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琦瑞 《生产力研究》2006,(12):104-105
人才机制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必须从人才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创新和人才成长环境创新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人才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与开发模式,即:政府支持、高新园区集聚和高校培养开发并重的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及开发模式,为城市科技创新人才的管理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灵魂,但创新人才资源的稀缺特性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率。人才共享是解决创新人才匮乏难题的有效途径,但容易引发创新成果归属、权益分配和无形资产流失等诸多问题,制约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创新人才共享。通过分析传统人才共享模式的利弊,探求了适合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创新人才共享模式。并提出科学划分创新成果的归属、合理分配创新成果权益、强化共享人员保密义务等具体的完善建议,为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人才共享、实现产业技术革新目标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闫懿 《生产力研究》2007,(10):73-74
人才机制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文章从人才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创新等五个方面,对人才机制创新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5.
当代拔尖创新人才价值观具有多元、矛盾、自主、实用的新特征,把握拔尖创新人才价值观的正确方向,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引领拔尖创新人才价值观转型。具体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素质培养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与拔尖创新人才认同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与拔尖创新人才主体作用发挥相结合,从而实现引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唐伟  韩武 《发展导刊》2006,(3):33-33
重塑人才观念,创新人才政策制度,加强人才工作的制度建设,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既是当务之急,又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做到总体规划、统筹兼顾、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7.
在比较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人才机制现状和创新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中部地区人才机制创新的3方面: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机制、构筑独具特色的人才吸引机制和创建科学有效的人才使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因此研究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创新创业人才是我国当今的一个重要工作。在创新创业人才和人才供应链管理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我国不同地区样本的18个指标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原理,通过SPSS19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取主成分并进一步界定其涵义,构建出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管理模型,包括循环式创新创业人才支持服务链、创新创业人才专门性产业拉动力、成果性人才培养和无缝式人才对接,并提出相关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9.
苏州市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现状及供给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科技创新人才是人才队伍中具有研发能力和创新作用的特殊群体,科技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数量和质量。现阶段苏州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体上已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对于其它省市的科技创新人才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在界定科技创新人才概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苏州市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现状,用灰色GM(1,1)模型对苏州市科技人才供给量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实现预测目标的政策建议,以便为科技人才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沈刚 《经济月刊》2011,(7):35-37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人才。人才是各类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创新最核心的要素,是创新之本。  相似文献   

11.
沈刚 《经济》2011,(7):35-37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人才。人才是各类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创新最核心的要素,是创新之本。十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对人才战略越来越重视,从2000年开始,逐步开始国家人才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2.
程春生 《发展研究》2009,(11):60-62
良好环境是充分发挥创新人才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要遵循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体制机制,用机制激励人才;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和完善保障制度,在实践中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高校知识创新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和出发点,高校各类科研创新人才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所以高校人才聚集的状况及效应会影响知识创新水平。文章在探讨高校人才聚集效应、高校知识创新特征基础上,分析了高校人才聚集对知识创新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数据结构模型验证两者的关系,得出高校人才聚集对高校知识创新的影响大于高校投入对知识创新影响的结论,高校要重视人才聚集效应的发挥,实现知识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马斌  李中斌 《经济与管理》2011,25(10):85-88
目前,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在总体状况方面:科技创新人才规模相对较小;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缺乏;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留才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严重;全社会对人才资源开发和自主创新的投入不足等。二是在理论研究与成果转化方面,缺乏成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尚处于积累阶段。三是在中国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方面,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主体,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存在障碍。因此,我们应着重从理论研究、公共管理和企业微观管理三个方面加强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创新人才是积极倡导现代化观念,树立革新传统、大胆开拓、勇于竞争、掌握现代科技和主张个性发展的人才,是有全新的研究、开发与管理理论的人才。社会创新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是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只有努力培养创新人才,才能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创新所需要的人力资本。 一、知识经济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相对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而言,知识经济业以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为主要特  相似文献   

16.
吴晓丽 《当代经济》2007,(7X):68-69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金融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竞争力不断增强。但加入WTO以后,金融创新人才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越来越严峻。因此,必须加快金融创新人才开发与管理机制的创新,培养和吸引大批的金融创新人才投身于我国的金融业的发展,为此,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河南科技创新人才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人才作为竞争和科技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而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影响科技人才作用发挥的根本因素。系统阐述了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现状,并对比分析了郑州市和其它14个副省级城市在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根据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创新创业人才是指黑龙江省产业提升所需的既重创新又重创业的人才。目前,由于缺乏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使黑龙江省创新创业人才严重流失、高层次人才缺乏,从而使以用为本的人才发展趋势与人才环境产生距离。深圳、东莞等发达地区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环境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为此,黑龙江省应该加大创新创业人才扶持力度,积极优化创新创业人才环境,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多种措施构建一套激发科技人员献身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19.
准确测度区域辐射中心人才集聚指数和辐射力水平并深入探讨二者相互关系,有助于检验各省份人才政策的实效性和为区域辐射中心建设提出路径建议。本文选取17个典型省份作为区域辐射中心研究样本,采用区位商法和回归分析法开展研究表明,区域辐射中心建设进程中存在明显的“人才政策—人才集聚指数—辐射力”交互推动关系,且区域辐射中心人才集聚指数与辐射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人才集聚指数提高1个百分点,区域辐射中心辐射力提升0936个百分点。相反,区域辐射中心辐射力提高1个百分点,人才集聚指数提高1068个百分点。区域中心辐射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二者对人才集聚指数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586和056。研究成果为区域辐射中心建设指明了路径:人才政策应聚焦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和金融服务人才,辐射中心应结合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区域性、特色化产融合作平台,建立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与人才集聚的良性互动关系,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辐射力和金融服务辐射力来提升区域辐射中心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创新"我国人才创新能力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才创新能力建设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创新"人才创新能力建设,具体表现为在宏观层面上要通过文化创新、教育创新和社会创新为人才创新能力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微观层面上要通过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组织创新为人才创新能力建设来塑造内在动力机制.创新应成为全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让创新活力竞相进发,创新人才充分涌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