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价值观念,这两种价值观念在环境伦理学界、哲学界、环境法学界中都有很多争议.非人类中心主义又被分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对“生态中心主义”从内容上做了辨析和重新界定,认为“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所形成的环境伦理理论,不应被称作“生态中心主义”而应叫做“生态整体主义”,这样可以排除人为设定的"中心"对环境保护价值理念造成的偏失,而“生态整体主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因此它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都有证伪的作用.它的理论整合,是可供选择的谨慎而又开放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环境思潮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思潮是从实用主义思潮到价值主义思潮再到生态中心主义思潮这一进程的发展过程.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从肯定人类的价值高于自然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到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强调人与自然价值平等的自然价值主义,再到充分肯定自然界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和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环境从纯粹地被利用的客体向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主体转化.这些变化显示出了环境保护在当前的重要意义,也证实了环境研究不断繁荣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所谓的收益费用中心主义是按期间配比原则将企业取得的收入成果扣除为了取得这些成果所付出的努力即牺牲掉的费用,其差额算作利润。另一方面资产负债中心主义则认为收益利得是指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或两者的结合。本文对两个观点进行浅析,对企业利润观以及经济决策提供意见。  相似文献   

4.
广义进化,走向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受广义进化论观点启发。主张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的思想行为局限,以生态整体观善待自然。努力寻找解决当今全球生态问题的途径和避免灾变的办法。以期全面和谐的世界图景早日到来。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资源、环境、生态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并从可持续发展观出发,讨论了它们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意义。指出生态是生物资源(或称生命资源)与其环境的复合的系统的基本结构、形态、功能特征的总合。阐明在强自然主义或强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人类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都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坚持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主义,才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人类与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评价了有关“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提出并分析了“后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说明了这一观点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任务.这里的审判为中心也就是在学术上称为的审判中心主义.而在审判中心主义视角下,侦查、起诉、审判之间的有着怎样的关系.本文简要阐述了审判中心主义的内涵,并对审判中心主义视角下我国的侦诉关系、侦审关系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8.
《古船》与《白鹿原》两部长篇小说都有着对传统文化观念的批判,然而,《古船》在理想主义光晕里走向了对道德中心主义传统的皈依,《白鹿原》却在依恋传统中实现了对道德中心主义的消解。  相似文献   

9.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法益观有被动滞后的弊端,而晚近生态中心主义法益观亦存在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刑事领域应将环境利益扩充为保护法益,以求修正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法益观的固有缺陷,并由此拓宽环境资源刑事法律保护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0.
孙早 《经济学家》2002,(4):93-99
尽管发展经济学的演进趋势得到多数发展经济学家的界定,但理论演进的内在逻辑却从未得到认真梳理。在承认早期坚持西主中心主义假设的发展经济学表现欠佳的同时,发展经济学却又不得不继续借助于坚持同样逻辑假设的新制度经济学.新经济史学的相关理论来重构自己的理论框架。概念范畴上的混乱,致使发展经济学家的行为追随了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发展经济学家的主流化努力,不仅无助于发展经济学走出目前的困境,反而从根本上进一步动摇了其独立的学科地位。所谓发展经济学复兴论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导致发展经济学陷入危机的因素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1.
陶思明 《环境经济》2004,(11):32-34
“生态利益中心主义”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出发点,也是管护自然保护区的落脚点,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价值观,也是自然保护区的社会定位。在自然保护区的管护工作中,必须充分体现“生态利益中心主义”的原则,才能使自然保护区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12.
论S生态文化观的核心理论及其思想背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声怡  邓燕雯 《技术经济》2004,23(12):56-58
1.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把理性和语言作为内在价值判断的依据,认为内在价值是人类所特有,只有人才具备获得道德关怀的资格,而非人类的存在物(动物、植物及整体的自然)没有内在价值,只有工具价值,把非人类的存在物排除在道德关怀的范围之外。人只对人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人所负有的保护环境的义务,只是对人的一种间接义务。作为工业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导观念,人类中心主义因为只关心人类的利益,只以人的价值为尺度,被认为是导致当代环境问题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13.
杨民军  唐钏洋 《时代经贸》2007,(5Z):158-158,160
本文从环境伦理学的两大理论路向——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出发,通过对这两大理论学派的简要介绍从而阐明“一分为三”的哲学观点对环境伦理学发展所起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类中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环境观,超越了“生态中心主义”和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环境观的主体性原则。通过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三阶段的动态考察,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环境观贯穿着对“人”的关注,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就是人的主体性不断跃升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刘会强 《生产力研究》2006,7(5):117-118
构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强烈诉求,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为此,在观念上,应当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树立和谐共生观;在实践中,应当变革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走循环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16.
王建新  刘行星 《经济论坛》2011,(11):153-155
纵观古今环境伦理与环境立法,可以得出自然中心主义是环境立法的伦理基础的结论。法律是调整人与人之间行为关系的准则,它无权干涉自然,也无权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律能做的只是约束人类,尊重自然。  相似文献   

17.
原产国和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是全球化营销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但是二者对组织购买者产品评价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中国组织购买者为被访者,采用结构化问卷对其进行调查。通过多元方差分析和T检验发现,无论是基本生产设备还是辅助生产设备,组织购买者对其评价显著地受到原产国效应影响,尤其是受设计国信息的影响;无论是对本国产品还是文化相似国产品的评价,组织购买者并未受到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原产国效应不受组织特征的干扰。  相似文献   

18.
人类文明正因技术进步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自然生态环境却在急剧恶化,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工业文明遭遇严重危机。人类不仅是从属于各自国家和社会的社会公民,也是自然世界的自然公民;自然法是自然世界的基本法则,也是社会法的基础。自然世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生态环境,自然法也赋予人类这一特殊公民以特殊的责任,那就是自然公民的责任——善待自然、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9.
从自然观和发展观的维度分析不同时期能源政策的演进历程及内在动因,对厘清制定能源政策的思想基础和变化趋向具有重要意义。梳理了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能源政策的演变历程:石油危机爆发以后,现实的能源约束和世界范围内兴起的自然价值主义思潮直接催生了各国能源政策的涌现;而随着生态中心主义思潮的兴起,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发展新能源。从未来能源政策的发展趋势看,发展新能源技术将是人类解决生态危机、提高掌控自然环境能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实事求是精神,是世界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