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随着经济发展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群的形成与扩张是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并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和完善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今后,我们有必要确立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并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瞿孝志 《江南论坛》2013,(12):13-15
随着京沪、沪杭、杭宁高铁的开通,长三角的高铁形成"公交化"网络格局,可以说长三角城市群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率先进入了"高铁时代"。当然,我们也看到交通建设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交通方式衔接不够顺畅的问题,特别是在对外交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的高铁交通和航空交通。为解决这两大交通方式衔接的难题,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空铁联运"模式的探索,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城市也积累了"空铁联运"的成功经验。所谓"空铁联运",指枢纽机场与高铁无缝中转,高铁主要服务于国内或国内短途旅客运输,枢纽机场则侧重国际运输和国内长途运输,通过两种出行方式的整合,未来铁路、机场可以出售联运票,旅客也只需要办理一次行李托运就可以完成的一种出行方式,是"高铁时代"一种新型的双赢客运模式。  相似文献   

3.
流动人口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与我国三个典型的城市群相比,长株潭城市群的流动人口动力、来源和规模具有地方特点。在长株潭"两型社会"的构建中,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除了政府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外,社会及流动人口个人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各种思想观念的转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服务为出发点,开创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张雪薇  李帆  赵蓉 《技术经济》2022,41(3):91-100
本文详细阐述了高铁开通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机理,以2005-2018年中国五大城市群92个地级市的数据为样本,从城市群视角出发,通过构建DID估计模型考察了高铁开通对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从整体城市群层面来看,高铁开通提升了五大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水平,并缩小了城市群经济差距;从分城市群层面来看,高铁开通对每个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均产生了正向效应,并显著地缩小了京津冀、长江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差距,有利于实现经济一体化;人才集聚、资本集聚、技术创新在高铁开通影响经济发展格局的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沿海和长江T型经济带的交汇处,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人口和产业最密集、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和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在不久的将来,长三角城市群也将跻身于世界级城市群,和美国的波士华、日本的东海道城市群并驾齐驱。长三角城市群的快速发展,有赖于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和交通体系的改善。高铁时代的到来,不仅加速实现城市群的一体化,而且有利于推动整个城市群的同城化步伐。  相似文献   

6.
论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的整合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承丽  唐凯  周国华  周文丝 《经济地理》2012,32(3):63-68,81
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一直以其较好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引领湖南省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然而,在传统的"非整合、非合作博弈"的发展模式下,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也出现了诸如"经济效益不高、土地利用不集约、数量较多、空间布局过散"等问题。基于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发展的现状评价,以建立协调的"竞争—合作"关系和最佳的整体综合效益为出发点,提出加快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发展的"等级整合、空间整合、多级管理整合"发展模式及"市场服务、产业关联、创新共享、政府支撑"等四个对策体系。  相似文献   

7.
韦前 《经济前沿》2010,(3):156-160
随着高速铁路时代渐行渐近,产业经济战略中的"高铁"因素开始提上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筹划中。高速铁路的网络化推进对我国产业经济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理论上的高铁规模经济性、速度经济性、网络经济性,如何在中国现实中实现?它一旦实现,对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又将意味着什么?"高铁"技术环境与"高铁"产业发展将是一种什么关系?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正引起学界的关注与重视。2010年3月24日,在由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和产业经济研究院共同发起的暨南经济学术沙龙上,产业经济研究院张耀辉教授发表了题为"高铁对现代产业体系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问题"的主题演讲,引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现将其中一些主要学术观点整理出来,以飨读者。欢迎评议,欢迎来稿。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省际人口迁移的流向、规模以及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作用分析表明,人口净迁移是三大城市群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人口迁移的规模和流向影响和改变着国家城市化的整体区域格局;目前我国仍处于人口向三大城市群集聚的城市化阶段,但行将进入三大城市群周边区域以及中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在阐释高铁建设影响城市群空间演进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04-2015年中国五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实证测度高铁建设对城市群空间演进的异构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建设对城市体系空间格局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在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促进了人口与经济扩散,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则促进了人口和经济集聚;高铁促进了大城市的经济扩散,带动了沿线中小城市的经济集聚.高铁联网已经催生城市空间体系格局重构的新动力,各地区应因地制宜优化城市群产业分工和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城际快速路网建设以弥合跨大区域空间尺度高铁建设的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速铁路网络发展迅速,降低了知识传播的空间阻隔,促进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009—2016年264个地级市数据,通过多期DID方法研究了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总体上高铁开通能够显著提高城市创新水平,但对不同规模和地理区位的城市存在差异。高铁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存在城市规模的门槛效应,高铁开通对超大城市创新发展的作用最显著,其次是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影响不显著。在地理区位方面,高铁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存在空间上的有效区间,高铁开通对距中心城市2小时圈层城市的影响最大,其次是1小时圈层的城市,对3小时及以上圈层的城市影响较小。未来高铁建设,应充分认识城市规模与地理区位的差异影响,科学布局高铁站点;加强城市群内部高速铁路网络建设,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创新发展空间形态;培育城市群内中心城市成为创新发展的增长极,促进经济创新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下,加快长株潭"3+5"城市群的建设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对增强湖南的区域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高湖南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分析"3+5"城市群空间发展现状和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产业发展的关联、转移和集聚效应以及新时期信息产业发展对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影响,探讨了推动"3+5"城市群空间演进的产业机理。并在最后提出了长株潭"3+5"城市群空间建设的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山东半岛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时空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将山东半岛作为研究区域,建立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质量指数及二者的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从时空两个维度分析了山东半岛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质量的耦合关系和协调发展情况。结果表明:①城市化水平只能反映城市化的速度,并不等同于城市化质量,土地城市化较快的城市,在土地城市化质量上反而较低。②从时间序列上看,山东半岛城市群自1999年到2010年,土地城市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市化速度,2004年起半岛城市群城市土地面积迅猛增长,土地城市化质量开始明显低于人口城市化质量。③从空间格局上看,山东半岛城市群8地市总体协调发展度偏低,烟台、日照、威海三市的人口城市化质量和土地城市化质量耦合度较低。  相似文献   

