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现代企业区位选择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重基 《现代财经》2001,21(2):53-55
随着我国企业制度的转变和企业区位环境的变化,工商企业区位选择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本文在企业区位的扩展延伸,企业区位选择构成和内容的扩展,企业区位选择主体的变化,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区位布局的选择及调整和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区位选择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
区位选择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首要问题,它直接影响到企业优势的发挥,影响到整个国际生产布局,并进而影响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的收益及成败。创新环境对投资区位的影响日益增强,在正式制度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加强化等非正式制度的创新,形成区域环境特色和优势,已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苏重基 《经济学家》2001,(1):124-125
1.现代企业发展的地域空间是区位的拓展和延伸,企业活动空间的扩大必然要求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来研究企业区位选择问题.传统企业区位选择一般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或者是在一个区位内进行的.随着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和跨区域的经济活动日益的频繁,现代企业区位选择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企业的区位选择已经是在跨区域和多区位中进行.跨区域和多区位的企业布局,从范围来看就超出了一个区位,这种超出区位的区域概念就是地域空间.因此,我认为,地域空间是经济实体在经济活动中跨越两个以上区位的布局依托的场所,它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范围在区位这个基础上的扩大.地域空间包含区位,它具有区位的特征;同时,它比区位的范围更大,它更多体现企业在地域空间的活动即企业在某些区位之间形成相互经济联系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4.
在空间经济学领域,自Baldwin&Okubo(2006)将异质性企业假设引入到空间经济模型以来,异质性企业区位理论由于解决了企业异质性特征引致的企业内生区位选择问题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系统梳理了空间经济文献关于异质性企业区位选择的理论演进过程,归纳和评述了异质性企业区位内生选择的作用机理,考察了异质性企业区位选择效应,总结了异质性企业区位选择下的最优化问题。在文献述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边境区位地处异质性显著的国家经济体之间,潜在着巨大的合作开发空间和利益博弈。本文通过构建和分析边境区位集聚效应博弈模型,揭示了边境区位集聚的过程、方式与企业行为响应机理。研究发现:边境区位开发利益及其对企业的集聚效应与政府的激励政策密切相关;本区位企业和外部企业双方总投资规模逐渐扩大,激励力度就会随之减少;外部企业的物理距离越大,激励力度就会越大;激励度随外部企业进入的前后成本变动而改变;外部企业进入后的市场份额掠夺过大,政府就会减少对其激励的力度;本区位企业认为市场的得失比成本更重要;市场开放程度对外部企业的吸引力很强。  相似文献   

6.
唐春宇 《经济师》2007,(9):276-276,278
文章阐述了浙江企业逆向型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变化情况和现状分布,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浙江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上存在的问题,最后以区位选择模型为依据提出了如何更加优化区位选择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7.
宋歌  项雪纯 《技术经济》2021,40(2):75-85
本文运用2005-2013年长三角制造业新建企业微观数据,结合离散选择模型,探究企业异质性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特征制造业企业的空间分布.研究从企业异质性的角度合理解释了中国新建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不同特征的企业之间,区位因素的作用存在差异,企业异质性对区位选择的影响是多样的.随着企业员工数量的增加,新建制造业企业倾向于选择中等水平的城市,在竞争激烈的发达城市选址的可能性降低;国有所有制对企业的区位选择没有显著影响,而外商投资企业则倾向于选择较发达和外资制造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城市;与外商投资企业相似,高技术企业也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英国案例透视了企业区位选择、地区优惠政策与聚集效应的关系。基本结论:产业聚集所产生的关联效应成为区位选择的主要驱动力,地区优惠政策不再是吸引投资的主要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一个地区某一产业内只有少数企业存在时,投资者对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反映不积极;但是随着该地区产业内企业数的增加,投资者对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的积极性会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9.
日资和韩资企业在华投资的区位行为和模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文忠 《经济地理》1999,19(5):54-58
本文从经济区位论的角度出发,在实际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就日资和韩资企业对华投资环境的评价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日资和韩资企业在华投资的区位行为、投资模式和投资区位空间演化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企业区位选择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而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决定性要素是创新。创新不仅作用于企业区位选择的每个影响因素,而且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活动对一个经济区位的产生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也决定着一个区位优势的形成过程。结合各创新主体即企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职能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创新活动,能够更好地进行企业区位选择,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评论》2003,3(8):F0003-F0004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的前身为青岛海洋大学经贸学院会计学系,成立于1995年1月6日,在此之前系青岛海洋大学经贸学院管理系下设的财务会计专业,于1978年开始招收专科生,1994年设置会计学木科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收木科生。  相似文献   

