理论、极化理论等是研究去工业化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基于结构失衡视角,中国不仅存在某种形式的整体性去工业化,也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去工业化。在当前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呼声日益高涨的国际背景下,对中国去工业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无论是对防范未来的可能危机还是对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成本理论,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的工业化程度越高,社会成本问题也就越突出,对这一概念的不同认识,无论是在西方还是我国,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由于人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必然有较大的差异,但总起来看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研究“社会成本”问题,对于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工业化发展关系着经济发展的大局,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基于国内外工业化发展阶段研究的文献,罗列有代表性的理论,通过对典型的理论进行梳理和讨论,以期为国外内学者进一步研究工业化发展阶段问题提供基础,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4.
工业化过程对化石能源的消耗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脱钩,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基于黄河流域县域经济体2010—2019年的数据,与通过卫星灯光测算得到的碳排放数据相匹配,实证检验“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脱钩的影响,比较“正常去工业化”与“过早去工业化”影响的差异,并探讨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调节效应和地区的路径依赖效应。研究发现:“去工业化”有助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脱钩;“过早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脱钩的影响弱于“正常去工业化”;“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脱钩的影响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密切相关,并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效应。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越强,“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脱钩的正向效应越明显;“碳脱钩”水平越高的地区,“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脱钩的影响效应越强。因而,对于发达地区,去工业化与低碳发展是内在统一的,而对于欠发达地区和资源依赖型的地区,去工业化并非低碳发展的良方。  相似文献   

5.
以往的工业化理论,往往局限于发展 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问题,而事实上工业化的问题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它与发达国家也密切相关。拓宽工业化理论的研究范围以推进工业化理论范畴的研究成了当今迫切需要探索的领域。龚唯平博士的近作《工业化范畴——对马克思工业化理论的系统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正是为此作出的初步探索。该书通过对马克思工业化理论的系统挖掘,力图突破传统工业化理论研究的局限,在人类  相似文献   

6.
经济管理出版社新近出版了河北经贸大学武义青研究员等著的《中国区域工业化研究》一书。该书研究了与区域工业化相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如工业化的概念、中国区域工业化实践、加速区域工业化进程的环境、城市化与区域工业化、结构调整与区域工业化、工业竞争力与区域工业化、信息化与区域工业化、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工业化、区域工业化与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工业化、工业化与西部大开发等若干重大关系。在研究上 ,既有理论分析 ,又有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提出了推进区域工业化的建设性意见。研究工业化问题的著述很多 ,但是像本书这样…  相似文献   

7.
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是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法、意等欧洲主要国家在其去工业化过程中,转移低端制造业而保持高端制造业,但不乏“空心化”等负面影响。为应对石油危机、提升国际竞争力,欧美发达国家在“去工业化”的同时,在个别产业领域断断续续推进了“再工业化”。1991~2013年欧洲主要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去工业化通过产业结构服务化,推动经济增长的逻辑是荒谬的,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消极作用远远大于其对再工业化的间接支持。而对去工业化作用的困惑,主要是因为一些学者从就业结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的研究范式缺乏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去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必须面临的经济现象,不同的去工业化模式会对一国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总量去工业化带来的一种消极后果是产业空心化,这也是目前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而结构性去工业化能较好地保存一国的制造业与该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中国目前正处在即将进入去工业化阶段时期,制造业面临着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消失、汇率上升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竞争等不利因素,同时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行为也对中国制造业构成了极大的挑战。结构性去工业化是中国应该采取的去工业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问题讨论综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直接产物。城市化以工业化为前提,工业化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化的进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来说,城市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在我们跨入新世纪的时候,城市化问题的再次升温,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经济意义。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将推动我国城市化理论的发展和实践进程。现将近一年来关于城市化问题的讨论综述如下,以飨读者。一、新世纪加快发展城市化的意义朱铁臻认为,城市化是新世纪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0.
农业剩余与工业化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确把握农业剩余与工业化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和政策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九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讲,似乎显得尤加重要。为此,本文首先讨论农业剩余与工业化发展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然后在此背景下探讨中国九十年代农业剩余与工业化发展关系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是既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概念和范畴.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候,讨论和研究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的相互关系不仅有助于准确把握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形态,而且对如何立足中国国情,正确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并行时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到2010年末,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尤为关键。去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需要我们认真去分析。文章从总量去工业化和区域性去工业化两个层面对中国的去工业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对区域性去工业化的再分类,探析积极的去工业化和消极的去工业化背后的机理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我们的产业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方面,有许多新的理论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这时,各种西方经济学理论被介绍进来,经济学界从以前单纯重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转向重视西方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又出现新的偏颇。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出现过快和过早去工业化的迹象,本文从部门间生产率差距的视角,利用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数值模拟和计量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发现:(1)理论上,当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慢于工业,部门间生产率差距将扩大,导致劳动力去工业化速率加快;且部门间生产率差距的存在使得劳动力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产生结构性减速效应。服务业部门生产率加快提升,部门间生产率差距将会缩小,从而减缓去工业化速率和降低结构性减速压力;工业部门生产率提升尽管会扩大部门间生产率差距从而加快劳动力去工业化,但在长期中起到均匀化经济增长速率的作用。(2)利用2001—2018年中国省级和城市级面板数据的计量实证分析发现,部门间生产率差距的存在导致劳动力去工业化的效应在全时段样本下显著,但劳动力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减速效应仅在2009—2018年区间样本下显著,表明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与部门间生产率差距及其导致的劳动力去工业化相关。(3)赶超成功与失败国家的经验比较也表明,工业与服务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改善与协调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及跨越后实现持续赶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际,出席纪念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张培刚先生的学术思想,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深化改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共同展望与探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探寻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世界范围内关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理论阐释;二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测度;三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模式。在这三方面的研究中,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理论阐释居核心地位,因为只有理论上阐释清楚了,对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测度及模式的认识和评价才有理论依据。但如何处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一直是困扰政府部门及理论专家的一个经济难题。  相似文献   

17.
山区工业化与山区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浙江山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发展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山区工业化进程及其外部效果,剖析山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和要素,探讨山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8.
陈翰笙同志是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研究领域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等等学科。他在这些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对中国的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经济学方面,陈翰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农村经济理论的开创和拓展者。他研究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同样有很深的造诣,提出的理论观点至今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近我学习了陈翰老有关中国工业化的一部分论文和资料,受到极大的启发,下面谈谈我的体会。实现现代化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志士仁人追求的目标,而实现现代化则必须实现工业化。…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的讨论综述郭晓明,管英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理论学界就如何实现经济方式转变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现将各种论点综述如下: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与问题不少学者认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的中期阶段,具备了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20,(2)
文章通过讨论的方式,探讨了我们不能教条错误地去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要结合马克思当时研究面对的社会状态和时代背景去理解,要清楚马克思集中研究的是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的关系问题、研究的是当时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剥削问题,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同时,要应用马克思正确的研究方法继续深入地去研究、探讨商品价值在发展运动中的现实问题。为回归马克思主义劳动价理论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去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