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是区域优势转化的理论基础,是理解区域优势转化的政治经济学"钥匙"。资本循环与区域优势转化是有机统一的,两者都具有形态变化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符合空间并存与时间继起的统一、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统一、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统一。从货币资本循环与区域优势转化的连续阶段性和过程统一性来看,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再向生态财富的转化契合了资本循环理论与区域优势转化的一般原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分别是自然存在的财富形态和条件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生态财富存在形态,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必须触发区域优势转化的前提条件与外在条件。贵州等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区域实践印证了资本循环理论对区域优势转化的理论张力。践行"两山论",我们应加强生态本底保护,畅通生态财富的形成路径,推进生态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科技人才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优化科技人才宏观生态环境进而打造科技人才集聚高地是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探究宏观生态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机制,基于人才生态系统理论,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中国内地31个省份为样本,分析多重因素构成的宏观生态环境影响科技人才集聚的条件组态和路径。结果表明:文化教育是影响科技人才集聚的必要条件;存在4条提升科技人才集聚的有效路径,即科技创新主导型、科技创新主导下的宜居文教驱动型、文化教育和公共服务主导下的经济科创驱动型、公共服务主导下的文教驱动型;存在6条阻碍科技人才集聚的路径,且与提升科技人才集聚路径之间属于非对称关系。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险议题设置是科技风险规制活动的起始,关涉科技风险规制资源投入方向与力度,影响特定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损益。现行行政主导型科技风险议题设置模式存在与依法行政、行政公正及权责一致原则相抵触的法治危机。风险认知因素、政治因素与法制因素成为科技风险议题设置模式法治危机的根源与内在作用力。我国科技风险议题设置的行政法规制可在考察美国与欧盟科技风险议题设置法律规定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重塑规制科技风险议题设置的理念基础,重构科技风险议题设置法制的基本原则,建构风险议题设置法制的主体性制度。  相似文献   

4.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权利机会不公平、规则制度不公平、收入分配不公平。实现我国社会公平正义,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氛围;着力推进科学发展,打牢实现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加强制度建设,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科技自立自强思想经历了基础萌芽、起步探索、初步形成、丰富发展和成熟完善5个阶段。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前,产生了关于科学技术重要作用的最初认识;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中央提出“自力更生,向科学进军”的科学技术发展方针;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党中央提出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高科技发展方针,努力接近与赶上世界科技发展先进水平。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党的十八大前夕,党中央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中国共产党科技自立自强思想历经百年,不断深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自立自强思想明确了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方向,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6.
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理念,采用建成环境径流系统科学组织与技术集成的研究视角,认为建筑表面与景观场地共同构成了建成环境地表系统,统筹建筑顶面、侧立面及景观下垫面的一体化径流系统设计是当代科创园区更新改造的重要内容,并对改善局部地段生态环境、集约利用水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小型科创园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全地表生态径流理念下“建筑-环境”协同改造的设计观念;以苏州金枫产业园改造设计为例,进行了包含建筑改造和园区景观更新的一体化地表生态径流协同设计。总结了地表生态径流设计方法在科创园区建筑及其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与设计要点,探讨了后续研究的思路与方向,为充实当代低影响开发设计方法与技术模式提供相关依据与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7.
迄今为止,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仍然是个未受到足够重视的薄弱环节。在社会格局剧变和文化高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隔离区域生态与文化特征的规划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人民对生活质量及其可持续性的更高追求。实现生态与文化视角的融合既是社会实践的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以福建北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实施研究区生态与文化区划的基础上,以空间统计与地理信息技术为手段,验证了研究区生态与文化类型区的空间关联性,并据此构建了乡土景观分类及区划方法体系。对乡土景观区划成果在区域风景道规划及旅游资源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应用途径做了初步探讨。本研究可视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有关乡土景观资源整合保护的一次有价值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8.
摄影在旅游过程中不可或缺。摄影是以影像的形式记录真实的旅游经历,建构和推广旅游目的地的形象的过程。因此,旅游者的摄影行为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和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桦木沟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围绕人口统计学因素、出游条件、摄影条件分析了摄影旅游者和大众旅游者的群体特征;并依托需求-动机-行为模式,在研究综述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围绕摄影需求的发生、摄影动机的构成和发展、摄影行为特征三个问题展开了调查和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摄影旅游者和大众旅游者的摄影行为基于不同层次的需求和动机,而且两者在拍摄对象和拍摄用时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但在拍摄时机的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17—18世纪的“中国风”促进了中国园林形象在欧洲的传播,并见证了中西园林的跨文化交流。互为“异域”的中西文化与历史语境的影响,造成了欧洲人观看中国园林时差异的目光。通过还原此时商业与宗教传播路径中以及英国自然风景园变革背景下,中国园林形象呈现与再现的特点,辨析其背后的主客观动机,分析欧洲视野下中国园林形象衍变历程,从而揭示中英自然式园林的“貌合神离”之下蕴含的中西方在自然观念与审美上的本质差异,以及误读存在的客观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经济价值的根本途径,是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以煤制烯烃技术为案例,构建大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结果发现:DMTO成果转化是由政府推动,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大量风险投资,以中试和工业性试验改进技术和积累实践经验,采用创新技术服务模式从事科技项目转化的模式。大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结构设计包括4个主体:政府运用政策引导使企业将资金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中去;研发机构的主要任务是研发成果原型,并为中试平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改进成果;企业主要在政府引导下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中试平台建设进行风险投资,以资金为纽带带动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主要基于成果原型进行技术优化、技术服务和市场推广。DMTO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力量,为中国大型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提供了新的模式和范式。  相似文献   