12.
我国财政职能观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馨 《财经问题研究》2001,(11):77-77,F003
财政职能问题是我国财政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它对我国财经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介绍了我国财政职能论半个世纪的发展沿革概况。50年代初,从前苏联引入了财政职能论,这主要是“使命观”、“作用观”的“财政职能论”。此后经过数十年发展演变,到70年代末转到“客观功能观”上来了。到了90年代,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我国财政理论界呈现出愈益强烈的转向“职责观”、“任务观”的趋势。这些变化,是由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等不同经济体制背景所根本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前一阶段,我们围绕农民增收问题,对吴中区进行了调查,我们总的印象是:农民较大幅度增收的曙光初露,2004年能不能成为农民收入增长从滞缓到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不断扩大到逐步缩小的历史性拐点,还有待时间验证,但不管未来的发展如何,2004年农民收入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势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一个关注“三农”问题的人们喜上眉梢的年份。  相似文献   

14.
公司是企业演变的一个更高级形态。现代意义上的董事会具有一定程度的内生性,董事会一方面是股东力量互相抗衡的场所,另一方面是联结各利益相关者的中枢机构,具体而言应具有战略性、调和性、独立性、问责性。国企董事会尚存在政企不分、职责定位不清、独立董事功能有限等问题,政府应首先让董事会独立行事,然后对其问责,同时寻求高素质的董事,促使独立董事主动为小股东利益代言。  相似文献   

15.
畜牧投资纵向一体化项目后评价创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畜牧投资纵向一体化项目的特点为基础,从体制因素、评估主体、资源约束、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分析当前中国畜牧投资纵向一体化项目后评价的缺陷;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揭示了该项目后评价的意义所在。最後,着重从项目的影响后评价和可持续後评价两方面探讨了完善其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大学生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不可忽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实现人生价值,培养大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本文浅析目前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主要表现,如部分学生缺乏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把具有创造性的生命看成是线性的动物水平的生命;大学校园中不时出现自杀或杀人的现象,这都体现了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如今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的反思,容易走极端,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家庭和社会忽视了对孩子进行生命观教育,其次是学校缺少完整的生命观教育体系,再者是我国生命观教育领域资源紧缺。针对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现状及成因,本文提出了其解决途径及方法,即转变观念,加强家庭教育及引导;加强相关师资力量和课程建设;灵活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和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支出效果评价是公共支出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建立公共支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理论界和实际部门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厘清公共支出在实现宏观经济稳定职能中的作用机制基础上,才能建立公共支出宏观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公共支出宏观效果评价,就是对公共支出在实现宏观经济稳定职能中实际发生的作用进行评价。宏观经济稳定的指标具有多维性,且公共支出对宏观经济稳定作用的机制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所以公共支出宏观效果评价呈现出综合性、复杂性、事后性、长远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地探讨了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计息周期与计息次数的确定、税收变动的影响、内部收益率的试算和不确定性分析等疑难问题,对进行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学生群体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我国长期采用职务发明制度来规制科技创新成果权属,却忽视了学生与高校间不具备雇佣关系的逻辑前提,加之高校凭借强势地位进行扩权管理及师生群体默认“代际补偿”等原因,共同导致以补偿制度掩盖权利对价不公的非逻辑理性制度长期存在。因此,重构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权属模式应摆脱职务发明制度思维的桎梏,重新回归发明权属一般规则。同时,基于学生对教师依附性及高校对科研过程物质支持的考虑,构建两层次法律规范——科技创新成果权属依据学生创造性贡献进行初次分配,再由高校与学生约定权属划分,法律仅规定“缺省规则”兜底。该模式既符合权属分配正义,又可以促进成果转化,是较为理想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