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丽霞 《生产力研究》2011,(12):113-116
随着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服务外包产业成为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速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重要亮点,港口作为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地处长三角区域的港口城市南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服务外包产业,既是抓住历史机遇、顺应国家发展趋势、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加快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全面实施沿海开发战略、融入苏南、接轨上海,加快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撑。文章从分析港口供应链内涵、服务外包内涵、港口供应链的基本模式与港口物流业服务外包研究范围入手,通过翔实的数据对南通港口物流业开展服务外包进行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南通港口物流服务外包主要业务的拓展渠道。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规模最大、发展地位最突出的经济圈,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度最高、经济体制最灵活、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物流业已成为长三角服务业发展的亮点与突破口,但物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文章结合长三角发展物流业的优势和长三角物流业的发展机遇,研究了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无锡地处长三角区域中心区位,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更是重要的货物生成型城市.为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新趋势,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必须加快发展以现代制造业配套需求为主的生产性物流和以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服务的消费性物流,打造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将进一步推动无锡城市现代化进程,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区域物流空间布局及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现代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产业之一,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区域物流不仅是21世纪全球城市区域产业升级的必然诉求,而且也是城市群产业空间组织的基石。以长三角为实证,利用统计分析和基于GIS的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等方法剖析长三角区域物流演化过程,发现:长三角区域物流空间组织现状呈现:①区域物流呈单中心等级扩散格局,城市间差异大,并呈扩大趋势;②区域物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廊道效应突出;③物流园区数量呈城镇等级梯度特征,且自成体系。城市群物流就业的区位商空间演化格局呈现:①长三角区域物流呈现"一心两团多点"向"一心两极多点"的空间演化历程;②区域物流空间集聚态势趋向强劲。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区域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其物流业也一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论文采用能量系数法估算2003—2016年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三省一市物流产业的碳排放量,定量分析了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和人口5种因素对三省一市物流业碳排放规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的能源结构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对物流业碳排放增加产生了抑制的效果,而能源效率因素、人口因素和经济发展因素对物流业碳排放增加产生了促进的效果。最后从改善能源效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对长三角区域发展低碳物流的针对性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穗、深、港港口和航空物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港口物流和航空物流是现代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应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检验广州、深圳和香港1990-2007年间的港口和航空物流增量与当地和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城市群GDP之间增量的因果关系,从定量角度分别研究了广州、深圳和香港港口和航空物流业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运用回归模型确定港口物流和航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现它们呈非线性的三次曲线关系,然后采用边际效应和弹性分析分别计算出三地港口和航空物流业的单位增长给当地和区域经济带来的增长额度,最后提出协调区域物流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港口物流是指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随着舟山群岛新区的正式获批,舟山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优势和产业环境,将奠定其在"十二五"期间海洋战略重心的地位。随着港口建设深水化、布局网络化、业务物流化、港城格局一体化、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港口集物流服务中心、商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人才服务中心于一体,朝着全方位增值的物流功能发展,港口物流业已经发展成为新时期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长三角地区走的是渐进式制度创新的改革道路,这一改革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对于这一作用,本文尝试用岭回归、经济增长收敛性等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改革开放后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探讨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的改革行为在我国渐进式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2019年,中央明确提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整体发展具有不同于其它区域的特殊战略地位,发挥着突出的带动作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更加有利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基于此,首先借鉴静电场理论,构建创新辐射场模型,对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辐射效应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其次,从时间距离、技术距离和经济距离3个维度探究科技创新中心辐射效应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后,提出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国家相关政策对服务外包产业的定义及分类,采用核心密度估计等空间分析方法,结合实地调研,探讨了长三角地区近年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格局和演化历程。结果发现:1长三角地区的服务外包产业的总体格局为以上海为龙头,沿"宁—沪—杭—甬"一线发展。2不同类型的服务外包产业空间布局特征并不一致,总结为示范型、均衡型和特色型三类。3从演化过程看,2000年以前,外包企业主要集聚在上海;2005年前后,示范城市开始成为集聚中心;如今,非示范城市的外包产业亦发展迅速。4长三角地区服务外包技术水平不断提升,2005年以前,ITO占比高达60%以上,近年来,ITO比例有所下降,BPO和KPO的占比显著上升,现已接近50%,表明长三角地区服务外包正逐步向中高端方向发展。此外,长三角内部服务外包初步形成了一定地域分工,示范城市内高端知识密集型服务外包比例不断上升,非示范城市目前仍以较低端的ITO为主。  相似文献   

11.
12.
地区综合实力的ANN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冯利华 《经济地理》2003,23(1):9-11
人工神经网络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完成整个网络的信息处理,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等一系列优点,因而用它来评价地区综合实力是可行的。针对地区综合实力评价问题,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评价系统,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3.
大连市海岸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盖美  田成诗 《经济地理》2002,22(2):179-183
大连是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大连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系统分析了大连市90年代后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由于城市化、工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废水排放量大,近海海域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等)。最后,提出大连市未来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过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决策过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分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16.
权东计 《经济地理》2004,24(4):542-545
在系统分析昭陵陵园山顶、山脊、山谷、平原地貌景观和陵园建筑遗址与陪葬墓空间分布模式的基础上,从山体形象、风水空间格局、长安城空间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昭陵陵园的空间意象和“依山为陵”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西部沙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以泰来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泰来生态经济系统中能量、资源流动及系统的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研究表明该县开发程度低,经济发展落后,并从能值分析角度提出保护本地可更新资源、提高能值反馈率、提高科技含量等相关对策,为泰来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基础数据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丁四保 《经济地理》2008,28(4):603-606
地理学一贯重视的地带性差异同样可以用于讨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是"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即在改革之初绕开了计划经济体制内的国有经济和国有经济中错综复杂的矛盾而大力推进各种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发展.在非国有经济成分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之后,特别是在获得了承受改革成本的能力之后才开始在1990年代的中期以后对国有经济进行改革.空间上的过程则是首先在"体制内负担小、体制外条件好"的东部沿海地带推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使那里的经济迅速发展之后推动其他地带.这个模式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一是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发展选择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提供了大量的新增就业和政府税收,二是体制外增量弥补了体制内的减量,即国有经济释放出来的大量失业.但是沿海地带成功的模式在其他地带的实践却并不顺利,沿海地带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压抑着其他地带的改革和发展.文章分析了沿海地带对资源和就业岗位的垄断,提出其他地带不能一成不变地按沿海地带的模式进行改革,其他地带改革的内容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