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背景,基于2011—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DDF模型和ML生产率指数测度各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创新环境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提升了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并且创新环境在数字经济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从区域层面上,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中西部地区,引领着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本研究有利于探索数字经济的创新价值和绿色价值,有利于发挥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公众对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日益增强,企业ESG表现逐渐引起国内外各界的重视,并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标准纳入企业建设并由此构建起ESG优势,能否成为推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因素以及创新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基于2009—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创新视角探究了企业ESG表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ESG优势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检验结果表明,ESG建设主要通过促进创新产出、提高创新效率、提升创新质量三个层面释放企业创新效能,进而改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ESG优势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在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据此,要加快推进ESG治理,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规范完善ESG信息披露体制机制,释放企业创新效能,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当下环境集权化改革的背景下,能否找到一种合理的环境规制方式来缓解环境规制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不协调尤为重要.文章将环境分权因素加入企业生产率提升决策模型,在垄断竞争的环境中分析环境分权对本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环境分权与地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一种倒"U"形的关系.此外,文章通过分样本、替代变量以及实证检验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是十分稳健的.根据实证结果,文章认为,政府要加大中央在环境事务中的支出和职责范围,而企业则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规避环境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并找到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依据,从中发现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资本投资面临的约束条件和全要素生产率对增长的贡献不高使得中国今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从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郭伟  郭童  耿晔强 《经济问题》2023,(11):73-79+129
将数字经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从理论层面分析数字经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并利用2011—2021年我国上市公司微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数字经济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渠道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果为我国政府制定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政策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6.
选用船舶工业宏观数据和资源环境约束等作为基础数据,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L指数测算了中国船舶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通过面板模型系统考察了环境规制、技术进步对中国船舶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发现从长远来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趋势且具有明显的收敛特征,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推动船舶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整体上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低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中国船舶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结论表明:较高的技术水平能显著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而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阻碍了船舶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环境规制对船舶工业绿色全要素的增长已经带来"补偿效应"从而提高了中国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为考察船舶工业绿色竞争力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中国各省1994-2004年的统计数据,定量评估了地方环境管制对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环境规章显著提高了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但地方环境法规对其不具有显著影响。上述发现意味着,中国实施严格的环境管制能够收获环境质量提高和生产率增长的双赢结果,且地方政府主导的环境行政管制的实际效力可能要远远优于地方环境法规。因此,在健全地方环境书面立法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对政府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的重构,以提高书面法律的实际执行效率。  相似文献   

8.
产业政策能否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产业经济领域的重要问题。采用准自然实验方法,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数据研究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总体上产业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区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但不同所有制企业对产业政策的吸收程度不同。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更容易受产业政策激励,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研究显示,产业政策作用程度和企业所处行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同,产业政策能够显著提升重点扶持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将技术创新作为产业政策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变量,分析表明,90%的产业政策均通过技术创新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政府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这一手段实施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从而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9.
推动经济绿色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目标,在数字金融发展背景下探讨其绿色价值并健全环境规制,在经济供需两端形成绿色发展合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2011—2021年1597个工业污染源重点调查企业数据,利用中介模型和门槛模型探究了数字金融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异质型环境规制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技术、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路径驱动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随着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和公众自愿型环境规制的裁量空间增大,上述驱动作用会产生“减损”“补偿”和“分化”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绿色发展实力较强的企业,应重视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路径的作用,并主要实施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和公众自愿型环境规制;绿色生产成本较高的企业更应依靠技术路径,并重点实行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从而基于市场和政府的协同合力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长缓慢,产业和总需求分析框架失灵。本文从供给侧动力和非正规金融入手,研究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与运营资本的关系。本文利用1999—2013年非上市企业的动态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运营资本对中国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非线性的。但是,这种关系只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成立,对国有企业并不成立。本文进一步引入融资约束机制,论证了运营资本是中国非国有企业突破融资困境、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金融中介。    相似文献   