11.
结合超效率SBM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法,以中国内地25个省级行政区政府科研机构为样本,探讨科技资源配置结构、配置方式和配置环境对省级政府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组态效应。研究发现:①单个要素不构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必要条件,但基础研究强度在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方面发挥了较为普遍的作用;②5种组态均可带来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别为由基础研究构成的基础研究型组态;由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构成的科学研究型组态;由基础研究、计划配置和区域开放度构成的基础研究—环境型组态;由基础研究、市场配置、计划配置、产学研合作水平和区域开放度构成的基础研究—平衡型组态;由应用研究、产学研合作水平和区域开放度构成的应用研究—环境型组态。其中,基础研究型组态和基础研究—平衡型组态在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方面更有效;③我国东西部地区政府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路径存在显著差异。据此,提出各地区政府科研机构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匹配路径和针对性措施,以有效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2.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高校培养面向社会服务性要求人才的一种动态体现。为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基于江西省高校实地调查数据,确定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互间的相关性。以时间序列多元回归分析为主要手段,探讨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特征的线性关系,同时运用有序 Probit 模型解读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可能影响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的指数因子,并对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及验证,以期为促进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提升提供理论支撑。最后,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创新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论述,给出相关结论及政策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举国欢庆,全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30周年。本文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这二者的辩证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内在地、有机地、不可分离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提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中逐步形成、拓展和丰富、发展的。因此,研究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对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专利交易是创新主体回收研发成本、形成创新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基于创新主体视角深入探讨专利交易差异及区域网络有利于不同创新主体制定差异化专利交易政策,从而加快实现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采用统计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2018年中国专利许可与转让数据为研究对象,探讨各类创新主体专利交易差异与专利区域流动网络。研究发现:①不同类型创新主体专利交易特征不同,创新主体类型不同,相关专利特征也不同;②不同类型创新主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不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要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企业和个人则对多地甚至全国技术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不同类型创新主体应整合内外部资源,通过合作研发扩大专利交易范围;政府应建立完善的专利交易评价体系和专利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研究结论有利于促进不同类型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的改革举措,开辟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赋权之后职务科技成果共有权如何行使,成为当前学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总结我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共有在权源、主体、客体、程序等方面的特殊性,阐释职务科技成果共有权的规范行使要求,强调职务科技成果共同所有权行使目标的协调,进而揭示职务科技成果共同所有权行使的典型风险。研究发现:事前的风险防范需优化权属自治,引导科研人员和单位在赋权协议标准条款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充分与细致的协商;事中的风险防范需加强动态管理,建立沟通交流渠道以促进协同防范;事后的风险防范需厘清各方主体的责任,落实风险共担以回应权责利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以技术管理、战略管理、产业组织和生态系统为代表的研究视角,对平台本质的限制性理解直接导致学术界对平台到底是什么存在异议,将平台本质限制性理解为特定情境的平台功能是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突破现有研究视角局限,引入分工与协调视角,对平台本质特征进行阐释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方案。在梳理平台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平台是一个以共享界面和接口为黏合剂的互补性自治主体进行分工与协调的元组织。通过解决平台本质研究中存在的争议与问题,揭示平台到底是什么,进而深化对平台的理解及在现实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龙开元 《经济地理》2002,22(1):82-86,105
随着工业化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日渐强烈,其中铁路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更为突出。洛湛铁路建设和运营对益阳经济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以点轴开发理论为基石,系统分析了洛湛铁路的吸引范围和客货流、益阳地区的资源状况和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洛湛铁路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探讨了益阳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发展战略的响应程度,以改善益阳产业组织和布局结构、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促进其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借助共有制度,将单位与科研人员间的行政管理关系转变为民事法律关系,但从规范性视角而言,其存在三方面问题:①客体范围不清晰;②团队主体化与法律不兼容;③共有权行使缺少规范性建构。由于共有关系的运行依赖于客体合法性、主体有效性以及共有权行使规则的合理性,因此上述3个问题直接影响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实践效果。基于政策法律化和法律政策化原则,在共有制度三要件的逻辑框架下,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和政策目标,建议从3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通过修正《科技进步法》或扩大解释《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扩大试点单位享有的知识产权范围;第二,明确单位与科研人员的二元主体结构;第三,构建符合政策目标的共有权行使规则。  相似文献   

19.
剖析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构建门槛效应模型,收集2011—2020年我国内地30个省份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关数据,测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的效应,并对各地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水平的协同性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数字产业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倒U型递增影响效应,产业数字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递增影响效应,相较于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更强;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递增影响效应;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协同水平可分为双高型、双低型、数字产业化加强型、产业数字化加强型。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创新型国家建设是化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有力抓手,是关乎中国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地位的战略举措和迈向现代化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2020年中国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的奋斗目标,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之首要一步。以国际公认的六大权威评价指标体系为蓝本,深入研判中国是否符合创新型国家标准,并结合国情及国际横向可比性,构建5大类16项指标体系,通过设定目标值,采用等权重相对衡量法测度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水平。研究表明:中国整体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迈向跨越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崭新发展阶段,但不平衡性、不充分性、不协调性问题依然突出,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