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界对经济法域内基本价值取向的探讨大都遮蔽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或多或少地持一种“人类中心主义”视角。而晚近生态价值理论对此亦有矫枉过正之嫌,很容易滑向另一极端,即“生态中心主义”。本文所倡之整体生态价值,旨在消弭如上弊端,并以“公民环境权”为中介阐明整体生态价值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不背离,仍旧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广义进化,走向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受广义进化论观点启发。主张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的思想行为局限,以生态整体观善待自然。努力寻找解决当今全球生态问题的途径和避免灾变的办法。以期全面和谐的世界图景早日到来。  相似文献   

3.
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价值观念,这两种价值观念在环境伦理学界、哲学界、环境法学界中都有很多争议.非人类中心主义又被分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对“生态中心主义”从内容上做了辨析和重新界定,认为“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所形成的环境伦理理论,不应被称作“生态中心主义”而应叫做“生态整体主义”,这样可以排除人为设定的"中心"对环境保护价值理念造成的偏失,而“生态整体主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因此它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都有证伪的作用.它的理论整合,是可供选择的谨慎而又开放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陶思明 《环境经济》2004,(11):32-34
“生态利益中心主义”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出发点,也是管护自然保护区的落脚点,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价值观,也是自然保护区的社会定位。在自然保护区的管护工作中,必须充分体现“生态利益中心主义”的原则,才能使自然保护区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资源、环境、生态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并从可持续发展观出发,讨论了它们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意义。指出生态是生物资源(或称生命资源)与其环境的复合的系统的基本结构、形态、功能特征的总合。阐明在强自然主义或强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人类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都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坚持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主义,才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人类与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环境思潮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思潮是从实用主义思潮到价值主义思潮再到生态中心主义思潮这一进程的发展过程.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从肯定人类的价值高于自然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到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强调人与自然价值平等的自然价值主义,再到充分肯定自然界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和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环境从纯粹地被利用的客体向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主体转化.这些变化显示出了环境保护在当前的重要意义,也证实了环境研究不断繁荣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从自然观和发展观的维度分析不同时期能源政策的演进历程及内在动因,对厘清制定能源政策的思想基础和变化趋向具有重要意义。梳理了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能源政策的演变历程:石油危机爆发以后,现实的能源约束和世界范围内兴起的自然价值主义思潮直接催生了各国能源政策的涌现;而随着生态中心主义思潮的兴起,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发展新能源。从未来能源政策的发展趋势看,发展新能源技术将是人类解决生态危机、提高掌控自然环境能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法益观有被动滞后的弊端,而晚近生态中心主义法益观亦存在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刑事领域应将环境利益扩充为保护法益,以求修正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法益观的固有缺陷,并由此拓宽环境资源刑事法律保护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9.
曹斌 《江南论坛》2012,(5):23-25
对于保护环境而言,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都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只是保护的理由和方法不同。而研究企业各个生命周期的生态生产行为,离不开"人"的生态价值观的转变,这就要求从"人"的主体性角度来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而不单单空洞地离开"人"而谈论"人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刘家用 《经济师》2011,(12):25-27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的活动,深刻论述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揭示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的逻辑"和人的不当活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为指导,关注自然生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关注人的活动,提高人口素质;关注可持续发展,引导、监管资本的逻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发展问题上存在的错误和偏差,指出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在对待自然和生态环境存在着错误的观念和不公,要转变到以自然为中心的自然中心主义的生存发展道路上来。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应对日益恶化全球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杨民军  唐钏洋 《时代经贸》2007,(5Z):158-158,160
本文从环境伦理学的两大理论路向——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出发,通过对这两大理论学派的简要介绍从而阐明“一分为三”的哲学观点对环境伦理学发展所起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地球生态已遭严重破坏的21世纪,生态经济学科倍受青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增长的奇迹,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生态成本。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并将它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分析认为,资源&环境压力和危机是生态经济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根源之一;“天人合一”是生态经济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化解问题的方略是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所谓的收益费用中心主义是按期间配比原则将企业取得的收入成果扣除为了取得这些成果所付出的努力即牺牲掉的费用,其差额算作利润。另一方面资产负债中心主义则认为收益利得是指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或两者的结合。本文对两个观点进行浅析,对企业利润观以及经济决策提供意见。  相似文献   

15.
浅析科学发展观与生态市场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翁志勇  张雅丽 《经济师》2006,1(1):71-73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新的发展观,而传统的市场经济所暴露出来的缺陷,所产生的严重的生态问题,则要求我们尽快建立起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与配套的新的市场经济体系———生态市场经济,以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人”的理论蕴涵与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社会生态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围绕着生态危机的根源,有识之士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并形成了“强人类中心主义”与“弱人类中心主义”、“深生态学”与“浅生态学”之间的争论,但不管怎样,这一系列的争论都可以归结到人的文化价值层面上来,当代的生态危机表面上是天灾,但更是人祸,现代人要想走出当代的生存困境,必须从人性自身着手,弥补人性的缺失,努力树立一种“新人”形象。  相似文献   

17.
建设生态文明,既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又顺应当代世界潮流,既是对中国发展模式经验教训的借鉴,又是对当前中国的发展的生态环境困境的积极应对。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总体上讲,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统一性。生态文明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客观上要求并指导着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苏北杨树产业发展的生态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然而,人们长期奉行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伦理观,导致苏北杨树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文章从生态伦理学的视角审视苏北杨树产业的发展过程及其出现的问题,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苏北杨树产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世界资源、环境及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类开始不断反思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负效应,努力寻找一条既不影响人类福祉追求又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国外形成了"弱可持续性"经济学、"强可持续性"经济学、生态社会主义和有机马克思主义等不同的生态文明观,而这些生态文明观几十年来的争论与演化能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许多启示。新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0.
盐城滩涂生态开发需遵循一定的生态道德规范,这是滩涂自然价值、自然权利实现的前提和保障.在现代生态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滩涂生态开发应该遵循如下规范遵循自然,尊重滩涂生命的规范;善待自然,反对滩涂环境法西斯主义的规范;以人为本,生态利用天然资源,确保滩涂物种优先的规范;节约、保护滩涂自然资源,树立绿色生态开发的规范;践行滩涂生态美德伦理规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