11.
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是优化生态环境的二个侧面,如何把生态建设成果审时度势地转化为现实的优势,摆在人们面前有二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选择,其结果大不相同,选择正确的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发展的道路,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实现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2010—2012年沪市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环境规制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政治关联对环境规制实施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总体偏低,行业、地区差异显著;环境规制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存在“区间效应”,且因产权性质而异,其中,环境规制与国有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呈“U”型关系,民营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呈倒“U”型关系;政治关联会对环境规制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相比于一般民营企业,高政治关联民营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环境规制的敏感性更强(倒“U”型曲线更陡峭)、容忍度更弱(倒“U”型曲线更早出现拐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发展中国家为视角,构建一个基本的双寡头Cournot模型,来分析环境技术从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商品生产和社会福利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环境技术从发达国家无偿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社会福利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通过引入福利函数并求解最优的社会福利,发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最优的社会福利选择是:当国内企业生产成本等于国外企业生产成本与环境技术的产量溢出之差时,环境技术的完全转移才是发展中国家的最优社会福利选择.并据此推导出社会福利最优的环境技术转移路径.  相似文献   

14.
Technological change is usually considered a necessary albeit not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a transition to sustainability. However,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 to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cal change has not received too much attention in the environmental/ecological economics literature and many open questions remain in this context. Based on a carefu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further analysis should address several issues at different levels: i.e., regarding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the thematic scope of the studies, some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other aspects related to the environmental policy variable. First, an integrated conceptual framework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the interplay between relevant variables influenc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cal change (i.e., factors internal and external to the fir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and all the stages of this process, with a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invention stage, should be developed. Other aspects should then be tackled, including a focus on several themes (i.e., a greater attention to cross-sectoral technologies, the barriers to different types of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the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of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 enterprises), methodological issues (combination of case studies and econometric modelling) and several issues related to the environmental policy variable.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企业积极的环境行为应当具有价值增值效应。文章对企业环境行为的价值实现机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报告了企业积极环境行为价值增值效应的实现需要经过的环节。通过采用分析、演绎和推理的规范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了企业环境行为的驱动因素、企业环境行为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企业环境行为价值实现机理的基本研究结论:企业积极环境行为价值增值效应的实现需要经过三个环节:其一是企业的环境行为确实带来了经济绩效;其二是企业通过信息披露将企业环境行为传递出去;其三是投资者以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为依据评定企业环境行为的价值。此外,企业所处的内外部制度环境在这三个环节中起到了不同的重要作用,共同影响着企业环境行为价值增值效应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在“绿色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共识的背景下,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已在环境保护事业中占据一席之地。目前,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普遍存在人才队伍短缺、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而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以中国代表性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专业人才培养意义、主要工作、缺失原因及培养对策进行探讨和归纳,从现阶段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自身视角构建了专业人才培养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7.
徐春立 《现代财经》2006,26(11):8-11
从环境约束与适应的角度来分析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水平可发现,环境因素对企业资产负债率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企业所处环境的差异决定企业合理的负债水平是个性化而非共性化的。环境适应力是影响企业资产负债率优化水平的关键因素,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环境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Using the Environmental Scorecard ratings of Congressmen and Senators published annually by the League of Conservation Voters, we explore empirically whether political support for pro-environment legislation, aggregated across each legislative body, is sensitive over time to changing economic conditions — that is, whether there is a political trade-off between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the environment. Using LCV scorecard ratings from 1970 to 2008, we find evidence, consistent across both the House and Senate, that political support for the environment is related to per capita income, but this general tendency can be decomposed into sharp differences by party.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ology for organizing and quantifying the results of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xercises. The first step of the methodology is to develop a simple systems model whose components capture the essence of the problem context under study. Then, a scan identifies leads that affect one or more components. The impact a lead may have on a component is rated on a numerical scale for any number of time periods of interest. Lower and upper probabilities are estimated for each impact rating for each time period. Lower and upper expected impact scores are then calculated to provide a range of potential impacts over time. An exponential function is used to aggregate the lower and upper expected impact scores upon a component to produce lower and upper expected component changes. The methodology also allows changes in components to impact other components. The methodology was implemented to explore impacts of demographic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upon the future of human and ecological health in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20.
环保产业能够通过技术效应、替代效应、直接效应、环保意识和环境管制标准提升等途径来改善环境质量。对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环保产业发展确实能够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但是目前其对不同污染物排放有着不同的影响力度,其对整体环境质量和工业废水排放的改善作用较为明显,但对固体废物和废气排放的影响并不显著。环保产业改善环境质量的力度和广度都还没有充分展示出来,这与其目前的总体规模和水平相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