13.
运用演化经济地理学分析了城市系统的不同层级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城市群形成的动态过程、特征以及驱动因素。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案例分析指出,强大的创新能力是城市群不断保持竞争优势的内源动力;企业空间组织结构变迁和产业升级是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催化剂;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有十分积极的引导作用;政府良好的规划和管理制度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政府间合作,避免人口、产业过于集中,对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产业、功能进行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4.
基于DEA的东北地区城市群环境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青山  张郁  李雅军 《经济地理》2012,32(9):51-55,60
随着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的出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的振兴理念,关系着东北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以东北地区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应用传统DEA的C2R、BCC模型,对"十一五"期间产业集群的环境保护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进一步应用改进DEA的SBM模型,从能源环境效率视角,评价三大城市群经济—环境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因投入规模不足或环保技术落后等原因,三大城市群环保效率均未达到DEA有效;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其中心城市环保效率达到DEA有效的数量较多,但该产业集群整体上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最大,吉林中部城市群、哈大齐城市群的经济—环境协调程度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建议通过优化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建立城市群内部与城市群之间的分工与协调机制等途径,促进东北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城市群是由众多城市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共同组成的具有紧密联系的城市集合体,具有高密度性、枢纽性、网络性和共生性四个基本特征,通过研究不同学者对城市群的界定标准,提出了我国城市群的判断标准,并对我国城市群进行了初步界定。本文基于城市群发展中的三大关系,即城市间功能关系、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关系和政府间关系,分析了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密度、功能、联系、基质和治理特征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提升核心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合理分工,优化空间结构,构建府际合作治理机制三大发展思路,最后提出了支持中小城市发展、理顺空间规划管理体制、完善城市群治理的法律法规、设立城市群共同发展基金、鼓励发展区域性社会组织和建立扶持互助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浪潮的推进,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城市群的竞争。中部六省也在着力构建自己的城市群,希望通过城市群带动省域经济的发展,以实现中部崛起。由于历史和地域等原因,中部城市群的发展凸显出诸如城市化水平低下、结构失衡、缺乏协作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推进和区域之间的合作共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曾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小城镇道路最终没能担当起中国城市化的重任。目前,除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发展良好外,大部分因缺乏后续资金和产业支持而发展缓慢或处于停滞状态。事实证明,"城市化"并非简单的增加城市人口的数量,"城镇化"并也非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最佳选择,大力发展城市群才是今后中国城市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30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年均提升0.93个百分点,现已稳步迈人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发展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2.14%,但城市化水平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8.40%,花了近半个世纪进入城市化加速成长的中期阶段,约25年后进入城市化发展的成熟期.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分工合理、空间竞争有序、市场运行高效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的合理化使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阵地,主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城市化研究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相关研究机构与人才不断涌现.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在新一轮发展中得以解决,直接影响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未来和美好前景.未来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将立足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为核心内容,形成由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及城乡协调发展的健康城市化格局,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市化健康发展新格局,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健康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研究我国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对完善我国城市群城市体系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发挥各级城市的区域中心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综合运用城市首位度、四城市指数分析法和分形理论,从我国十大城市群的位序-规模、分维数和人、财、物、信息的回归方程比较入手,探寻我国十大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水平的异同点及变化规律。结果发现,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城市人口规模趋于分散,而经济规模则趋于集中,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城市规模结构较为合理。我国十大城市群在人流、财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规模结构方面呈现出东部地区城市群结构趋于集中、中部地区城市群结构合理、西部地区城市群结构特征不明显的凸型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20.
具有时空压缩效应的高铁运营是否促进了城市群内的市场一体化?城市群经济协调会合作机制又是否打破了城市群内的市场分割?目前尚缺乏经验证据。本文利用2003—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34个地级市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了高铁运营与经济协调会合作机制对于打破城市群内市场分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内地市间“以邻为壑”的现象依旧存在,但高铁的运营与经济协调会显著降低了该地区市场分割水平。(2)高铁运营产生的时空压缩效应,使得城市群内市场一体化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并将边界延伸至2小时交通圈。(3)高铁运营对于其他城市市场分割的影响效果均大于对本地区市场分割的影响,而城市群内的经济协调会合作机制仅在相邻地市间发挥作用,对于非邻近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